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学概论:苏轼的词.ppt
45页本课内容n一、北宋中期词坛n二、苏词的思想内容n三、苏词的艺术特色n四、苏轼的词史地位n五、苏轼词作欣赏苏轼词现存345首,不及他的诗歌总数的八分之一,但他在词坛上的地位并不亚于他在诗坛、文坛的地位清人陈廷焯认为“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右此老平生第一绝诣北宋中期词坛(上)n北宋前期,晏殊、欧阳修的小令臻于成熟n柳永以铺叙手法创作慢词,取得了很大的成就n到了苏轼及北宋中后期,n宋词进入了全面发展的繁盛时期n小令与慢词双峰并峙,雅词与俗词二水分流;词的风格也呈现出多种状态,n不仅有婉约与豪放,也有界于两者之间的清旷北宋中期词坛(下)n词的题材内容也十分丰富,n在传统的离别相思、男欢女爱的内容之外,n举凡羁旅游宦、社会人生、战场边塞、都市农村,n几乎可以入诗的内容都可以入词了n北宋中后期的所有词人几乎都受到苏轼的影响n秦观、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中的人物,贺铸与苏门关系密切苏词的思想内容(做笔记)n1.塑造英雄人物形象,寄托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n2.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抒写自我的人生理想n3.描绘自然风光和农村风情n4形神兼备,寄托遥深的咏物词n5一往情深,真挚动人的亲情、友情词苏词的艺术特色(做笔记)n1.风格丰富多彩n2.技巧A议论写怀的抒情手法,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B以宏大场面烘托人物,用日常小景寄情寓理。
C运用词题和词序,与词的内容相互补充3.音律突破了音律的束缚以充分地表情达意,把词从音乐的附庸变为独立的抒情诗体4语言锤炼一种清新雅练、劲健晓畅的语言把大量的诗文句法及民间口语引入词中,使词诗化、散文化苏轼对词体演进的贡献n转变“俗”的柳永新声为“雅”的士大夫情怀n以诗为词诗的内容,诗的境界,诗的音节和气势陈师道:“子瞻以诗为词”;n李清照:“句读不葺之诗耳”n3突破词律n葺q1.原指用茅草覆盖房子,后泛指修理房屋:墙屋(草屋)n2.累积,重叠:袭吴熊和:“豪放固然是苏轼词风的主要特色,但只谈豪放不能尽见苏词面目”,“苏词一些名作,倒是体兼刚柔,刚柔相济的”王国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n徐度:“柳永词虽极工致,然染以鄙语,唯流俗之人好之,n至欧苏诸公出,文格一变,作为歌词,体制高雅n况周颐:“苏长公提倡风雅,为一代山斗集评(不做笔记)苏词地位(做笔记)词史“词至柳氏而一变至苏氏而又一变,遂开南宋辛氏一派寻流溯源,不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故与花间一派,并行而不废宋词通论苏轼“在晏、欧一派婉约词人与艳冶派词人之外,另成一个新的局面词之有苏轼,如诗之有李白,往往高举无前,一变晚唐五代之旧格,遂为辛弃疾一派开山。
词至东坡,词格始高,词境始大,词体始尊江城子密州出猎q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n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n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n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n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n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赏析n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n作于熙宁八年(1075)冬,n当时苏轼知密州(39岁)苏轼在此词写就后数日,给他的朋友鲜于子骏的信中说:n“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n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n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江城子赏析n前段着力描写出猎的阵势,豪兴勃发,气势恢宏n“狂”字是核心,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n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n如十拍子:“强染霜髭扶翠袖,莫道狂夫不解狂狂夫老更狂n后段从打猎引申到“天狼”,表现出作者抗击敌人的壮志和决心全篇气概都很豪放,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n把词中历来香艳的吴侬软语,变成可报国立功的黄钟之音,n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念奴娇娇赤壁怀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n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n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n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n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n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江城子n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难忘n千里孤坟坟,无处话处话 凄凉 纵纵使相逢应应不识识,尘满尘满 面,鬓鬓如霜n夜来幽梦忽还乡还乡 小轩轩窗,正梳妆妆n相顾顾无言,惟有泪千行n料得年年断肠处肠处 ,明月夜,短松冈冈江城子 集评评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以及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前后辉映,相互媲美n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词简释 :此首为为公悼亡之作n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响凄厉厉,诚诚后山所谓谓“有声当彻彻天,有泪当彻彻泉”也n王方俊唐宋词赏词赏 析:本词词通篇采用白描手法,娓娓诉说诉说 自己的心情和梦境,抒发发自己对对亡妻的深情n情真意切,全不见见雕琢痕迹;语语言朴素,寓意却十分深刻王弗n王弗,苏轼之妻子,眉州眉山人,乡贡进士王方之女,n她16岁和19岁的苏轼同结连理,卒时27,后余一孤苏迈与轼琴瑟相和仅11年n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n熙宁八年(1075),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20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苏轼的第二和第三任妻子n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n她比苏轼小11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n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宦海浮沉中,与之同甘共苦n闰之去世,苏轼痛断肝肠,写祭文道:n“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n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n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n呜呼哀哉!”苏轼的第二和第三任妻子n苏轼的第三任妻子叫王朝云,原是他的侍妾,比苏轼小26岁n在苏轼最困顿的时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n王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n但不幸的是,朝云被扶正后过了11年,即先于苏轼病逝n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n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亡妻葬于惠州孤山禅寺大圣塔下知己n苏轼撰写的楹联是n“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n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n此楹联有个著名的典故:“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n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n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
坡捧腹大笑n朝云墓如今已成为海南名胜之地秦观送朝云的词南歌子n霭霭迷春态,溶溶媚晓光n不应容易下巫阳n只恐翰林前世是襄王n暂为清歌住,还因暮雨忙n瞥然归去断人肠n空使兰台公子赋高唐苏轼送朝云的诗n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玄n阿奴络秀不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n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扇旧因缘n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阳云雨仙n胡仔云:诗意绝佳,略去洞房之气味,翻为道人之家风n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n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谷纹平 n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 江城子-别徐州n天涯流落思无穷 既相逢,却匆匆 n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n为问东风余如许?春纵在,与谁同?n 隋堤三月水溶溶 背归鸿,去吴中 n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n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n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n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n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n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水龙吟评注分析-首四句写杨花形态,萦损以下六句写望杨花之女人的心态,下片议论,情景交融苏轼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n南宋词人张炎评之:“清丽舒徐,高出人表”n沈谦评:“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赋物”王国维称:“咏物之词,自是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又道:“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原唱而似和韵,才之不可强也如是” 和 作 难 写n闻一多 先生诗的格律:写 和作 是“戴着脚镣跳舞”而诗人们总是“乐意戴着脚镣跳舞,并且要戴别个诗人的脚镣”n苏轼这首和作,就是戴着双重脚镣来跳舞的n刘永济 先生在词论中说:“物物而不物于物”,n就是说,亦物、亦人、亦情,三者合而为一,n以达水乳交融境界,方是上乘之作贺新郎 夏景 n乳燕飞华屋 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n 渐困倚、孤眠清热 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 又却是,风敲竹n石榴半吐红巾蹙 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浓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n 又恐被、秋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两簌簌 卜算子n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n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n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n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n山谷曰:语意高妙,n似非吃烟火食人语,n非胸中有万卷书,n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致此n此词以孤鸿自喻n缺月喻示生命中的残缺感;漏断暗喻生命历程之不畅孤鸿喻幽人,n而幽人正是苏轼自指n“独往来”、“缥缈”,写生命之孤独、漂泊无依,n然而却坚守着高傲高洁的品格n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n是高贵的孤独,是自觉的选择醉落魄 离京口作n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 孤城回望苍烟合 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n 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 此生飘荡何时歇 家在西南,长作东南别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 此词 n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n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n一蓑烟雨任平生n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n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n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上词之后,“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n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根本未去“江海寄余生”定风波赏析n东坡在黄州时作此乃写途中遇雨之事中途遇雨,事极寻常,东坡却能议论生辉n上片可见作者修养有素,履险如夷,不为忧患的动摇之精神。
n下片则显其对人生经验之深刻体会,而表现出忧乐两忘之胸怀也无风雨也无晴,是生命通悟,是大智慧n“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 蝶恋花 n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n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n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n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这首词写景、记事、说理均极自然,佳人行人的插曲全如信手拈来,寓庄于谐,就顿成妙解,发掘出其间的哲理这是道地的婉约风格相传苏轼谪居惠州时曾命妾妇朝云歌此词朝云歌喉将啭,却已泪满衣襟 蝶恋花赏析诗人玉屑卷21引古今词话说此词写行人多情与佳人无情,“极有理趣”苏轼借此表达了某种人生哲理,行人与佳人的遭遇固属偶然多情却被无情恼”却有普遍性与必然性苏轼说自已作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能出”这固然因为他天份高,同时也由于他学养湛深,所以能随处触发,皆成妙谛欧阳修渔家傲n红粉墙头花几树?n落花片片和惊絮n墙外有楼花有主n寻花去,隔墙遥见秋千侣n绿索红旗双彩柱,n行人只得偷回顾n肠断楼南金锁户n天欲暮,流莺飞到秋千处蝶恋花 n记得画屏初会遇 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n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n那日绣帘相见处,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 西江月n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蛇龙飞动n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n“欲吊”、“仍歌”均用欧词原句,既重现当日欧公风流自赏之态,又有欧公手植杨柳、所题诗词仍留存世间,可堪告慰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