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可修改).docx
5页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寒窑赋原文解读推荐度:普宁寺导游词推荐度:寒窑赋原文注解及译文推荐度:山西悬空寺导游词推荐度:七一讲话原文要点推荐度: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下面是其原文,欢迎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 宋代: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解释 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藻,藻类植物荇,荇菜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仅仅 闲人:闲散的人。
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其次“闲人”反映了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耳:语气词,“罢了” 写作背景: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苏轼的著名词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等苏轼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5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