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记》十表的共同主题.doc
6页史记十表的共同主题内容提要《史记》十表,展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三千年历史发展的线索,虽然十表内 容各不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思想主题,即主张大一统政治,为汉代的社会现实服务, 这从十表各自的主题和十表的历时性、阶段性、人物对象以及《史记》整个体例等方面都 可得到证明关键词《史记》十表;大一统;主题作者张新科,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史记》十表的创作,据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以下简称《自序》 )所说:“并 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是为了清楚地展现历史发展的线索十表在流传中是否有缺 佚,历来有不同的看法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说《史记》 “十篇缺,有录无书”[1],张晏 注缺少的十篇中就有《汉兴以来将相年表》 清人崔适甚至认为《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以 下六表全为褚少孙所补[2]崔氏疑古过勇,信从其说者甚少至于《汉兴以来将相年表》 , 今人大都认为,此表内容虽有补窜,但仍为司马迁所作[3],本文亦赞成此说仔细研读这 十表,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内容各不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思想主题:主张大一统政 治,为汉代的社会现实服务一)为了探讨十表的共同主题,我们先对十表各自的主题进行分析。
1. 《三代世表》 !此表起黄帝、迄共和 《自序》曰:“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 于兹,于是略推,作《三代世表》 ”司马贞《索隐》:“其实叙五帝、三代,而篇唯名《三 代系表》者,以三代代系长远,宜以名篇;且三代皆出自五帝,故叙三代要从五帝而起也 ”后人大都肯定这一解释本表明显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以“帝王世国号”为经,以颛顼、 俈、尧、舜、夏、殷、周的世属为纬,归结到周武王代殷从黄帝至武王十九世(按:“十 九世”有误,依本表, “黄帝至纣四十六世”,至武王不止十九世) ,明三代皆黄帝之后,表明 了黄帝乃百世之本、各属皆为黄帝子孙的大一统思想后半部分从周成王开始,以成、康、 昭、穆、恭、懿、孝、夷、厉、共和的帝王世号为经,以鲁、齐、晋、秦、楚、宋、卫、 陈、蔡、曹、燕各诸侯为纬,表明在周王朝大一统的局面下开始分封诸侯诸侯不列于 《十二诸侯年表》前而列于《三代世表》之末, “明诸侯亦皆黄帝后也 ”[4]概而言之,此表 展示的是从黄帝到三代天下一统时代的历史汪越认为“读《三代世表》以黄帝为主”[5], 是有一定道理的2. 《十二诸侯年表》《自序》:“幽厉之后,周室衰微,诸侯专政, 《春秋》有所不记;而谱牒经略,五霸 更盛衰,欲睹周世相先后之意,作《十二诸侯年表》 。
”此表起共和迄孔子卒表分十四栏, 以周的正朔为经,其余十三栏为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 十三国 《索隐》云:“篇言十二,实叙十三者,贱夷狄不数吴,又霸在后故也 ”大多数学 者则以为鲁象征以《春秋》当一王之法,不在十二数内[6]此表所要展现的是诸侯专政、 五霸更盛衰的春秋时代历史,社会如何由大一统而走向分裂表序也明确指出:“厉王遂奔 于彘,乱自京师始”, “是后或力政,强乘弱,兴师不请天子然挟王室之义,以讨伐为会盟 主,政由五伯(霸) ,诸侯恣行,淫侈不轨,贼臣篡子滋起矣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孔子作 《春秋》 , “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 ”此表序言特别强调《春秋》之义,以显天下一统之旨 因此,尽管周天子名存实亡,但本表仍以之为天下共主,这是继承《春秋》的大一统思想 故汪越说读此表“以周为主”3. 《六国年表》《自序》:“春秋之后,陪臣秉政,强国相王;以至于秦,卒并诸夏,灭封地,擅其号 作《六国年表》 ”此表起周元王,迄秦二世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八栏,第一栏周,尊 天下共主;第二栏秦,实际上是天下的主宰者,且此表依《秦记》而作,故秦不计在“六国” 之内其余六栏依次为魏、韩、赵、楚、燕、齐,六国以外的侯国归属于灭亡它的国家栏 内。
从周赧王卒后,第一栏暂时空格,因秦未并天下从秦始皇元年开始,此表进入第二 阶段,共七栏,第一栏为秦,其余六栏为六国从秦始皇二十七年开始,此表为第三阶段, 六国灭亡,通栏记秦历史,至秦灭亡此表展现了战国时代历史而更突出地表现秦国由 微弱到强大、到一统天下、到最终灭亡的全过程,故汪越说“读六国表以秦为主”司马迁 在表序中着重分析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原因,对秦国统一中国的历史功绩予以充分肯定,指 出“世异变,成功大”,并对当时诋毁秦朝的不良风气进行批评:“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 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概而言之,此表的三个阶段 是社会由分裂走向大一统的真实写照4. 《秦楚之际月表》《自序》:“秦既暴虐,楚人发难,项氏遂乱,汉乃扶义征伐;八年之间,天下三嬗, 事繁变众,故详著《秦楚之际月表》 ”此表起陈涉发难,终于刘邦称帝从表的体例来看, 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秦表,共九栏第一栏为秦(二世、子婴) ,时为天下主宰,其余 为楚、项、赵、齐、汉、燕、魏、韩第二部分为楚表,共二十栏第一栏为义帝,示为 天下共主,其余为项羽及其所分十八王义帝被杀,第一栏内容空缺,因项羽未称帝,不 能升入第一栏。
本表直到刘邦称帝结束,表明天下由分裂到一统的历史尤为注意的是, 此表的序言着重阐明了天下一统的道理,追叙了三代以来天下一统的艰难历程, “以德若彼, 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而秦楚之际:“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 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社会经过大起大落,终于走向汉家的一统天下, 因此,序言结尾对汉的一统天下予以热情歌颂:“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5.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自序》:“汉兴已来,至于太初百年,诸侯废立分削,谱纪不明,有司靡踵,强弱之 原云以世作《汉兴已来诸侯年表》 ”此表起高祖元年,终武帝太初四年,以高祖、惠帝、 吕后、文帝、景帝、武帝历年为经,以楚、齐、荆、淮南、燕、赵、梁、淮阳、代、长沙 等诸侯国为纬,展示汉兴百年之间诸侯王的废立分削情况表序论述了自周至汉武时封建 制度的变化,主旨在于肯定景武之世的削藩政策 “辅卫王室”、 “承卫天子”、 “蕃辅京师”是诸 侯的基本责任和作用汪越说读此表“以天子为主”很明显,本表的作用是拥护汉王朝的 大一统,反对诸侯分裂6.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自序》:“维高祖元功,辅臣股肱,剖符而爵,泽流苗裔,忘其昭穆,或杀身陨国。
作《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此表在体制上有了新的变化,以高祖所封 143 个侯国为经,以侯 功、高祖、孝惠、高后、孝文、孝景、孝武的年号、侯第诸项为纬,以见侯国分封的原由、 次第以及在某帝时诸侯国的存亡废立情况表序的主旨十分明确:第一,总结失侯的原因 古代所封侯国,有的存在长达千余年,而汉兴以后所封百有余人,至武帝太初时仅一百余 年,现存之侯只有五人,其余“皆坐法陨命亡国”,究其原因,除了汉代法网严密外,更主 要的在于诸侯国自身方面,即“无兢兢于当世之禁”;第二,此表目的是为当代提供借鉴: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 ”以诸侯的兴衰为大一统的社会提供一面镜子,避免再 蹈复辙7. 《惠景间侯者年表》《自序》:“惠景之间,维申功臣宗属爵邑,作《惠景间侯者年表》 ”此表仍以所封侯 国为经,以侯功、孝惠、高后、孝文、孝景、建元至元封六年、太初已后为纬,展示了惠景间 93 个侯国的存亡兴废情况表序首先从长沙王起论,刘邦所封异姓八王多因谋反罪而 相继被诛灭,唯独长沙王保全,后禅五世,以无嗣方绝, “为藩守职”,忠于汉室表序接着 总结惠景间所封侯国的类别:一是高祖时遗功臣,二是随文帝从代来者,三是平定吴楚之 乱的功臣,四是诸侯子弟,五是外国归义者。
五类人封侯的共同点也是忠于汉室因此, 此表的主旨仍是维护大一统政治8.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自序》:“北讨强胡,南诛劲越,征伐夷蛮,武功爰列作《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 此表以所封侯国为经,以侯功、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已后为纬,表列武 帝时所封功臣 73 人读此表“以诛伐四夷为主”从《自序》和表序明显看出,此表所记侯 国绝大多数是征伐匈奴、东越、南越等四夷的功臣表序明言:“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 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为边境征伐哉!”尽管本表有讥武帝好大喜 功之意,但主旨仍在于歌颂汉代大一统的政治,显示了大一统社会向外辐射的强大威力9. 《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自序》:“诸侯既强,七国为从,子弟众多,无爵封邑,推恩行义,其势销弱,德归 京师作《王子侯者年表》 ”表序也十分简短:“制诏御史:‘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 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 ’太史公曰:‘盛哉,天子之德!一人有庆,天下赖之 ’”此表仍 以所封侯国为经,以王子号、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为纬,表列武帝所封 王子侯 162 人前几表中“侯功”一栏改为“王子侯”,说明这些人因王子而侯,也说明无功 可言。
从《自序》和表序来看,本表的主旨在于歌颂武帝采取“推恩”的方法,削弱诸侯势 力,巩固中央集权本表记王子侯不从高祖开始而断自武帝建元, “以大封诸王支庶实始于 主父偃策也”[7]汪越说读此表“以天子为主”概言之,目的仍在于大一统政治10.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自序》:“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唯见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贤者记其治, 不贤者彰其事作《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此表起高祖元年,迄成帝鸿嘉元年据《集 解》 、 《索隐》 ,武帝天汉以后为后人所续此表以高祖、惠帝、高后、文帝、景帝、武帝之 年为经,以大事记、相位、将位、御史大夫位四栏为纬,展现汉兴百年之间国家大事以及 将相变化情况 “大事记”一栏是整个汉代社会历史的一个缩影,要了解汉代社会,不能不读 “大事记”此表虽无序言,但《自序》已说明此表目的在于颂扬贤相良将因为贤相良是 代替天子执行命令,是“民之师表” 《匈奴列传赞》曰:“欲兴圣统,唯在择任将相哉!唯 在择任将相哉!”《陆贾传》中陆贾说:“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调, 则士务附;士务附,天下虽有变,即权不分 ”可见相、将是国家安定的关键所在巩固大 一统天下,内要靠相,外要靠将。
因此,本表虽然没有直言大一统天下政治,但从总体上 看, “大事者,天子之事也”[8], “以大事为主,所以观君臣之职分”[9],也体现了大一统的政 治社会此表还有一大疑案,即“倒书”凡将相名臣之死、罢、薨、卒、抵罪、免、自杀、斩 等内容,均提升一栏倒写于栏目内左下方司马迁为什么要倒书,历来有不同意见,本文 暂不论述二)以上分别说明了《史记》十表的主旨,可以看出,每个表的设立都是与大一统的政治 有关下面再将十表综合起来加以分析,更看出它们的共同主旨首先,从十表的历时性来看十表总的时间流程是从黄帝到汉武帝黄帝是作为大一统的象征,被列入开篇随着 这个时间流程,我们看到,社会发展的总趋向是由分裂到统一 《秦楚之际月表序》总结三 代至秦统一天下的历程:“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 可,其后乃放弑秦起襄公,章于文、穆,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 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此后又经过灭秦、灭楚等 剧烈变化,迎来了汉代的一统天下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尽管统一的历 程十分艰难,但中华民族有着顽强的毅力,经过血与火的战争,最终还是走向统一 “没有 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10],天下一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如果把三千年的历史比作一条河流的话,那么,黄帝是站在河流的起点,标志着大一统的 开始;此后虽有许多曲折,但总的方向不变,秦始皇时,掀起了一个大的波澜;到汉代时, 尤其是武帝时进入大一统的鼎盛时代司马迁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极目远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