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传统舞龙舞狮.docx
2页山西传统舞龙舞狮龙舞,有的地方称之为“舞龙”,也有的称之为“龙灯舞”这是在山西省境内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 一般都在农历正月十五闹“元宵”的时候,也有一些地方在农历二月初二的“龙抬头”时表演,这是 术,这种传统的艺术节目,大都与中国的传统节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龙舞中的龙,由龙头、龙身和龙尾构成,龙身较长,是龙的主体在制作这种表演的龙时,用竹蔑」 上纸或者是布,龙身的节与节之间,用布缝成筒状连接,然后彩绘其形龙身、龙头、龙尾制成后,在〕 下部安置木柄,供表演的人用手抓握龙舞在开始表演时,由许多人每人各举一节木柄,左右挥舞,使龙体在空中悠悠蠕动夜晚舞龙时, 辅以彩灯、莲花灯等各式花灯,同时施放烟火、爆竹,造成一定的声势,吸引观众,使龙舞呈现出不同, 在山西各地,龙舞有不同的表演风格流行于平定县境内的移穰村一带的“龙灯舞”,是以“二龙戏珠”为主要表演内容这里的一条龙: 龙眼似虎眼,龙耳似牛耳,龙角似鹿角,龙鳞似鱼鳞,龙身似蛇身平定县的“龙舞”表演开始后,以跑阵为主,有双龙交错跑;有四边形的“开四门”;有龙头向前、 “凤凰展翅”;有双龙相对、扭“ 8 ”字形的“长蛇阵”;有对角盘扭的“八宝”、“三碰头”、“卧 环”等。
表演时,两条龙追逐着两颗宝珠,时而昂首如飞腾于云天之上,时而低回若游于波涛之中龙: 和口吐缕缕烟火,表现出龙的呻吟和龙的吞云吐雾状流传于运城市贵家营一带的“龙灯魔女舞”由三部分组成,开始是魔女、龙女集体舞,表现出星月I 上来到人间,龙女们手持莲花灯渊翩起舞,以表答欢悦的心情接着,是龙灯独舞独舞中的“三出庙I 摇头摆尾,口喷烟火,连续冲过三层庙门,才告结束第三部分,是龙和龙女们的群舞这种群舞,气; 的乐曲声中变换着队形,使龙舞达到了高潮流行于晋西北岚县上明村的“龙灯舞”,龙的体长为十二节,长度为三丈六尺前面,有一盏蜘蛛〉 十四盏牌灯伴舞表演中,分成“激龙”、“蛛精作乱”、“蛟龙出海”、“环林擒珠”、“泰山压顶' 作乱”表演中,表演者用“撑杆虎跳”、“扫堂”、“倒八字”等技巧动作,体现蛛精的灵巧多变和东: “跃月台”、“龙盘柱”等舞姿,使龙的盘旋飞腾的姿态更加壮观此外,牌灯在表演中队形多变,对] 作用在阳泉市的龙泉村,表演“龙灯舞”时演出了二龙捉拿蜘蛛精的场面它的表演阵式有“二龙戏珠' 蛇阵”、“双龙会”等等太谷县境内表演的“龙舞”,是将龙悬挂于空中,借助铁索和麻绳的牵动而舞动的“二龙戏珠”。
分别抱于右腋下,随着布龙身体的拉动而舞动出“抱龙”的动作近年来,晋南的新绛县等地还试制了内装氢气球、外用塑料布套连接,下面由数人牵住绳索,使龙; 绳索的人撒手,龙即腾云驾雾向天空飞去,直至在天空消失这是活灵活现的龙,比平时的舞龙就更加;狮子舞,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舞蹈,也是正月十五民间“社火”“闹红火”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狮 一样,是民间文艺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形式之一在三晋大地上,狮子舞渊源很深,大约在东汉末年I 子舞,原来是西域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东汉时才流入中原的唐代以后,狮子舞兴盛起来,规模也宏大起来在阵容上,不但有了大狮子、群狮和狮子郎的表演, 表演狮子舞发展到现在,形成了 “文狮”、“武狮”的两种表演文狮”,顾名思义,主要表现狮子罗 引观众如搔痒、舔毛、抖毛、打滚、摔跤,抚小狮等等一些不太激烈的文弱动作武狮”表演,则: 个性如勇猛、威武、刚毅的跳跃,登高、跌扑、腾转、争球、滚球的多种动作,以此来吸引观众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像舞龙舞狮这样的传统文化被继承并发展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