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7章肩胛背岛状皮瓣.pdf
4页127章肩胛背岛状皮瓣肩胛背岛状皮瓣作为岛状血管皮瓣在不影响斜方肌功能的情况下可以从背部掀起转移至胸前壁、面部、颅顶部,因此不会造成肩关节的运动障碍(1) 皮瓣恒定的由肩胛背动脉浅支的皮支供血(2) (图 1) ,可以携带血管化骨组织(肩胛骨内侧缘)适应症肩胛背岛状皮瓣用于修复游离组织移植不可进行或不能完成的颈部、面部和前胸壁缺损,也可在下颌骨缺损不能进行游离的血管化骨移植修复时的备选皮瓣解剖肩胛背动脉以深支的方式源自肩胛后动脉或直接从锁骨下动脉发出( 3,4) ,在臂丛神经分支深面穿过神经几乎呈水平走行,然后在肋骨上方走行于斜方肌、肩胛舌骨肌和肩胛提肌深面,沿途发出相应的分支到这些肌肉,在肩胛骨内侧角,编辑评论这是一个有用但解剖困难的皮瓣,有较高的失败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肩胛背动脉发出浅支穿过菱形肌走行于下部斜方肌深面,继而发出 1-2 条皮支穿过肌肉进入皮肤这根血管的解剖行程从斜方肌的主要血管蒂肩胛后动脉浅支开始(5) ,肩胛背动脉走行于肩胛舌骨肌和肩胛提肌深面,不属于斜方肌主要血管蒂肩胛背岛状皮瓣不是传统的下斜方肌皮瓣,下斜方肌皮瓣由肩胛后动脉浅支的降支供应传统的下斜方肌皮瓣在中断斜方肌主要血供的情况下损伤了斜方肌功能。
肩胛背皮瓣利用了两条穿支血管,因为血管蒂在到达皮肤之前要穿过菱形肌和斜方肌两块肌肉(图2) 肩胛背动脉主干在到达肩胛角时分成两支:浅支(供应肩胛背皮瓣)和深支(供应肩胛骨内侧缘)皮瓣设计和大小站立且上肢位于体侧时肩胛背皮瓣的皮肤体表投影为肩胛骨内侧缘、 肩胛骨内上角以及肩峰椎骨棘突也是解剖标志,肩胛冈和第十胸椎棘突间的连线是斜方肌外侧缘的大致投影线,在肩胛骨中点水平从中线向斜方肌外侧缘投影线2cm处做一标记点,血管皮穿支从此点穿出斜方肌,因此在设计时必需将该点包含在皮瓣内,围绕此点可以在任一方向上设计长达 20cm 的皮瓣手术方法术中病人取侧卧位,以1%利多卡因围绕术前标记好的皮瓣周围浸润麻醉切开并在身筋膜上方解剖分离皮瓣,确认斜方肌外侧缘后将其很好拉起以便显露其深面,并很容易看到肩胛背动脉浅支完全切开皮岛后在肌肉表面非常容易发现皮穿支,随后将其从斜方肌肌腹中解剖分离出来,继续分离至其在菱形肌的穿出点向菱形肌深面解剖血管蒂显露肩胛背动脉主干,结扎断离到肩胛骨的深支,如果皮瓣需要携带骨段时则予以保留深支用长拉钩拉起斜方肌、肩胛舌骨肌和肩胛提肌并电凝切断相应的供血支,形成一个隧道,将一个导管通过这个隧道到锁骨上切开的皮肤,皮瓣则被转移到前面切口。
关闭背部供区创面后将病人体位转成仰卧位,皮瓣置入前胸壁、面部和颈部缺损区(图3) 临床总结我们临床治疗中共42 例(男 25 例,女 17 例)应用肩胛背皮瓣( DSAP) ,病人年龄9-65 岁 36 例皮瓣仅采用皮肤及皮下组织, 6 例携带血管化骨组织(使用肩胛骨内侧部)形成复合组织瓣: 4 例用于下颌骨重建,1 例用于锁骨关节成形, 1 例用于上颌骨重建36 例皮瓣有 6 例用于前胸壁烧伤瘢痕松解后缺损修复,颈部(局部或全部)修复18 例,颅顶修复 4 例, 8 例面颊重建3 例皮瓣完全坏死,4 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并最终痊愈皮瓣全部坏死者有2 例是由于皮瓣成形期间的技术失误,1 例是皮瓣成形时肩胛背动脉皮支缺如,只能将较大的肋间血管(第三肋间隙)的直接皮支作为岛状皮瓣的血管蒂,其转移近似游离皮瓣总结肩胛背皮瓣是将背部内侧的岛状皮瓣(传统下部斜方肌肌皮瓣的相应区域)转移到前胸壁、颈部、面部以及颅顶部的候选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