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质量通病防治施工方案(新版).docx
29页XX项目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施工方案 审 批:审 核:编 制: 版次: Xxx单位2024年12月1 结构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1、模板工程表1-1 模板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序号质量通病项目原因分析防范措施1轴线位移:混凝土浇筑后拆除建筑模板时,发现柱、墙实际位置与建筑物轴线位置有偏移1)翻样不认真或技术交底不清,建筑模板拼装时组合件未能按规定到位2)轴线测放产生误差3)墙、柱建筑模板根部和顶部无限位措施或限位不牢,发生偏位后又未及时纠正,造成累积误差4)支模时,未拉水平、竖向通线,且无竖向垂直度控制措施5)建筑模板刚度差,未设水平拉杆或水平拉杆间距过大6)混凝土浇筑时未均匀对称下料,或一次浇筑高度过高造成侧压力大挤偏建筑模板7)对拉螺栓、顶撑、木楔使用不当或松动造成轴线偏位1)严格按1/10-1/15的比例将各分部、分项翻成详图并注明各部位编号、轴线位置、几何尺寸、剖面形状、预留孔洞、预埋件等,经复核无误后认真对生产班组及操作工人进行技术交底,作为建筑模板制作,安装的依据。
2)建筑模板轴线测放后,组织专人进行技术复核验收,确认无误后才能支模3)墙、柱建筑模板根部和预部必须设可靠的限位措施,如采用现浇楼板混凝土上预埋短钢筋固定钢支撑,以保证底部位置准确4)支模时要拉水平、竖向通线,并设竖向垂直度控制线,以保证建筑模板水平、竖向位置准确5)根据混凝土结构特点,对建筑模板进行专门设计,以保证建筑模板及其支架具有足够强度、刚度及稳定性6)混凝土浇筑前,对建筑模板轴线、支架、顶撑、螺栓进行认真检查、复核,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7)混凝土浇筑时,要均匀对称下料,浇筑高度应严格控制在施工规范允许的范围内2标高偏差现象:测量时,发现混凝土结构层标高度及预埋件、预留孔洞的标高与施工图设计标高之间有偏差1)楼层无标高控制点或控制点偏少,控制网无法闭合竖向建筑模板根部未找平2)建筑模板顶部无标高标记,或未按标记施工3)高层建筑标高控制线转测次数过多,累计误差过大4)预埋件、预留孔洞未固定牢,施工时未重视施工方法5)楼梯踏步建筑模板未考虑装修层厚度1)每层楼设足够的标高控制点,竖向建筑模板根部须做找平2)建筑模板顶部设标高标记,严格按标记施工3)建筑楼层标高由首层±0.000标高控制,严禁逐层向上引测,以防止累计误差,当建筑高度超过30m时,应另设标高控制线,每层标高引测点应不少于2个,以便复核。
4)预埋件及预留孔洞,在安装前应与图纸对照,确认无误后准确固定在设计位置上,必要时用电焊或套框等方法将其固定,在浇筑混凝土时,应沿其周围分层均匀浇筑,严禁碰击和振动预埋件建筑模板5)楼梯踏步建筑模板安装时应考虑装修层厚度3结构变形现象:拆模后发现混凝土柱、梁、墙出现鼓凸、缩颈或翘曲现象1)支撑及围檩间距过大,建筑模板刚度差2)组拼小钢模,连接件未按规定设置,造成建筑模板整体性差3)墙建筑模板无对拉螺栓或螺栓间距过大,螺栓规格过小4)竖向承重支撑在地基土上未夯实,未垫平板,也无排水措施,造成支随部分地基下沉5)门窗洞口内模间对撑不牢固,易在混凝土振捣时建筑模板被挤偏6)梁、柱建筑模板卡具间距达大,或未夹紧建筑模板,或对拉螺栓配备数量不足,以致局部建筑模板无法承受混凝土振捣时产生的侧向压力,导致局部爆模7)浇筑墙、柱混凝土速度过快,一次浇灌高度过高,振捣过度8)采用木建筑模板或胶合板施工,经验收合格后未及时浇筑混凝土,长期日晒雨淋面变形1)建筑模板及支撑系统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本身自重、施工荷载及混凝土的自得及浇捣时产生的侧向压力,以保证建筑模板及支架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2)梁底支撑间距应能够保证在混凝土重量和施工荷载作用下不产生变形,支撑底部若为泥土地基,应先认真夯实,设排水沟,并铺放通长垫木或型钢,以确保支撑不沉陷。
3)钢模拼装时,连接件应按规定放置,围檩及对拉螺栓间距、规格应按设计要求设置4)梁、柱建筑模板若采用卡蛤时,其间距要规定设置,并要卡紧建筑模板,其宽度比截面尺寸略小5)梁、墙建筑模板上部必须有临时撑头,以保证混凝土浇捣时,梁、墙上口宽度6)浇捣混凝土时,要均匀对称不下料,严格控制浇灌高度,特别是门窗洞口建筑模板两侧,既要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又要防止过分振捣引起建筑模板变形7)对跨度不小于4m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其建筑模板应按设计要求起拱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宜为跨度的1/1000-3/10008)采用木建筑模板、胶合板建筑模板施工时,经验收合格后应及时浇筑混凝土,防止木建筑模板长期暴晒雨淋发生变形2、钢筋工程表1-2 钢筋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序号质量通病项目原因分析防范措施1墙柱钢筋偏位:墙柱纵筋外伸常发生偏位情况,严重影响结构受力性能(1)因箍筋制作误差比较大、内包尺寸不符合要求,造成柱纵筋偏位、甚至整个钢筋发生扭曲现象2)不重视混凝土保护层作用,如垫块被挤碎,垫块设置不均匀、数量少,垫块后厚度不一致与纵筋绑扎不牢等问题影响纵筋偏位3)施工人员随意摇动、踩踏、攀登已绑扎成型的钢筋骨架,使绑扎点松弛,纵筋偏位。
4)浇筑混凝土时,振动棒极易触动箍筋与纵筋,使钢筋受振错位5)梁柱节点内钢筋较密,柱筋往往被梁筋挤歪而偏位1)按设计图要求将柱墙断面尺寸线标在各层楼面上,然后把柱墙从下层伸上来的纵筋用两个箍筋或定位水平筋分别在本层楼面标高及以上500mm处用柱箍点焊固定2)基础部分插筋应为短筋插接,逐层接筋,并应用使其箍筋骨架不变性的定位箍筋点焊固定3)设计要求正确制作箍筋,与柱子纵筋绑扎必须牢固,绑点不得遗漏4)柱墙钢筋骨架侧面与模板间必须用埋于混凝土垫块中铁丝与纵筋绑扎牢固,所有垫块厚度应一致,并为纵向钢筋的保护层厚度5)在梁柱的交接处应用两个箍筋与柱纵向钢筋点焊固定,同时绑扎上部钢筋2节点核心部位箍筋遗漏:节点是结构的重要部位但节点的梁柱钢筋交叉集中,使该部位箍筋绑扎困难,因此,遗漏绑扎箍筋的现象经常发生因设计单位一般对框架节点柱梁钢筋排列顺序,柱箍筋绑扎等问题都不做细部设计,致使节点钢筋拥挤情况相当普遍,造成核心部位绑扎钢筋困难的局面,因此存在遗漏柱箍筋的现象(1)前,应按照设计图纸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节点钢筋绑扎顺序2)梁节点处梁的高度较高或实际操作中个别部位确实存在绑扎节点柱筋困难的情况,则可将此部位柱箍做成两个相同的两端带135度弯钩的L型箍从柱子侧向插入、钩住四角柱筋,或采用两相同的开口半箍,套入后用电焊焊牢箍筋的接头。
3同一连接区段接头过多:同一连接区段内受力钢筋街头过多,有接头的钢筋截面面积占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超出规范规定的数值1)钢筋配料时疏忽大意,没有认真安排材料下料长度的合理搭配2)忽略了某些构件不允许采用绑扎接头的规定错误取用有接头的钢筋截面面积占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数值3)分不清钢筋位于受拉区还是受压区1)料时按下料钢筋编号再划出几个分号,注明个分号搭配,对于同一组搭配而安装方法不同的(同一组搭配二个分号是一顺一倒安装的),要加文字说明2)记住轴心受拉和小偏心受拉杆件中的受力钢筋接头均应焊接,不得采用绑扎3)若分不清钢筋所处部位是受拉区还是受压区时,接头位置均应按受拉区的规定处理4箍筋长度不准:梁的钢筋骨架绑扎好安装入模时,发现不合适模板要求,混凝土保护层过大或过小,严重的导致骨架无法放入模内(1)在骨架绑扎前未按应有的规定将箍筋总宽度进行定位或定位不准2)已考虑到箍筋总宽度定位,但在操作时不注意,使二个箍筋往里或往外串动1)绑扎骨架时,先绑扎几对箍筋,使箍筋宽度保持符合图纸要求的尺寸,再穿纵向钢筋并绑扎其他钢筋2)按梁的界面宽度确定一种双肢箍筋(即截面宽度减去两侧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绑扎时沿骨架长度放几个这样的箍筋定位。
3)在骨架绑扎过程中,要随时检查箍宽度的准确性,发现偏差及时纠正5保护层不准:梁、板、墙、柱保护层厚度没有达到规范要求(1)保护层砂浆垫块厚度不准,或垫块垫的太少2)板钢筋的马蹬尺寸不对或者马蹬被踩踏变形,导致板上部保护层过大3)采用塑料垫块的墙柱,塑料垫块质量比较差1)检查砂浆垫块厚度是否准确,并根据有关规定放置足够数量的垫块2)在板筋绑扎完毕后,应在钢筋上铺设木板,用于施工人员行走,避免板筋被踩踏变形3)购买质量合格的塑料垫块6间距不均匀:主筋间距或者箍筋间距大小不一,甚至超出规范要求(1)未按照图纸要求,绑扎前画出主筋间距或者箍筋间距2)钢筋配料数量不符,导致间距过大或过小3)绑扎施工人员操作不认真(1)根据构件配筋情况,预先算好箍筋实际分布间距,绑扎钢筋骨架时作为依据2)如箍筋已绑扎成钢筋骨架,则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一个或两个箍筋3)加强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7钢筋遗漏:在检查核对绑好的钢筋骨架时,发现某型号钢筋遗漏(1)施工管理不当,没有事先熟悉图纸和研究各号钢筋安装顺序2)钢筋配料数量不够1)绑扎钢筋骨架之前要熟悉图纸,并按钢筋材料表核对配料单和料牌,检查钢筋规格是否齐全准确,形状、数量是否与图纸相符。
在熟悉图纸的基础上,仔细研究各号钢筋绑扎安装顺序和步骤整个钢筋骨架绑完后,应清理现场,检查有没有某型号钢筋遗漏2)漏掉钢筋要全部补上骨架构造简单着,将一楼钢筋放进骨架,即可继续绑扎复杂者要拆除骨架部分钢筋才能补上对已浇筑混凝土的结构物或构件,发现某号钢筋遗漏则要通过结构性能分析来确定处理方案3、混凝土工程表1-3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序号质量通病项目原因分析防范措施1蜂窝现象: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1)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2)振捣不实、漏振、振捣时间不足3)模板缝隙不严,水泥浆流失4)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浇灌上层混凝土1)认真设计、严格控制配合比,计量准确,拌和均匀2)浇灌时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3)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4)在下部浇灌完间歇1~1.5h,沉实后再浇注上部混凝土2麻面现象: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1)模板表面粗糙或者粘附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干净2)摸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3)模板表面隔离剂涂刷不均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
4)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排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1)模板表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2)模板缝隙,应用油毡纸、腻子等堵严3)模板表面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均匀,不得漏刷4)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直到排除气泡为止3孔洞现象: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