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三语文第二学期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同步练习.pdf
33页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石鼻城苏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注】 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 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B.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 新险 ”“残山 ” 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C.颈联写 “ 暗月朦胧 ”“奔河苍茫 ” ,形象地表现了“ 独穿 ”“愁渡 ” 的黯然迷蒙D.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王维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注释】 晁衡,原名仲满、阿倍仲麻吕,日本人随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留学,改姓名为晁衡历仕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任秘书监,兼卫尉卿等职大历五年卒于长安。
天宝十二载,晁衡乘船回国探亲 扶桑:传说中的地名,相当遥远近现代“ 扶桑 ” 指日本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四句极写大海的辽阔无垠和日本国的渺远难即,以便造成一种令人惆怅、迷惘和惴惴不安的浓重氛围B. “向国 ” 联写面对自己的国家只能看太阳升起,回国的帆船只有等待定期的信风,不言艰险而艰险之状自明C. “乡树 ” 联是说故乡的树木在扶桑国的大地上,而晁衡的家住在那孤岛中,言下之意是说日本国比扶桑更远D. “别离 ” 联向友人提出了殷切的忠告:分别之后将要天各一方,我们应该努力保持互通音信,不能失去联系2)试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方面对“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一联作简要赏析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汴岸置酒赠黄十七宋黄庭坚吾宗端居丛百忧,长歌劝之肯出游黄流不解涴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初平群羊置莫问,叔度千顷醉即休谁倚舵楼吹玉笛?斗杓寒挂屋山头注释: 此诗为诗人离京赴太和县任时告别友人之作黄十七:黄介,字几复 沈:污染 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曾记其牧羊成仙事叔度:即东汉黄宪,志向高洁,不应官府征辟,时人赞其气度“ 汪汪若千顷陂 ” 斗杓:指北斗星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黄介心情极为烦闷,作者理解其愁虑繁深,因而邀他出游以消心忧。
B.颔联写明月倒映于浑黄的汴河却依然澄明,岸上碧树让人感到秋天的凉意C.颈联用典,写黄初平牧羊成仙之事虚诞渺茫,也很难像叔度那般一醉方休D.尾联勾画出一幅秋夜图,楼船笛声,北斗高挂,无限情愫融入静夜笛声里2)本诗与赠别几复均运用了“ 月” 这一意象,作者在两诗中运用该意象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赠别几复宋黄庭坚风惊鹿散豫章城,邂逅相逢食楚苹佳友在门忘燕寝,故人发药见平生只今满坐且樽酒,后夜此堂还月明契阔愁思已知处,西山影落暮江清注释: 发药:意为善言劝人以当药石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归王官次年作司空图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酣歌自适逃名久,不必门多长者车注释】王官,即王官谷,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的中条山上,是司空图的故乡鹤疏,书体名,古时用于招纳贤士的诏书逃名,汉书?逸民传载:东汉人法真恬静寡欲,朝廷四次征辟皆不就,遁形远世,世人谓之逃名长者车,达官贵人的车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上句写诗人故居在兵燹之后受到的严重毁弃:“ 乱” 指战乱, “ 烧” 让人想到大火熊熊的情景, “ 烧残 ” 点明故居经过火烧,已洗劫一空,只剩下几架残破不全的书了。
B.首联下句表现诗人对故乡执着的热爱:“ 犹自 ” 充满着人世沧桑之感,“ 恋吾庐 ” 表明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希望社会不要再有战乱发生C.颔联上句表现诗人归隐后在旧居中屏绝尘嚣、泊然宁静的心境:“ 忘机 ” 是不用机心、不计较一切贵贱荣辱,点明诗人归隐故乡的真正原因D.尾联通过用典,委婉但却坚决地表明,自己要像法真那样做逃迹的隐士,与扰攘争夺的政治绝缘,深隐故居,悠然自适地度过自己的一生2)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的异同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听安万善吹觱篥中歌 (节选 )李颀枯桑老柏寒飕飑,九雏鸣凤乱啾啾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忽然更作渔阳掺, 黄云萧条白日暗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注释】 觱篥 (bl ),簧管古乐器,似唢呐,以竹为主,上开八孔,管口插有芦制的哨子汉代由西域传入,今巳失传 渔阳掺:渔阳一带的民间鼓曲名 杨柳:指古曲名折杨柳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与李凭箜篌引一样都是古体诗,题目中的“ 歌” 是诗体标志B.前四句用不同的喻体描写了吹奏觱篥的曲调特点,将抽象的乐音具体化。
C.诗人善于借曲写曲,用渔阳掺和折杨柳唤起读者对觱篥曲的联想D.除夕之夜,诗人听到美妙的觱篥曲,悲从中来,流露出借酒浇愁的情绪2)安万善吹觱篥的乐曲旋律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姜楚公画角鹰歌杜甫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观者贪愁掣臂飞,画师不是无心学此鹰写真在左绵, 却嗟真骨遂虚传梁间燕雀休惊怕,亦未抟空上九天注释】左绵,地名,代指绵州杜甫此诗写于此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的这首诗不是律诗,而是一首古体诗,不求对仗,押韵灵活,形式更加自由B. “贪愁 ” 写出了观画人既喜欢角鹰的高飞长空,却又担心它飞去的矛盾心态C.画中鹰很传神,真鹰反而让人觉得徒有其名,作者借此抨击现实中人的不辨真伪D. “抟空 ” 即盘旋于高空,“ 抟空九天 ” 让读者想起庄子的“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侧面表现姜楚公所画之鹰生动逼真是本诗一大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 望长安南山陆游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 高兴亭:亭名,在南郑(南宋抗金前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的金占领区长安南山此时陆游在南郑担任军务 灞桥:与后文“ 曲江 ” 同在长安境内,为唐代长安名胜1)下列对本词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A.开篇两句分别描写了瑟瑟秋风、漠漠边城、哀切角声、冲天烽火、耸立高台等景物,凸显了边地雄浑、悲壮的景致特征B. “悲歌击筑 ” 一句,以荆轲刺秦,易水送别之事表达了收复中原无望,国家前路茫然,悲观失望的情绪C. “应待人来 ” 中“ 应 ” 字特别强调了肯定的语气,全句虽未直接点明战争战事,但词人坚定的信念却溢于言表D.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可以看出这首词表现出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愤慨以及对建功立业的渴望E.词人月夜登高望远,内心的激情奔腾激荡,借所见所闻写出心中的忧思,突显了陆游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2)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倾 杯(宋)柳永鹜落霜洲,雁横烟渚,分明画出秋色暮雨乍歇,小楫夜泊,宿苇村山驿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离愁万绪,闲岸草,切切蛩吟如织为忆芳容别后,水遥山远,何计凭鳞翼 想绣阁深沉 ,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
楚峡云归,高阳人散,寂寞狂踪迹望京国 ,空目断,远峰凝碧注 鳞翼:即鲤鱼、大雁古人以为雁能为人传道书信 楚峡云归 : 用楚王遇巫山神女的故事 ,借指欢乐不再1)上阙中 “ 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 一句中的 “ 起” 字非常富有表现力请分析一下它的表达效果2)本词下阕是怎样抒写离愁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刘长卿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寄身且喜沧州近, 顾影无如白发何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注释】 刘长卿曾因刚而犯上,囚禁狱中,后遇赦,贬为潘州南巴(广东茂名)尉,旋即移睦州(浙江淳安)司马此诗作于他将往睦州,在江州告别薛六、柳八两位朋友之时 沧州:滨海的地方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承优诏 ” ,看似称美皇恩浩荡,实际是用春秋笔法,以微言寄讽意,包含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激不平B. “醉歌 ” ,是文人浇愁遣愤的一种方式前面冠以“ 空知 ” 二字,则更是将苦情暗暗向深层推进了一步C.颈联写出作者情感变化,他努力想从萧瑟感中振作,但顾影观照自己满头白发,又跌落到无奈的感伤中。
D.尾联关合 “ 别” 的主题,主要写出薛柳二人告诫诗人要小心江上风波的殷殷叮嘱,足见其情谊真挚2)诗歌颔联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与其他三联不同,请赏析这种写法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上的作用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玉楼春李清照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注)此词作于宋崇宁三年(1104),期间李清照曾上诗赵挺之(赵明诚之父)请救其父当时的朋党之争非常强烈,李清照为党祸之松紧所左右,时居汴京,时返原籍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尽得梅花神韵而且活画出赏梅者虽愁闷却仍禁不住要及时赏梅的矛盾心情B.首句以 “ 红酥 ” 比拟梅花花瓣的宛如红色凝脂以“ 琼苞 ” 形容梅花花苞的美好C.四两句的 “ 几多香 ”“无限意 ” ,将梅花盛开后所发的幽香、所呈的意态摄纳其中D. “道人憔悴春窗底” ,作者借隔壁道观的道人来抒写自己内心愁闷煞人的情状2) “ 朱彝尊静态居诗话卷十: 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皆得梅花之神 ” 请结合此评论,简要分析尾联的内涵1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烛烛晨明月(节选)佚 名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良友远别离,各在天一方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长嘉会难再遇,欢乐殊未央愿君崇令德,随时爱景光(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两句由时间写起,突出时令特征,见出旅途的艰辛,为下文道别做铺垫B.三四句描写了江汉奔腾、浮云飞翔之景,依托阔大的境界,表现高远的志向C.五至八句通过强调山川阻隔,相距遥远,句句突出“ 远” 字,感情更加浓盛D.本诗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感情深沉,风格古朴2)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剪牡丹 舟中闻双琵琶(宋)张先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彩绦朱索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尽汉妃一曲【注】, 江空月静注释】汉妃一曲:汉妃指汉代王昭君,传说她出塞时弹着琵琶;“ 一曲 ” 指以昭君出塞故事谱写的琴曲昭君怨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前三句是环境描写,作者通过仰观俯视多角度多层次地描绘了一幅江上美景。
B.词人直接写岸边柳荫路上“ 无人 ” 也“ 无影 ” ,只有柳絮飘舞,暗写自己的孤寂C.作者在船上望去,见远处有人归之影,与落日斜晖相映衬,描绘出飘飘欲仙之姿D.优美的乐声饱含着今古幽思,又用“ 谁省 ” 一词,用以突出此时自己才是其知音2)词中 “ 彩绦朱索 ” 是指五颜六色的彩带,是女子的装饰物,这里是借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