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pdf
6页牛顿第三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2. 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能用它解决简单问题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2二、教学重点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并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学生不应把对它们的认识停留在大小和方向上学生应该掌握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正确判断2.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平衡车的关系有相同之外,也有不同之处,学生常常把两种力混淆三、教学难点1. 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2. 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它分析实际问题四、教学准备弹簧秤、 磁铁、 小车、皮球、小磁针、白纸、大头针、 火柴棒等,为每组学生准备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 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自己设计实验,验证以前学过的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设计实验点评:开门见山,让学生进入主动思考状态新课讲解:教师活动: 1、教师巡视,观察各组设计试验的情况2、鼓励学生大胆演示自己设计的实验,并说明如何证明此结论3、根据需要,引导、补充学生发言学生活动:各小组积极动手做实验,并踊跃发言,展示成果。
学生可能设计的实验:实验一:将两个皮球对压(二者均发生形变)实验二:用手拉弹簧(弹簧形变,手也受到弹簧的拉力)实验三: 将左手攥拳后仅竖直向上伸出食指,用右手掌心竖直向下压迫左手食指左手食指受压,右手掌心被扎疼)点评 :实验具有开放性,可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教师活动:提出问题: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相互的还是单方面的?一个力应与几个物体相联系?2、 如果把左手食指受到的力叫作用力,那么右手掌心受到的力叫什么合适?叫反作用力好吗?(注意,教师不一定用这个例子,要看学生回答情况而定)学生活动: 得出实验结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体必有受力物体,一个力应与两个物体相联系点评 :1、设计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的学习兴趣2、课堂上可能会出现教师意料不到的情况,教师要驾驭好课堂教师活动:提出问题:1、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证明这一点?2、与同学一起分析、补充这些事例,并印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给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3、引导学生分类,弹力、磁力、摩擦力均是相互的,使学生注意到从多角度证明问题更全面学生活动:学生思考,通过小组举例、做实验、讨论:1、用力拍手,两手都疼2、磁铁相吸、相斥3、碰碰车4、滑旱冰的人相推,均后退(事先做好多媒体课件)5、用橡皮擦铅笔字,字被擦掉了橡皮也掉了一层皮点评 :1、在课桌上,事先尽可能多的将一些合适的器材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边讨论边做实验。
2、学生举例,教师不可能完全预料到,但对常见的事例要作充分的准备(如:器材、课件)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我们研究的是力,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研究呢?学生活动: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补充, 认为应该研究力的三要素:作用点、 大小、 方向点评: 让学生回忆并讨论从哪些方面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将学生引向更深入的问题,找出问题的突破点教师活动:让学生自己举例分析比如学生作了下面的实验:在右车上放一条形磁铁,在车上放一质量近似相等的铁块用手调整两车间的距离,使放手后左车刚好能在右车吸引力作用下运动观察实验现象教师鼓励学生并注意纠错:1、如把右车上铁块受到的力叫作用力,找出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谁?作用点在哪里?这个力的方向如何?这个力的作用效果怎样?2、反作用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作用点在哪里?方向如何?这个反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如何?学生活动:小组分析实例,讨论得出:作用点分别在两个物体上点评 :研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作用点教师活动:鸡蛋碰石头会怎样?由此你认为他们之间的作用力大小有什么关系?请你设计实验定量证明你的结论学生活动: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积极动手操作,加以证明可能出现两种意见:1、 等大。
2、 石头对鸡蛋的力大于鸡蛋对石头的力点评 :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先提出一个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观察要仔细、思考要全面,比如为了使实验更具一般性,可以变化多个位置,重复实验假如学生做了这个实验:取两个弹簧秤,把甲秤的圆环固定,手拿乙秤与甲秤钩住, 再用手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乙秤的圆环端至某一位置停下,读出两秤的读数提出问题:1、读出两秤的读数把甲乙两秤视作质点,画出各自的受力图2、乙秤受到的作用力的效果是?甲秤受到的作用力的效果是?3、将其中一弹簧秤的读数减小到零,观察另一弹簧秤的读数让学生复述实验器材、实验步骤、演示操作、读取数据并说明结论学生活动:学生积极设计实验、讨论分析现象,找出规律:1、两个弹簧秤对拉,二力等大2、两弹簧均被拉伸,二力反向3、同时为零,说明二者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点评 : 1、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定量去证明结论,不被现象所迷惑, 用数据说明问题2、学生不一定一次性得出上述正确、简练的结论,教师再去引导教师活动: 介绍传感器系统,用传感器进一步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见课本 87 页做一做)让多个学生自己拉动传感器,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拉法:拉力逐渐增大、拉力逐渐减小、拉力大小随意变化、手停止和手运动等等。
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屏幕上的图像你得到了那些结论?学生活动: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结论并汇总:1、作用力与反作用等大反向2、同时存在同时消失3、这种关系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教师活动:问学生“那为什么鸡蛋碰石头,鸡蛋破而石头无恙?”学生活动:学生应能考虑到是鸡蛋与石头的承受能力不一样而导致的点评 :1、用传感器系统给学生演示,指导学生去操作,进一步验证结论,提高可信度2、不要低估学生,经过讨论、补充,他们能得到较全面的结论,所以应放手让他们去想、去做教师活动:让学生完成实验:取一个长约3cm 刚充过磁的小磁针和一张15cm15cm的白纸,在纸上如图所示,画出一组邻圆直径相差0.5cm 的同心圆,将圆12 等分另取一枚大头针垂直插入一根火柴杆的尾部实验时,将磁针置于圆心处,待磁针稳定后, 用手指捏住火柴杆并使大头针与磁针成一条直线缓慢沿直线向磁针移动大头针,使磁针的一极对大头针产生吸引力在保持磁针与大头针之间虽不接触却具有明显吸引力的条件下,用手沿圆移动火柴杆至大头针的针身重合在同心圆的非南北方向的任意一条平分线上,移动中保持磁针对大头针的吸引,观察现象1、 仔细观察,看大头针与小磁针稳定后的方位关系怎样?2、 变换圆的另一条平分线重复上述实验,你找到了什么规律?3、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方向有何关系?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实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同一直线上。
点评 :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方向仪器两人一组, 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更应该发动学生课前预习后自制一些简易仪器,外形粗劣无所谓,只要能达目的即可教师活动: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性质是否相同?2、找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平衡力的区别3、用牛顿第三定律揭示许多生活现象比如:喷气式飞机、船前进的原理学生活动:学生积极讨论分析得出结论: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性质相同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不是平衡力,尽管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3、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点评 :1、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二者的性质2、培养学生会用学过的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课堂总结、点评教师活动:教师利用局域网将事先准备好的Powpoint 课堂小结呈现给学生学生活动:教师与学生一起回想、整理、消化点评 :教师利用幻灯片进行课堂总结,提高授课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