
研究生学费定价与资助综述(下).docx
5页研究生学费定价与资助综述(下) 崔邦焱首先对教育成本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同时讨论了计量高校生均教育成本的方法论文对以下问题的处理有所创造:(1)计算成本过程中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权重问题文章没有采用简单的当量折算法,而根据三类学生课程总学分比例和人数比例,分别对共同人员经费、共同公用经费进行分配,这一方法更加合理2)科研经费是否计入成本以及比例问题文章主张部分计入,并采取“科研经费计入培养成本调查问卷表”的专家会议法或德尔非法进行处理,最后选择30%计入培养成本3)在处理房屋及设备折旧、学生经济资助和在职人员养老、住房补贴方面,引入影子成本进行处理文章结论中本科生生均成本为27548元,硕士生为59476元,博士生为96547元论文将科研经费和学生补助计入成本,这是值得商榷的问题所在 以上研究结论都倾向表明,博士生生均教育成本最高,学费也最高这与我国目前博士生源、特别是基础学科生源状况不佳的现实有所矛盾以上研究结论意味着依据成本决定法确定学费标准在现实中可行性不高 卢晓东提出依据高等学校职能和会计科目管理区分成本对象后,根据配比原则可将高等学校成本分为教育成本、科研成本、社会服务成本和“杂项成本”4类。
在确定杂项成本、科研成本和各类奖助学金不属于研究生教育成本之后,分析发现目前国内课程学习阶段的研究生生均教育成本与本科生接近,没有倍数差别,可以按1:1考虑;科研阶段生均教育成本很低如果采用成本分担理论作为学费定价的理论基础,按同样分担比例研究生和本科生学费应当基本接近对美国多所大学研究生学费的比较研究支持这一结论 8.问题及研究方向目前基于公共产品理论和成本分担理论,关于研究生收费的理由问题国内文献已经基本解决在关于研究生学费定价的政策方面,目前大部分研究以成本分担理论中的成本决定法为基础,即先行确定学校的生均教育成本,再通过 25%的比例计算研究生学费但如何才能从高等学校全部成本中分离出研究生教育成本,并能准确区分出不同专业教育成本的差异呢?研究生的生均教育成本是多少?政府(代表纳税人)与学生和家长之间合理的分担比例是多少?是否所有学科(物理学和 MBA)的分担比例都应当相同?如何制定各种配套资助政策,使得有才华与天赋的学生能够入学而与其父母经济状况无关呢?这些无法回避的问题表明,研究生学费政策与研究生资助政策、研究生生均教育成本、公平问题甚至国家科技政策紧密相关生均教育成本的计量和分担比例的确定,仍然是研究生学费定价中的关键问题,也是未来研究的难点所在。
卢晓东基于对教育成本的再次深入分析,提出学费和财政经费决定了生均教育成本而非相反,应用成本分担理论中的成本决定法确定合理学费的方法在逻辑上是错误的合理学费应由教育消费者依据教育投资私人收益判断;财政拨款应由政府依据教育社会收益判断,并据此确定大学生均拨款将中国古代的太极图引入后作者提出“确定成本约束下的市场化互补模型”,作为解决成本分担比例问题的一种新的理论尝试 二、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作者检索到多所美国公立和私立大学的学费个案、一个州所有公立大学学费及历史、同一学科不同大学的学费以及一个州(华盛顿州)的学费政策文件作为研究的比较背景作者在Jstor数据库中以tuition和graduate Education为主题词进行检索,设定在Education/Business/Population Studies三个领域在EBSCO的ERIC数据库中,以Tuition为关键词,Education level中设定Graduate,检索到约70篇文献,进一步阅读摘要后精选部分重要文献综述如下 没有文献单独研究研究生学费政策,美国研究生学费的制定总体上仍以成本分担理论为基础 以成本分担理论为基础的学费政策在美国开始于1975年左右,当时有6个州以成本分担理论为学费定价基础。
华盛顿州1977-1995年以成本分担理论为基础,但近年其政策基调有所变化基于生均成本的研究和数据不能令人满意,1995年该州宣称放弃将学费与生均教育成本挂钩的政策,开始通过立法方式设定学费(Setting tuition in statute),并逐步给予大学在学费定价方面的自主权2002-2003学年,全部研究生(含学术性和职业性)学费定价自主权和所有非本州学生学费定价自主权完全给予高校,外州学生学费开始大幅度超过生均教育成本(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费达到生均成本的161.1%)这一重大变化意味着现实中更加市场化的研究生学费定价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同时表明简单的成本决定法需要深刻的理论反思 将学费作为高等教育服务价格,以需求理论 (Demand Theory)为基础研究学费与入学规模、学生资助与入学规模、学费水平和不同类型的学生资助对来自不同收入阶层、种族高等学校受教育者的影响,有众多文献其中Leslie、Brinkman分别于1988、1993年对美国1987年以前的文献做了完备精辟的述评,得出多个结论例如对于不同高校,入学人数受学费价格影响的程度不同,其他影响因素还包括学校学生特征、学生资助结构、潜在生源范围和其他高校的相关特征。
除学费因素外,影响因素还包括学生家庭收入、学生家庭偏好以及家庭的消费投资价值观Heller于1997年在Leslie和Bfinkman分析基础上对1988—1996年的研究结果进行文献分析,结论为:过去几年相关研究结论一致,学费价格升高,入学人数减少Frank Sloan以需求理论为基础,研究了学费、资助变化对美国医学院(典型的职业性研究生院)学生入学的影响他将潜在的申请者分为两组:(1)全部申请者2)本科成绩优秀者研究表明,学生对医学院的选择受包含学费的直接成本影响,其他影响因素还有:学术性研究生(Ph.D)奖学金状况,医学院每年录取率以及劳动力市场的一系列影响因素,如MBA毕业生的起薪、本科生对职业的预期收益、医生的现实收入、科学家的现实收入等本科成绩优秀的学生受经济因素的激励作用很小 基于需求理论,Bryan为一所小型私立文理学院设计了学费价格模型,称为“学费价格弹性与学校净收入目标模型”这一模型将学费价格弹性设为6档,根据一系列学生调查和相关学校学费数据进行模拟,研究结果显示,当学费为7000美元时,这一学校学生人数只减少150人,但学校净收入达到最高,此时学费价格弹性开始迅速增大,超过7000美元后入学人数会有大幅度下降。
1975年美国部分州刚刚实行成本分担政策时,Hoenack以明尼苏达大学为个案,研究学费与学校入学人数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学校可以根据标准的经济学需求模型预测不同学费下学生的人学状况由于估计的研究生生均成本很高,因此在成本分担政策实行当年,研究生学费会大幅度增加50%以上不同学科领域的生均成本不同导致学费不同,学生对学科的选择会因学费不同而发生变化除学费外,其他影响学生选择的因素十分复杂,因此实际操作中政策必须渐进,必须紧密控制入学规模、生源质量等重要因素这一建议对于我国研究生学费变革的政策执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李文利在其博士论文《中国居民高等教育需求》中对国外以上领域的研究有很好综述以上文献表明,将部分领域研究生学费仅作为教育服务价格并考虑资助政策之后(仍为成本分担理论的一种),有很好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可以进行宏观和微观分析,以帮助相关院校、学科分析需求变化 多项研究专门以研究生资助问题为目标 Ehrenberg等以25年为时间范围,研究一所重要博士授予大学中博士研究生资助类型对博士学位完成率和完成时间的影响研究发现,学生完成博士学位的时间和退学率对经济资助类型敏感,接受fellowship和Research Assistantship资助的学生有更高的完成率和更短的学习时间,这一结论对我国未来研究生资助有一定参考价值。
文献检索还发现多个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摘要和统计数据其中美国国家学生资助管理联合会在 1998年进行了范围广泛的研究生资助调查,调查涉及全美537个研究生专业,其中学术性专业214个,职业性专业283个,其他40个调查发现,贷款是最广泛的学生资助方式(神学专业除外),在牙科、医学和法学专业90%的学生获得贷款,私立大学60%的硕士获得贷款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NSF)也进行相关调查,以了解科学和工程领域的研究生负债情况,以及这种负债是否与种族、性别相关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的科学资源研究部2000年完成的“欧洲、亚洲、美洲研究生教育变革以及科学家、工程师国际流动报告”,芝加哥大学“国家观点研究中心”在六个政府机构支持下完成的“美国博士毕业生调查报告”,都是十分重要、详尽的文献这些文献的内涵、特别是对我国未来研究生学费定价与资助政策的参考价值,还没有被深入挖掘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