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教程 常见疾病病因与治疗方法——朊蛋白病.ppt
26页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第五层,*,*,常见疾病病因与治疗方法,朊蛋白病,第一页,共26页,朊蛋白病(,prion disease,)是由传染性的,朊蛋白(,prion protein,,,PrP,)所致的散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人类朊蛋白病主要有,Creutzbldt-Jakob,病(,CJD,)、,Kuru,病、,Gerstmann-Straussler,综合征(,GSS,)、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FFI,)、,第二页,共26页,缺乏特征性病理改变的朊蛋白痴呆(,prion dementia without characteristic pathology,)和伴痉挛性截瘫的朊蛋白痴呆(,prion dementia with spastic paraparesis,)等这类疾病的特征性病理学改变是脑的海绵状变性,故又称为海绵状脑病,,该类疾病临床罕见。
第三页,共26页,自,1995,年英国发现疯牛病(,mad cow disease,,,MCD,)以来,已在许多国家流行美国加州大学,Prusiner,教授发现朊蛋白是,可传播性海绵状脑病病原体,而,获得,1997,年度诺贝尔医学奖第四页,共26页,PrP,类似于病毒可传播疾病,须采用特殊高压消毒程序或用次氯酸钠(漂白粉)消毒人类朊蛋白病约有15%,病人为遗传性,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第五页,共26页,一、,Creutzfeldt-Jakob,病,(一),概述,Creutzbldt-Jakob,病(,CJD,),是最常见的人类朊蛋白病,本病主要累及皮质、基底节和脊髓,故又称皮质,-,纹状体,-,脊髓变性(,corticostriatospinal degeneration,)第六页,共26页,本病呈全球性分布,发病率为,1/100,万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平均发病年龄,60,岁二)病因及发病机制,致病性朊蛋白分为四种亚型,,1,型和,2,型存在于散发性,CJD,,,3,型为医源性,CJD,,,4,型是新变异型PrP,通过角膜、硬脑膜移植传播第七页,共26页,手术室和病理实验室工作人员以及制备脑源性生物制品者要提高警惕,医务人员应避免身体破损处、结膜和皮肤与病人的,CSF,、血液或组织相接触。
第八页,共26页,(三)病理,脑呈海绵状,皮质、基底节和脊髓萎缩变性;显微镜下神经元丢失、星形细胞增生、细胞胞浆中空泡形成,感染组织内异常,PrP,淀粉样斑块,无炎症反应变异型,CJD,的病理学改变为大脑和小脑轻微的海绵状变性,斑块形成明显第九页,共26页,(四)临床表现,CJD,分为散发型、,E,源型(获得型)、家族型和变异型等四种类型引起,CJD,的朊蛋白传染性较低,,80%,90%,的,CJD,呈散发型,医源型占,5%,,家族型,CJD,(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占,10%,第十页,共26页,1,、发病年龄,25,78,岁,平均,58,岁,男女均可罹患,儿童亦可罹患2,、隐袭起病,缓慢进行性发展,临床可分三期:,(,1,),初期:颇似神经症,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抑郁和记忆减退等,可有头痛、眩晕、共济失调等;,第十一页,共26页,(,2,),中期:进行性痴呆为主要表现,一旦记忆障碍,病情迅速进展,病人外出找不到家,人格改变,痴呆,可伴有失语、轻偏瘫、皮层盲、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Babinski,征阳性;脊髓前角细胞损害可引起肌萎缩,约,2/3,病人出现肌阵挛,最具特征性;,第十二页,共26页,(,3,),晚期:尿失禁、无动性缄默、昏迷或去皮质强直状态,多因褥疮或肺感染死亡。
3,、变异型,CJD,临床表现:,共济失调和行为改变,,无,肌阵挛和特征性,EEG,改变,病程比其他类型,CJD,长,可持续,22,个月第十三页,共26页,(五)辅助检查,1,、免疫荧光检测,:,CSF,中,14-3-3,蛋白可呈阳性,作为临床诊断可疑,CJD,病人的重要指标2,、脑电图,:,疾病中晚期出现间隔,0.5,2,秒周期性棘,-,慢复合波第十四页,共26页,3,、晚期,CT,和,MRI,:,脑萎缩;,MRI,显示双侧尾状核、壳核,T,2,呈对称性均质高信号,很少波及苍白球,无增强效应,,T,l,可完全正常,第十五页,共26页,(六)诊断及鉴别诊断,1,、诊断,(,1,),2,年内发生的进行性痴呆;,(,2,)肌阵挛、视力障碍、小脑症状、无动性缄默等四项中具有其中两项;,第十六页,共26页,(,3,)脑电图周期性同步放电的特征性改变具备以上三项可诊断为很可能(,probable,),CJD,;,第十七页,共26页,仅具备(,1,)(,2,)两项,不具备第(,3,)项诊断可能(,possible,),CJD,;如病入脑活检发现海绵状态和,PrP,sc,者,则为确诊的,CJD,可用脑蛋白检测代替脑电图特异性改变。
第十八页,共26页,2,、鉴别诊断,CJD,需与,Alzheimer,病鉴别;皮质下受累明显时应与帕金森病、进行性核上性麻痹、橄榄脑桥小脑萎缩等区别;显著,局灶性体征提示颅内占位病变时需于脑囊虫病等鉴别,第十九页,共26页,(七)治疗及预后,本病尚无有效治疗90%,病后,1,年内死亡,病程迁延数年者罕见第二十页,共26页,二、,Kuru,病,Kuru,病,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致死性朊蛋白病,仅发生于新几内亚高原的土著居民,生食感染本病亡故亲人的肉是本病主要传播方式首先在,Kuru,病中发现含有异常朊蛋白的淀粉样斑块,称之为,Kuru,斑该病已极罕见,故不赘述第二十一页,共26页,三、,Gerstmann-Strussler-Scheinker,综合征,Gerstmann-Strussler-Schejnker,(,GSS,)综合征,是由朊蛋白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家族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理为小脑、大脑和基底节的海绵状变性,、,淀粉样斑块沉积,合并脊髓小脑束和皮质脊髓束变性第二十二页,共26页,四、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一),概述,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fatal familial insomnia,,,FFI,)是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至,1998,年为止至少发现,9,个家系,23,例,FFI,病人。
第二十三页,共26页,病程,7,36,个月,发病年龄,18,61,岁病理特点是选择性的丘脑变性,神经元丢失,神经胶质增生,无海绵状变性或较轻微第二十四页,共26页,(二)临床表现,1,、睡眠障碍,:,最突出的早期症状,通过多导睡眠图证实,病人总睡眠时间(,total sleep time,,,TST,)呈进行性显著,减少,严重者,24,小时内睡眠时间不超过,1,小时,催眠药无效第二十五页,共26页,2,、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本病早期征象,表现泪腺、唾液腺和汗腺排泄增加,微热、心动过速、呼吸急促或节律不整、血压增高等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症状,男性阳痿3,、锥体束征、小脑体征、痴呆和肌阵挛无特效治疗第二十六页,共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