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理国的经》ppt课件.ppt
25页第二节 大理国的经济,一、大理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1、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 大理国与两宋建立了臣属的关系但由于宋朝遑于北边战事, 对发展与大理国的政治关系态度冷淡, 使宋与大理国政治方面的交往颇为有限2、移民带来先进的技术 在当时中国北部与黄河流域战乱频仍的情况下, 大理国地区得以保持相对的安定, 甚至四川的百姓, 因灾荒和避战乱, 亦有一些迁入云南3、统治者重视经济建设 段思平建大理国,对自由民减税粮一半, 免除3 年徭役, 并免征滇东三十七部赋税, 使南诏后期以来严重衰退的农业经济, 得以恢复并有所发展在洱海与滇池等地, 统治者广治农田水利在今凤仪县坝区建神庄江水利工程,疏通金汁河与银汁河 ,保证了滇池周围地区农田的用水 大理国还加强对新开发地区的管理今楚雄原“历代无郡邑”, 发展缓慢高泰明执大理国柄, 封其子高明量于其地并筑外城楚雄遂迅速发展起来, 元初以威楚为十九万户之一 4、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二、封建领主制经济,大理国御下之法, 即以封建性质的分封制为基础历代大理国王对权贵多有分封, 并赐与封地, 受封者得世袭继承据《南诏野史》: 段思廉封岳侯高智升为善阐侯, 子孙世袭段氏又封高泰明高明量为楚公,于楚雄筑德江城。
受封的诸侯,有义务向国王贡纳产品, 并提供服劳役的人力段正淳在位时, 李观音得来朝,“进金马枝八十节, 人民三万二千户” 诸侯们把领地化为若干个小区域(村社组织),分派臣仆进行管理,这些臣仆便是地方基层的世袭小领主2、矿治业和金属器制造业,大理国大量铸造铜佛 大理国广建佛寺, 铸造铜佛、铜钟当不在少数永胜县觉斯楼现存一座大理国铸造的铜钟,钟高约6 尺, 重达万斤, 可知当时已能浇铸上万斤的大型铜器 大理刀是大理国的名产大理国多次进贡两宋, 贡品中常有大理刀周去非《岭外代答》:“今世所谓吹毛透风,乃大理刀之类也3、手工业,闻名的手工业产品, 有甲胄、毛毡、织造品、大理石制品等 《桂海虞衡志·志器》说: “蛮甲唯大理国最工”整套甲主要用象皮制成, 涂以红黄色漆, 并绘百花虫兽之纹宋人周去非亦说: 大理国甲胄“皆坚与铁等, 而厚几半寸苟试之以弓矢, 将不可彻, 铁甲殆不及也”一些甲胄则以犀皮制成, 较象甲更为名贵甲胄也是大理国献至宋朝的重要贡品, 所献甲多为犀甲毡,云南地多产羊, 各族人民惯于披毡, 使用极为方便《桂海虞衡志·志器》说: “蛮人昼披(毡) 夜卧, 无贵贱, 人有一番《云南志略》云: 乌蛮“男女无贵贱皆披毡”。
丽江地区的末些蛮, 亦“妇人披毡”毡制造精细美观《桂海虞衡志》说: “蛮毡, 出西南诸蕃, 以大理者为最《岭外代答》卷六言: 毡毯“其上有核桃纹, 长大轻者为妙, 大理国所产也毡毯也是大理国贡至宋廷的珍贵土产之一端拱二年、熙宁九年与政和六年, 大理国贡宋的地方产品中, 均有毡毯毡毯还是云南诸族与广西、四川百姓交易的重要商品大理石,大理国制作的大理石工艺品, 不仅种类更丰富, 而且采用了镶嵌金宝等工艺据《宋史·大理传》: 大理国献宋的贡物中有“金装碧玕山”, 即以大理石精雕山岭状并镶嵌金、珠等饰物的高档工艺品4、畜牧业,大理国出产的马,当时闻名于内地从北宋开始,每年都有大量的马匹出售给宋朝 云南地区养羊也极为普遍云南诸族均喜披毡, 乌蛮还喜披羊皮, 即为云南大量养羊之佐证四、商业,1、交通 大理国时云南通往外地的交通十分发达宋熙宁七年(1074 年) , 杨佐至大理商议买马时, 在大云南驿(在今祥云县) 见到驿前有里堠碑, 上题“东至戎州, 西至身毒国, 东南至交趾, 东北至成都, 北至大雪山, 南至海上悉著其道里之详, 审询其里堠多有完葺者东至戎州道, 即唐代从今四川宜宾入云南经昭通、曲靖至昆明的道路。
西至身毒国道,指由大理经缅北部入印度的道路 东南至交趾道, 由今昆明经建水、蒙自沿红河达越南河内东北至成都道, 指唐代过西昌达成都的清溪道北宋时大理国商人赴黎州交易马匹, 即经由此道 北至大雪山道, 指由今丽江经滇西北入四川经康定、天全、雅安达成都的道路 南到海上主要是通往中印半岛一带 南宋建立后,向西南诸蕃买马的地点, 由川西改在桂西, 邕州道便取代石门道、清溪道而成为大理国联系内地主要的通道2、贸易,大理国对与宋朝的互市始终积极马匹是交易的大宗大理国与北宋在黎州(在今四川汉源北) 的马匹交易, 达到了很大的规模宋廷南渡以后, 又于邕州(今广西南宁) 置买马提举司向大理诸蛮买马在邕州辖下的横山寨博易场, 每年交易的马达1500 匹以上大理国又以药材、胡羊、长鸣鸡、披毡、大理刀等物换取内地的金银、布绵、食盐和书籍在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利用方面, 最值一提的是植茶业的扩大和中药材的发展两宋向西南西北诸族买马, 以茶叶为偿付马值的大宗但宋与大理国市马, 则以金、白金、绵布和食盐支付, 并无茶叶, 表明云南所产茶, 已完全能满足本地区的需要不仅如此, 云南出产的茶叶, 还通过民间贸易输入内地绍兴三年至泸州卖马的云南诸族, 带去的货物中就有茶。
在云南一些地区, 种茶和贩茶, 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生计在金齿百夷地区,“以毡、布、茶、盐互相贸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