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中教学设计李婷.doc
6页《雨中》教学设计 执教人: 西安市未央区西航三校 李婷教学年级:小学五年级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 1、能用轻巧、活泼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雨中》,并能较准确地把握歌曲的情绪2、能够用动作体现的节奏与音高,准确唱好本首歌曲中的前八分休止符O X X X 的节奏 教学重点:用轻巧、活泼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雨中》教学难点: 八分休止符的唱法,学生能准确整齐的进入呼吸演唱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老师来弹一段旋律,你们能听出是几个乐句吗?你是怎样进行区别的?师:那么请你在每个重音和弦同时拍手,同时思考这四个乐句旋律一样吗?(二)、新课教授 1、初听:感受作品旋律、节拍及重点节奏师:现在请同学们继续一边听着这段音乐拍重音,一边观察老师是怎样随着音乐走步的,是一起开始的吗?生:不是同时开始,我们拍完重拍,你才迈步的师:请你们来试试,能像我刚才一样做吗?生原地尝试师:我们挑战自己,一起听着音乐来散走,体会体会2、复听全曲:感受作品情绪速度师:刚才这段音乐,你能感受到乐曲的什么情绪?(提示听乐曲后的心情) 3、学习歌曲第一乐段。
师:音乐家给这段音乐填了词,你听听说说他想表达怎样的心情?生:下雨了,我们在上学的路上享受在雨中嬉戏玩耍的快乐A、师:歌曲里有几句象声词,请同学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一唱,看看怎样能唱出小雨点的调皮!B、师:我们拍手重音的地方是八分休止,这种先空后唱的叫弱起,请在这里紧吸气调整呼吸!我们再来唱一唱!4、学习歌曲第二乐段师:这首歌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歌曲《雨中》的第一乐段,现在请你们完整的听听这首歌曲,体会歌曲的第二乐段情绪和第一乐段一样吗?它又是在表现怎样的一幅场景?生:这一乐段描述了虽然外面下着大雨,有风声、雨声但我们依然专心的在教室里大声读书,享受读书的乐趣! A、歌曲第一乐段出现的弱起,在这一乐段你还能找到吗?有几处?B、复听第二乐段,想一想自己第二乐段的歌曲学唱哪里需要老师帮助?C、强调两处长拍的时值唱法和呼吸调整D、完整连贯唱,继续强调呼吸及咬字吐字三)、歌曲处理:师:你们想一想怎样可以让这首歌更好听,怎样的形式能把它表现的更丰富?生:男女分开接龙唱生:回声处理唱生:表演唱…… 师:有一个小提示,看看歌曲音乐家的提示,借用他所标记的音乐符号,我们一起试唱一下! (四)、学习拓展师:老师找到了一个国外的合唱团的演唱视频,她们同样是在演唱雨这种同题材的歌曲,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他们都有哪些想法!看看对你都有哪些启示!(学生欣赏视频资料)生:他们用运声势节奏创设情景、分声部、还运用了多样的演唱形式等……(五)、 小结: 看来大家感触很多,课后请同学们自由搭配讨论为《雨中》设计出新颖、丰富的歌表演,下节课我们来交流分享!! 《雨中》教学反思观课点:音乐与动作在本节课堂中的渗透及应用议课点:这种渗透和应用形式的教学能否形成较为成熟固定的歌唱教学模式之一?《雨中》是五年级第七单元的第二首表演歌曲,这是一首带有通俗音乐风格的校园歌曲。
曲调欢快、活泼风趣,第一乐段的四个乐句以O X X X 的节奏型贯穿始终,第二乐段节奏拉宽,曲调舒展与第一乐段形成对比,生动地描绘了雨中上学的孩子们,你呼我喊,嬉戏逗乐和在课堂上愉快学习的情景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所带学生的分析制定了教学目标:1、能用轻巧、活泼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雨中》,并能较准确地把握歌曲的情绪2、准确唱好本首歌曲中的前八分休止符O X X X 的节奏因为全曲一共8个乐句,O X X X 的节奏型就出现在七个乐句中,所以本首歌曲的八分休止符的唱法,学生能准确整齐的进入呼吸演唱就是本节课的难点鉴于本学年我们音乐组的市级小课题研究题目为:小学音乐课“音乐与动作”教学模式的研究,那么这节研讨课我在设计时,努力思考怎样才能做到这种新类型课的体现和原来类型课的有机融合,后来发现利用简单的声势体态律动—学生拍手和散走恒拍的方式,不仅能快速的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它不要求有舞蹈的难度,可以做到全员参与,学生们都能通过在亲身的音乐实践活动中体验掌握节奏这节课后我反思,总的来说这节课完成的还是比较成功,做到了这种以节奏难点突出、有一定规律性歌曲教学,音乐与动作教学模式的研究体现,这种形式是也能够较大程度的在一节课上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全体学生都能饶有兴致的参与音乐活动,教学难点轻松准确地得到突破。
但课没有完美的课,同时我也发现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因为注重了节奏、情绪、气息训练等,忽略了音准的要求,学生感受多,唱的少,尤其是跟琴模唱的少,这也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困惑,现在虽然说小学音乐课大多为综合类课,要求以感受为主,但在一节课中能最大程度的解决好音准、节奏、声音、气息等问题,不是更高效吗!更完善吗!一点浅显的认识,不到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希望得到大家的指导和帮助,完善我们教学模式之一的探讨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