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检测方案(15页).docx
15页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检测方案编制: 审核: 审批: 目 录第一章 概述 - 1 -第二章 检测工作内容 - 1 -第三章 检测依据的规范标准 - 1 -第四章 检测方法及基本原理 - 2 -4.1基桩单桩静载试验检测 - 2 -4.2基桩桩身完整性(低应变法)检测 - 6 -4.3桩身混凝土质量、桩底沉渣检测(钻芯法) - 7 -第五章 检测仪器设备 - 10 -5.1基桩单桩静载试验检测仪器设备 - 10 -5.2基桩桩身完整性检测仪器设备 - 10 -5.3桩身混凝土钻芯仪器设备 - 10 -第六章 检测结果的处理与判定 - 11 -6.1基桩单桩静载试验 - 11 -6.2基桩桩身完整性检测 - 11 -6.3桩身混凝土钻孔取芯检测 - 11 -第一章 概述其中综合楼工程采用砼钻孔灌注桩基础,采用旋挖桩、冲孔桩桩机施工,布置有桩径d600、d1000 两种,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桩端要求进入中风化泥质粉砂岩不少于5米长34-42米 约3300根(以上数据为概算数据)为了检验工程基桩单桩竖向承载力和基桩的桩身质量特制定本检测方案。
第二章 检测工作内容车辆段工程按设计图纸要求、低应变检测数量为总桩数的20%,每个承台至少一根,两承台及单桩承台应全做,且总数不能少于10根 所有的检查(包括静载荷试验、低应变)均应在桩身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能进行开始静载试验时,钻孔灌注桩单桩龄期至少应在混凝土浇捣完成后28天以上单桩静载荷试验、检测方法及检测报告均应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11)和《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中的相关要求进行试桩时需密切注意施工控制和泥浆配合比,严防塌孔现象,并完整记录在案,为工程桩施工做好必要准备低应变检测的桩,当桩身质量为IV类桩时,应判定为废桩;当为III类桩时,可由设计单位会同甲方、监理公司及质检部门任意指定若干根桩采用静载荷试验或其他有效方法进行检测对于II类桩,检测单位应指明桩身缺陷的位置及缺陷程度,以便设计院处理工程桩验收合格并经设计人同意后方能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回填采用2:8的级配良好粘土,每层厚度不大于300mm,压实系数不小于0.94,遇有淤泥的地方,应及时清除,然后进行回填第三章 检测依据的规范标准3.1《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 3.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11);3.3《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3.4《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2);3.5《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DBJ15-60-2008);3.6《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03);3.7《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3.8《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TF50-2011);3.9《岩石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第四章 检测方法及基本原理4.1基桩单桩静载试验检测 4.1.1试验前的准备工作4.l.1.1 试验前应明确:数量、最大加载量、试验日期、地点及特殊要求等4.1.1.2了解试验现场情况:包括试验桩的位置、进退场道路、场地平整、电源及障碍物4.1.1.3应按规范规定收集必要的资料,主要包括:(1)试验桩的平面位置、编号:(2)试验桩的设计参数(桩径、桩长、设计承载力);(3)试验桩的施工记录;(4)试验桩场地的工程地质资料4.1.1.4制定试验方案4.1.1.5桩头处理1)应凿除桩顶胶结较差部分,抹平顶面4.1.1.6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采用的承压板面积不应小于0.5m24.1.1.7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的试验基坑宽度不应小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的三倍应保持试验土层的原状结构和天然湿度宜在拟试压表面用粗砂或中砂找平,其厚度不超过20mm4.1.1.8必要时应开挖操作坑道,坑道要求稳固、不塌方保证操作人员安全4.1.1.9 根据现场试验具体要求,合理配置仪器设备和检测人员,并配置必要计量工具和有关记录表格4.1.1.10合理安排运输队伍和堆载设备安装人员4.1.1.11检查试验环境条件:检查场地道路是否能行走吊车和平板车,试验场地是否平整,检查操作坑道的开挖情况和稳固性。
4.1.1.12检查加载架是否按最大加载量的要求配置,加载架的安全性是否满足试验桩要求;检查堆载队伍和运输设备4.1.2 仪器设备4.1.2.1主要仪器设备(1)软基处理的单桩承载力试验:千斤顶、油泵、百分表、压力表、钢平台、基准梁、表座、垫板等2)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同上4.1.2.2 主要仪器设备的安装(1)安装支承墩: 支承墩的宽度:应根据支承墩底部的地基土承载力和最大试验荷载综合确定,一般不应小于0.5m,必要时应对地基土承载力进行验算支承墩与试验桩的距离应满足规范要求,即大于等于4d且不小于2m2)安装加载装置:①加载装置的安装应严格按照从主梁→次粱→加载架的顺序进行,架设时应由检测项目负责人现场指挥,经检查认可后进行下一工序;②各项定位、对中、水平等工作应指定专人负责;③各工序操作过程应由专人负责安全(包括支撑系统),最后由检测项目负责人检查认可3)安装基准梁:①打设基准桩,试验桩与基准桩的距离大于等于4d且不小于2m,基准桩与支承墩的距离大于等于4d且不小于2m;②基准梁的安装要求一端固定一端自由,基准粱安装完毕后要保护好,不得碰撞4)安装载重物:①载重物堆放时应保持整齐、平稳、防止倾斜及滑落,堆载量应一次性堆载到最大试验荷载的1.2倍。
②整个系统安装完成后,由试验负责人最后检查确认正常才可进行仪器安装5)其它:应检查试验场地的电源是否满足试验要求,应明确测试区域范围,悬挂警示标牌;整个系统安装完成后,由检测项目负责人最后检查确认正常才可开始试验主要仪器设备的操作及注意事项见相应的操作规程4.1.3检测步骤和方法4.l.3.1 测试程序(1)根据试验桩要求或验收要求确定最大试验荷载,总加载量不宜少于设计要求值的两倍2)确定荷载分级:每级加载为预估极限荷载的1/10~l/15,计算每级荷载的大小加载等级可分为8~12级3)根据千斤顶的标定曲线计算好各级荷载下油压表读数确定试验加载方式4)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即逐级加载,每级荷载达到相对稳定后加下一级荷载,试验桩直到试验桩破坏,工程桩直到最大试验荷载,然后分级卸载到零;快速维持荷载法,即一般每隔一小时加一级荷载5)试验加载:按分级加荷量和油压表读数分级加载,第一级可按2倍分级荷载加荷采用快速维持荷载法时,每级加荷时间到1小时后可加下一级荷载;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时,在每级荷载作用下,桩的沉降量在每小时内小于0.1mm时,可加下一级荷载6)终止加载《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 017—96)执行时,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垂直变形s急剧增大,土被挤出或压板周围出现明显的裂缝;总加载量已为设计要求值的两倍以上;累计的垂直变形量已大于压板宽度的10%。
参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7-2011)执行时,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当荷载一沉降(Q—s)曲线上有可判定极限承载力的陡降段,且桩顶总沉降量超过40mm:桩顶总沉降量达到40mm后,继续增加二级或二级以上荷载仍无陡降段;基桩破坏7)试验卸载:当加荷程序执行完成后,加载转为卸载:每级卸载值为加载值的两倍,每级卸荷维持时间为1小时.4.1.3.2数据记录(1)按桩基静载试验数据记录表进行记录2)应记录千斤顶、百分表和压力表的编号3)加载荷前记录百分表读数4)每级加载后,隔5、10、15min各测读一次,以后每隔15min读一次,累计一小时后,每隔半小时读一次5)每级卸载后隔15min测读一次残余沉降,读两次后,隔30min再读一次全部卸载后,隔3至4h再读一次6)原始数据在书写时或统计时发生错误,检测人员应在该数据上划上双横线,然后在上面重新书写数据,并签名7)试验完毕后检测人员必须在记录上签名,并由检测负责人校核签名4.1.4异常情况处理4.1.4.1为防止工地发生停电情况,应配备手动油泵或发电机,确保试验正常进行4.1.4.2如发生漏油情况,先对系统进行检查,轻微的要经常进行补载,严重的要更换配件,以保证试验数据的准确性。
4.1.4.3如试验装置发生倾斜,应重新合理分布堆载重物,严重的应卸载重新安装(或吊装)4.1.4.4当桩静载试验加载中,桩身突然下沉过大时,应首先检查加载设备、沉降量测试系统有无异常确定是桩身破坏的,应在原始记录中详细说明4.1.4.5在桩静载试验中,中途因故停止试验后,恢复试验时,应先加载至前一级荷载,稳定后继续进行试验同时应在原始记录中,详细说明试验中断原因、起止时间、处理过程等4.1.4.6试验加载中未加载到最大试验荷载,试验满足终止加载条件时,应立即通知委托方及有关单位共同处理4.1.5检测过程注意事项4.1.5.1试验加载时,沉降量增加,油压可能降低,要随时进行补压(人工操作时)4.1.5.2在工地现场检测时,出现质量事故,无论是否已妥善处理,均应向检测负责人或室主任报告,并同时将事故过程详细记入原始记录4.1.5.3安全措施须按安全操作规程执行4.2基桩桩身完整性(低应变法)检测 基桩桩身完整性检测采用低应变反射波法具体实施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 106-2003《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有关规定进行在检测前对所需检测的基桩必须做好测前处理,凿除桩头浮浆至坚硬的混凝土层,清除浮渣及松动的混凝土,凿平修平桩头,所检测的基桩桩头必须平整。
同时对仪器设备进行检查,性能正常方可使用检测时将传感器稳固地安置在桩头上,连接好仪器,用手锤或棒锤对桩头进行竖向激振,并通过测试仪器采集 由于检测所施加的锤击力是一个相对较短暂的脉冲力,桩顶受到锤的冲击后,冲击能量是以波动形式传至桩底(这种波动可用一维波动方程来描述)通过安装在桩顶附近桩身两侧传感器的检测,经仪器记录放大、滤波和计算机软件分析处理,可以观察到应力波在桩身中的传播过程因此,可以运用一维波动方程对桩身阻抗和土阻力进行分析和计算,推算桩周土阻力分布(包括静阻力和动阻力)和土的其他力学参数;在充分的撞击力作用下,就能获得岩土对桩的极限阻力然后利用实测时域波形曲线采用CAPWAP法分析计算单桩极限承载力 CAPWAP法的基本思路是从实测的力波或速度波曲线中任选一条,并参考地质资料,设定一组桩身阻抗、土阻力及其它桩土参数,将土阻力分配到桩周和桩端,进行相应的波动计算,求出另一条曲线,使计算波形和实测波形拟合,若两者不吻合,则重新调整参数,反复迭代计算,直到两者吻合程度满意为止,最终求得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在一定条件下,根据上述分析计算的结果完成模拟的静力计算,推断相应的静力载荷试验下的P~S曲线。
实测曲线拟合法的基本原理与计算步骤是: 1、从试验实测的曲线中选取合理的实测信号,确定波速平均值; 2、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和施工记录,假定桩和土的力学模型及其模型参数; 3、利用实测的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