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变化解读.doc
15页变化之一:《标准》名称的变化一、 文章原文“实验稿全名为《全日制义务教育 普通高中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 (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后的正式稿名称为《义务教育体育与 健康课程标准》将小学1〜6年级的课程名称从“体育”转变为“体育与健康”, 与7—12年级的课程名称统一起来根据教育部的要求,2002年开始研制高中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实验稿中关于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部分的内容予以全部 删除即将颁布的《标准》(正式稿)仅针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而言二、 团队解读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是一个非常显性 的变化,对这一变化,很多教师都理解为体育+健康知识,显然这样的理解是不 正确的,怎样理解这一变化呢?第一、“体育”改名为“体育与健康”,把体育和健康有机的统一起来,在 体育教学中“健康”不再是单指健康知识,而是给“健康”赋予了更广泛的意义 打破了传统的对健康的“一维”认知例如:过去人们普遍认为“体育可以锻炼 学生体质,学生体质增强了,学生就健康了”这是典型的对健康“一维”的认知第二,“体育”改名为“体育与健康”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和 社会的不断发展,心理因素对于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在重视 身体健康的同时,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
那种“无病即健康”的传统 健康观日渐为人们所抛弃,新的三维健康观应运而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 会适应是三维健康观的主体,这个主体和体育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第三、“体育”改名为“体育与健康”,为体育教学目标打开了想象空间, 为学生体育发展拓宽了渠道例如:在现在的体育课中,我们可以用拓展训练等 非竞技运动项目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这在过去的教学中是行不通的;为体育项 目的选择提供了广阔的资源,为教师更好的改造使用教材提供了理论依据例如: 新型项目的引入、水上冰雪项目进入课堂、校本课程的开发等等,可供教师整合 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第四、“体育”改名为“体育与健康”,强调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重要 性,体现了健康的重要意义,也就是说,我们的体育教学是为学生健康服务的省专家团队解读季浏教授文章《十年的变化》之二2. 前言部分的变化(摘自《十年的变化》)(1)序言部分的变化:增加了有关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问题的描述,强调_(2)课程性质部分的变化: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要求,所有学科的《标准》 都去掉对“课程价值”描述,增加对课程性质的说明《标准》(修订稿)突出了 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定义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时,加上了“体育与健康课 程是一门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消除一线教 师实施体育新课程过程中对运动技能教学的误解;二是强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具 有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学科性质,并对这些性质进行阐述。
3)课程基本理念方面的变化:首先,在“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理念中,强调了本课程要努力构建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并强调在重视 体育学科特点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各种知识其次,在“激发运 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的理念中,为了防止教师误解“激发 运动兴趣”理念,不重视学生对运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最终导致“放羊课”教 学的现象,在强调激发运动兴趣的同时,提出要“重视对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和责任感的教育,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等第三,在“关注地区差异和个 体差异,保证每个学生受益”理念中,强调各地各校要在保证国家课程基本要求 的基础上,充分关注地区、学校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标准》提出的课程理 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形成教学特色,提 高教学质量,最终帮助学生达到国家课程提出的基本要求4)课程设计思路方面的变化:根据教育部统一要求,《标准》(修订稿) 将实验稿中“课程标准设计思路”改变成“课程设计思路”这一部分主要在文 字的表述方面作了一些修订,使课程设计的落脚点放在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 发展方面。
解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稿”的第一部分“前言”,与其他书目的前言不 同,它包含序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四个部分,这部分内 容是整个“修订稿”的“牛鼻子”,可以说这部分决定了 “修订稿”的基调,引 领着体育课程改革下一步的方向,因此对这部分的解读尤为重要,对这部分的每 一点变化都要格外关注本解读是作者参照季浏教授《十年的变化》,详细比对 修订前后两本课程标准的字字句句,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发表的自己见解,希 望这点粗浅的见解能带给“大家” 一点借鉴一、 明确了学生“体质健康”下滑是体育课改面对的最现实问题这次“课标修订稿”明确了体育学科应该面对的核心问题是“近二十多年来 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不能面对全社会泛泛的谈“现代生产 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 威胁”修订稿“序言部分”增加了有关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问题的描述,强调 了进行体育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使体育课程改革的针对性更强,使“如何增强 学生体质”重回体育教学的重点,使一线教师的工作重点重新清晰二、 认清了体育学科“实践性”特征,突出了 “身体练”为主要手段“修订稿”中,在定义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时,加上了 “体育与健康课程 是一门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全力消除原课标 中“淡化运动技能教学”带来的深重的负面影响,重新树立了运动技能教学的重 要地位。
修订稿”中明确写明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实践性”,强调了 “以身体练 习为主要手段”,这改变了一段时间以来体育课堂教学内容虚无化的倾向,力求 通过体育锻炼以及行为养成,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的实践能力三、 立足义务教育阶段,明确了 “基础性",减轻了 “终身”包袱义务教育阶段的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的所有内容都是基 础性的,体育学科也不能例外修订稿”中写明体育与健康学科具有基础性, 而且是为学生健康生活奠定良好基础的修订稿”课程理念中也取消了 “培养 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的语句,认识到“终身体育”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减轻了小学、初中教师的压力,使他们能够回归现实,面对“儿童与少年”开展 适宜的教学活动四、 取消“领域”概念,强调综合育人功能领域:“动物占有和保卫的一定区域,其中含有占有者所需要的各种资源, 是动物竞争资源的方式之一从事一种专门活动或事业的范围、部类或 部门”(百度百科)从上面的解释可以看出,领域是相对独立的,有一定界限的在原来的课程 标准中提出的“领域目标” “学习领域” “领域要求”都使我们感到每个“领域” 都是独立的、割裂开的,导致在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中出现多个领域目标,而且常 常是五个领域目标同时并存,人为的增加了教学的复杂程度。
在“修订稿”中,取消了 “领域”概念,重新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 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定名为“四个方面”,这使我们感到体育教学重新成 为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的不同“面”都是与整体紧密聚合的,使体育教学的 育人功能呈现为“整体性、综合性”五、 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重塑课程的设计思路“修订稿”课程设计思路的第一条“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确定课程目标 体系和课程内容”与原课标的“根据课程目标与内容划分学习领域”相比变化最 大它明确了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出发来裁选教学内容,对“修订稿”中的 “课程设计思路”是一个指引,对“三级课程管理”中的“地方管理者”更是明 确的要求,它使课程设计的落脚点放在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方面,使体 育与健康课程更能落到实处修订稿”的变化还有很多,以上仅是笔者最有感触的几点变化,不当之处 还请多批评指正《十年的变化》之三3. 课程目标方面的变化(摘自《十年的变化》)(1)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要求,《标准》(修订稿)将课程目标这一部分删去 了实验稿中的“课程目标”和“学习领域目标”两个标题,而是直接阐述课程目 标以及对各个学习方面,并加上“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育实践和创新能力”、 “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等课程目标的描述。
2) 《标准》(修订稿)将学习领域改为学习方面,并对实验稿中的五个学 习领域进行了调整,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学习领域合而为一,最终形 成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3) 对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四个学习 方面的目标,《标准》(修订稿)先是用一段文字描述每个方面是什么,其次是描 述重点采用什么方法达成这个方面的目标,并突出了小学与初中阶段学生应重点 学习和发展的目标,然后设置每个方面的目标 (4) 为了防止体育课堂教学中将各个学习方面目标割裂开来进行教学的现 象,《标准》(修订稿)在“课程目标”这一部分的最后,特别加上一段描述来强 调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并且主要通过身体练习的过程实现 的每节课的教学活动在注意全面实现课程目标的同时,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和学生的发展需要有所侧重一、构建重在指导和引领的课程目标体系《标准》(修订稿)在构建课程的目标体系方面,删掉了 “课程目标”、“学 习领域目标”,由《标准》(实验稿)课程目标一五个学习领域目标一水平目标一 内容标准一课程内容改变为课程目标一课程学习的四个方面目标一水平目标一 课程内容。
由课程目标直接与课程学习的四个方面目标相衔接,化繁琐为简洁, 操作性更强,从宏观上规范指导全国各地、各校的体育与健康教学二、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整合社会适应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和外部体现;心理健康是社会适应表 现出的重要内容,二者不能割裂开来因此,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合并为课程 学习的一个方面,这个方面既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课程功能和价值的重 要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作为课程学习目标的重要组 成部分,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面对体育教学环境的复杂变化,从某种意 义上来看,体育课堂相对开放性质,比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心理健 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三、 课程目标的衔接性和实践性《标准》(修订稿)只是总体上对课程目标和课程学习四个方面的宏观引领, 不像《标准》(实验稿)中对学习领域目标规定的那么具体《标准》(修订稿) 给各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留有比较大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修改后的课程目标呈现出了层次分明、彼此紧密联系的重要特征课程学习 四个方面目标在小学阶段与初中阶段有着明确的规定,以“运动参与”为例:“在 小学阶段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激发、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参与意识; 在初中阶段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由此可以看出,小学阶 段注重体验、培养兴趣和意识,初中阶段注重应用技能和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明确两者之间的层次感和衔接性在文字使用方面,多用“体验”、“参与”“应 用”“掌握”和“学习能力”等,凸显出实践和能力的培养四、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教学目标的侧重性《标准》(修订稿)课程目标学习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并且主要通 过身体练习的过程来体现,他们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关系运动参与、运动 技能、身体健康是主干,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是主干的脉络,这四个方面都不可 能彼此的独立存在《标准》(修订稿)是指导性文件,而不是指令文件,制定教学目标时,在 保持课程目标整体性的情况下,对课程目标的四个方面要有所侧重,在教学实践 中,一节课是不能同时完成四个方面目标的所以,教学目标不能面面俱到,因 此,每节课都要根据学生发展的需求,确立侧重目标和辅助目标,以昨天研修的《耐久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