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文学理论 马工程教材课件 11.3巴赫金.docx
4页巴赫金 巴赫金(Bakhtin,1895—1975)出生于俄罗斯一个走向破落的贵族家庭,父亲是普通的银行职员他自小聪慧过人,热爱文学、哲学,迷恋现代诗歌1913年进入诺沃罗西斯克大学,1916年转入彼得格勒大学历史哲学系1918年巴赫金离开彼得堡来到一个小城,与一批朋友组成了“康德研究小组”,他主持艺术讲座1920年秋,他转到省城维杰布斯克市的师范学院,任文学、音乐史和音乐美学教师这一时期被认为是他学术生涯中的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研究时期1924年,他来到更名为列宁格勒的首都著名的艺术史研究所工作,这是他的学术上的第二阶段,一般称为社会学和语言学研究时期1928年底巴赫金因为参加被视为非法的学术团体活动而遭逮捕,1929年至1936年为流放时期1936年到萨兰斯克的师范学院教书,开始了他学术活动的第三阶段,即历史文学时期1941至1945年在莫斯科郊区几所中学教授德语,并完成了关于拉伯雷的创作研究的学位论文写作1945年再次被莫尔多瓦师范学院邀请任教,后被授予语文学副博士学位1957年起,主持莫尔多瓦大学俄罗斯和外国文学教研室的工作,一直到1972年底才在莫斯科住下来巴赫金是20世纪苏联最重要、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家和文论家之一,在现代西方文论界越来越被视为众多学派与理论的代表人物。
巴赫金一生经历坎坷,但一直默默地从事研究,他思想独特,成果丰硕,代表著作有《陀斯妥耶夫斯基创作问题》(1929)、《小说理论》(1941)、《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1963)、《拉伯雷的创作以及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民间文化》(1965)等巴赫金在《陀斯妥耶夫斯基创作问题》中提出了全新的作者与主人公的概念以及著名的复调小说理论他借用了音乐术语“复调”来说明小说创作中的“多声部”现象:“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作者是创作主体,主人公是行为主体的产物,但是也是相对于作者的“他人”,是一个有生命的独立的存在主人公的意识是外在于作者的另一个意识,在艺术家的构思中不只是所描写的客体或对象,而是表现自我意识的主体主人公与作者的关系是平等对话的关系在这里并不存在一个作者的统一意识来展开情节、人物命运、形象性格,而是有着不同意识的世界,这些各具完整价值的独立的意识深深地潜藏着对话性、应答性其对话形式往往表现为“我”与“别人”的对立:一种是人物之间的对话,另一种则是人物自身内心的对话,后者包括自己内心矛盾的冲突和把他人意识作为内心的一个对立面进行对话。
这两种具有不同指向性的对话,被巴赫金称为是“双声语”对话这类对话是复调小说中的主要艺术手段正是这个双声语,应该成为超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双声语具有双重的指向,“既针对作为一般话语的言语对象而发,又针对别人的话语即他人言语而发 巴赫金提出的“双声语”对话,揭示了文本中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等性、交往性,也揭示了主人公与作者从而通过作者与整个时代之间的交往性关系,这对于阐明作品的交往性质、时代特质意义重大巴赫金在研究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时还提出了与复调小说相对的独白型小说的概念,这是指托尔斯泰等陀斯妥耶夫斯基以前的几乎所有欧洲作家小说的结构类型他认为,独白型小说里只有一个声音,即作者的声音在说话,高高在上的作者统摄一切主人公的语言、心理和行为,他们是作者意识的传达者、表现者而由陀斯妥耶夫斯基首创的、与这种独白型小说相反的复调小说中所描写的并不是单个意识中的思想,也不只是不同思想的相互关系,而是众多意识在相互对话陀斯妥耶夫斯基让这各个独立的意识所在的世界在小说中平等对话,其结果必然写出各种独立意识的横向相互作用因此,复调小说中的世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世界,一切都在同一空间中相互作用,而作者在小说中并不交待原因和事物的缘起,而只是把各种矛盾的思想集中置于同一平面上描写,由此复调小说具有共时性的艺术特征。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在文艺理论发展中也具有重要地位,是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狂欢化理论在《陀斯妥耶夫斯基创作问题》中已有论述,在《拉伯雷的创作以及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民间文化》中得到了全面的阐释巴赫金认为,拉伯雷是民间笑文化在文学领域中的代表,“这些笑文化的形式和表现——狂欢节类型的广场节庆活动,各种可笑的仪式和祭祀活动……都是统一而完整的民间诙谐文化、狂欢节文化的一部分和一分子狂欢节是没有边界、不受限制的,统治者和老百姓都可参与其中,它暂时超越了官方的、原有的等级制度,各种各样的参与者之间没有身份区别这些狂欢的笑,它的主要特点是无等级性、宣泄性、颠覆性和大众性巴赫金通过分析拉伯雷的小说,沿着欧洲文学发展的足迹考察了这种狂欢化文化现象,从一个侧面再现了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生活风貌他研究了受狂欢化影响的一些文学创作,如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古代风雅喜剧、讽刺体文学,特别是庄谐体文学;中世纪的讽刺性闹剧、笑剧、诙谐文学以及宗教警世剧和神秘剧等;文艺复兴时期的狂欢化已经开始影响到某些正统文学,他认为文艺复兴实质上也是狂欢的古希腊罗马精神的复兴,拉伯雷、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等人的创作都是狂欢化文学的典范。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再现了被人们淡忘、模糊了的一个人类文化发展阶段的生动境象——笑文学狂欢化的语言和思维方式扫荡了一切权威,颠覆了理性化思维结构,揭示了曾经存在的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他提倡用狂欢化哲学来重新审视世界,反对永恒不变的绝对精神,主张世界的可变、价值的相对由于巴赫金对狂欢化理论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严格阐述,因而也就具有了多重解读的可能性它的狂欢化理论既可以说是一种诗学研究方法,也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因此当代西方众多学说流派都在这里得到了启发巴赫金在哲学、美学、文艺学和语言学等众多领域都提出了一系列重要问题尤其是他在分析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时提出的复调理论和狂欢化理论,以及在评论拉伯雷小说时对中世纪民间文化的分析都获得理论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兴趣他的成就已经得到世界的普遍承认张淳 执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