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甘肃省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题库与答案.docx
52页2024年甘肃省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题库与答案一单选题(共80题)1、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地下水评价工作可划分为()A.准备、现状调查阶段与工程分析、预测评价和报告编写四个阶段B.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三个阶段C.前期准备、现状调查阶段和预测评价三个阶段D.前期准备、调研、工作方案和报告编写四个阶段阶段【答案】 A2、根据《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已知某污染物Ⅰ、Ⅱ、Ⅲ、Ⅳ、类标准分别为0.001mg/L、0.001mg/L、0.002mg/L、0.01mg/L,某处地下水该污染物分析测试结果为0.001mg/L,采用单指标评价,该地下水质量应为( )类A.ⅠB.ⅡC.ⅢD.Ⅳ【答案】 A3、根据《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关于噪声测量方法,说法正确的是( )A.在敏感建筑物室内测量厂界噪声时,应在关窗条件下测量B.在敏感建筑物室内测量固定设备结构传声时,应在关窗条件下测量C.在厂界处测量稳态噪声时,至少测量10min的等效声级D.在厂界处测量非稳态噪声时,必须分别测量昼间(16h)、夜间(8h)的等效声级【答案】 B4、某建设项目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关于该项目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基本要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噪声预测应覆盖评价范围内全部敏感目标,给出各个敏感目标处的预测值B.在缺少声源源强资料时,通过类比测量取得源强数据,并给出类比测量的条件C.评价范围内代表性敏感目标的声环境质量现状需实测,不能利用已有监测资料D.应给出防治措施的最终降噪效果和达标分析【答案】 C5、城市道路、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地上线路和水运线路等建设项目的声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中的二级、三级评价范围可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和相邻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及( )等实际情况适当缩小 A.敏感目标B.评价对象C.评价方法D.评价形式【答案】 A6、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生态影响类》,以下尚不具备验收调查运行工况要求的是( )A.环保设施正常运行,运量达到设计能力50%,但运行稳定的铁路工程B.已正常运行但产油量只达到50%的油田开发工程C.生产能力达到80%的矿山采选工程D.生产能力达到75%的农业开发项目【答案】 A7、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属于专题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是()A.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B.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C.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D.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答案】 A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是()的标准。
A.推荐型B.强制型C.试用型D.标准型【答案】 B9、(2016年)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户外声传播过程中,与声屏障引起衰减值无关的因素是()A.声源源强大小B.声屏障的长度C.声源几何尺寸D.入射声波波长【答案】 A10、调查范围:对于水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建设项目排放污染物中包含氮、磷或有毒污染物且受纳水体为湖泊、水库时,()评价的调查范围应包括整个湖泊、水库A.一级B.二级C.三级AD.三级B【答案】 A11、(2015年)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下列内容中,属于声环境现状调查内容的是()A.评价范围内地形地貌特征B.评价范围内经济发展程度C.评价范围内人口流动情况D.评价范围内产业结构特征【答案】 A12、根据《海水水质标准》,适用于海洋渔业水域的海水水质类别是( )A.第一类B.第二类C.第三类D.第四类【答案】 A13、某建设项目无组织排放的特征污染物场界预测浓度超过场界控制点处无组织排放浓度标准限值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关于该项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A.按无组织排放源设计源强参数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B.按无组织排放源事故源强参数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C.对无组织排放源强削减至场界预测浓度达到环境质量标准浓度限值后,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D.对无组织排放源强削减至场界预测浓度达到场界排放监控浓度限值后,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答案】 D14、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关于大气污染源调查内容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对改、扩建项目应给出现有工程排放量、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现有工程经改造后的污染物预测削减量,并计算最终排放量B.现有工程在大约75%生产负荷下,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C.对于毒性较大的污染物,应估算其非正常排放量D.对于周期性排放的污染源,应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答案】 B15、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应重点预测建设项目( )A.生产运行阶段正常工况、非正常工况、事故排放等情况的环境影响B.建设阶段正常工况、非正常工况、事故排放等情况的环境影响C.生产运行阶段环境风险评价和人群健康风险评价D.生产运行阶段正常工况和非正常工况等情况的环境影响【答案】 D16、社会环境影响评价中应明确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社会环境影响,定量预测或定性描述社会环境影响()的变化情况,提出降低影响的对策与措施A.评价因子B.危险因素C.社会变化因素D.评价标准【答案】 A17、根据《开发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开发区主要从( )角度进行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两方面的环境影响识别A.微观B.中观C.中、微观D.宏观【答案】 D18、TSP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μm的颗粒物。
A.40B.60C.80D.100【答案】 D19、某城市边缘未建成区规划先期建设一条城市主干路(中型工程),受其噪声影响的范围内,后期建设康复疗养区、居民住宅区、文化教育区等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该城市主干路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应确定为( )A.一级B.二级C.三级D.低于三级【答案】 A20、 依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下列有关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叙述错误的是( )A.评价应在规划纲要编制阶段(或规划启动阶段)介入B.重点分析规划实施对生态系统产生的整体影响和综合效应C.评价的重点内容和专题设置范围必须大于规划对环境影响的性质、程度和范围D.评价选择的基础资料和数据应真实、有代表性【答案】 C21、某建设项目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其废水拟排入中型河流,排放口下游3km处有一集中取水点,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关于该项目水质预测模式选取的说法,错误的是( )A.充分混合段可采用一维模式B.混合过程段可采用二维模式C.充分混合段可采用弗-罗模式D.混合过程段可采用弗-罗模式【答案】 C22、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1),各环境要素专项评价工作等级按()、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等因素进行划分。
A.建设项目类型、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B.建设项目类型、所在地区的环境现状C.建设项目特点、所在地区的环境现状D.建设项目特点、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答案】 D23、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 生态影响类》,下列调查内容中,不属于生态影响调查内容的是( )A.工程临时及永久占地情况B.工程影响区域内河流、水源地的变化情况C.工程影响区域内植被类型、数量、覆盖率的变化情况D.工程影响区域内不良地质地段分布状况及工程采取的防护措施【答案】 B2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推荐的进一步预测模型不包括( )A.ADMSB.EDMS/AEDTC.AUSTAL2000D.AERSCREEN【答案】 D25、(2017年)根据《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下列废物中,可以直接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处置的是()A.医疗垃圾焚烧残渣B.生活垃圾焚烧飞灰C.企事业单位产生的办公废物D.粪便经过处理后的固态残余物【答案】 C26、《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规定位于乡村区域的集镇执行()声环境功能区要求A.0类B.1类C.2类D.3类【答案】 C27、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km,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还需要进行补充地面气象观测。
A.30B.40C.50D.60【答案】 C28、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关于不同评价工作等级生态现状调查要求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一级评价应给出采样地样方实测、遥感等方法测定的数据B.二级评价应给出物种多样性实测数据C.三级评价可充分借鉴原有资料进行说明D.有敏感生态保护目标时应做专题调查【答案】 B29、各种锅炉烟囱高度如果达不到以上任何一项规定时,其烟尘、SO2、NOx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应按相应区域和时段排放标准值的()执行 A.20%B.25%C.40%D.50%【答案】 D30、地面水环境评价中,无组织排放可简化为()排放A.连续恒定B.不连续恒定C.连续不恒定D.不连续不恒定【答案】 A31、进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时,最终应明确给出( )A.对敏感区城、关心点及评价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的预测结果的分析和评价B.项目选址、污染源的排放强度、排放方式、污染控制措施等的评述C.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给出推荐方案对评价区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D.推荐方案对评价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影响的可行性结论【答案】 D32、对环境质量标准的实施监督,一般为()以相应标准进行质量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