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蒙特利尔怀有乡愁.doc
17页在蒙特利尔怀有乡愁在蒙特利尔怀有乡愁这是半年以前的一个东西那时候大家谈移民谈得挺多,但是这种谈论中缺了一部分——后来,他们过得怎么样?我在蒙特利尔呆了一个星期,得到了许多的帮助,友谊,还有误解这是我的旅行报告北美最大的内陆河圣劳伦斯河将蒙特利尔划分为“岛上”和“南岸” ,我在南岸的中产社区 Brossard 走访了几户华人移民家庭他们中有“移民太太”与“留守丈夫” ,有拉高当地房价的房地产商,也有褪去国内“成功人士”光环、回归平淡生活的“技术移民” 他们的际遇各不相同,又共同放弃了动荡不安的、有着青春期特征的中国,选择了更加沉稳的“成人”生活方式终其所指,他们在这里也找到了一种信心——这个世界上,总该至少有一个地方,生活可以按照梦想进行下去,没有任何厄运可以侵入和打乱对他们来说,这个地方就是蒙特利尔移民太太”与“留守丈夫”Julia 是典型的“移民太太” ,她有双拓荒者的脚——脚趾班驳,套着一双皮拖鞋,速度迅疾,没有一刻消停的她打开后花园的纱门,一片绿色涌进屋子 “以前我们老说蒲公英遍地开花,是坚强的象征现在我一看到蒲公英就恨得要死现在那里种植了应季的鸢尾花、蓝莓、紫苏、西红柿、黄瓜、韭菜、大葱……还有最令她得意的鸡毛菜, “我们上海人最喜欢吃了。
”Julia 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才学会打理花园——剿灭每 3、4 个小时就要长出几株的蒲公英,对付各种奇形怪状的昆虫,割草,铺设灌溉系统……她每天要在花园里耗上 4 个小时,再用两个小时清理高3 层占地约 500 平米的大房子,其他时间去魁北克大学学习法语,或者到女儿小学的图书馆当义工(也可以学习法语) 选举季节,她还是当地华人选区的义工,挨家挨户游说华人移民,再用自家的奔驰车一个一个接送到投票点投票 “可惜华人的政治热情都不高, ”Julia 抱怨:“去年有 60 多个华人答应投票,到那天只有 6 个去投移民太太”与“留守丈夫”相对:移民后,妻子留在当地担任主妇,加入国籍;丈夫主要留在国内继续工作,只留取“永久居留权” ,保留中国国籍,在两地奔波中国在许多人眼中,一方面政策环境不明朗、投资环境有风险,一方面随着经济的高速起飞,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与利润空间,这正是社会已平稳发展了几十年,各领域成熟完善的西方国家所缺乏的 “移民太太”与“留守丈夫”大量存在于“投资移民”中,他们为事业留下了更多选择权和后路,也付出了两地分居的代价2006 年上海人 Julia 与丈夫建新夫妇带着一儿一女移民蒙特利尔。
Julia 曾是一位事业女性,疏于管家里的琐事,也无力教育孩子享受家庭生活,家中雇佣过 4 个保姆和 1 个司机,那双脚上永远穿着高跟鞋现在大儿子智玮已经上大学预科,一个有教养且上进的孩子,去年被选为“年度最佳人格奖” ;女儿智瑛在皇家音乐小学读书,擅长钢琴、芭蕾舞、民族舞、绘画、溜冰、游泳(三级教练)……他们是 Julia 最得意的“新事业” 建新是上海最大的电脑城“东上海电脑广场”创始人,移民后,仍有 2/3 时间留在上海他将目前的状态概括为“韬光养晦阶段” 上海生机勃勃、风险与利润并存、但也焦虑、憔悴;蒙特利尔按部就班、更加成熟、富有次序感建新这样形容上海与蒙特利尔这两座“姐妹城市” 他更偏爱成熟的蒙特利尔,可又迷恋上海需要时刻保持灵敏嗅觉的挑战性 “一到蒙特利尔机场,我就感觉象牛掉进枯井里” ,建新说他不通语言,不熟悉法律,暂时没有找到自己的事业真希望我 20 多岁就已经来到这里 ”1992 年,在上海一家大型国企工作 5 年的建新前往百事可乐上海分公司应聘,他是打破铁饭碗的第一批国企工人1 年后下海经商,创立了上海第一个食品交易市场,一度发展为三家连锁,年销售额超过 20 亿。
1997 年,在食品市场被超市取代的关口,建新转而投资电脑交易市场,最终发展为上海最大的电脑广场 “我这个人总有种使命感,愿意尝试新的领域,同时警惕挑战每当顺利时我就如履薄冰;一遇到困难,我又越挫越勇 ”建新总结自己的商业风格,很难分清是这种风格造就了他的“成功” ,还是中国的商业气候造就了这种风格2000 年,东上海电脑城因为“晚付一天房租” ,被场地租赁方、一家大型国企要求停业解除租赁合同双方打了两年官司 “这完全是一场可以避免的官司,起因并非经营,仅仅因为租赁方不能接受电脑城的繁荣,他们觉得不平衡” ,建新说:“我感到委屈、心力憔悴最终官司二审判决建新一方胜诉,他也决意移民 “我毕竟是个商人,我愿意承担风险,但是不愿意冒险国内的商业环境对民营企业来说,缺乏平等、公平的环境 ”儿子 18 岁那年,分别在父亲节和母亲节给父母写了一封信:“到加拿大也 4 年了,这 4 年我们经历了太多,印象太深,从到达蒙特利尔第一天的糟糕印象到如今对它的深深了解与欣赏,这些仿佛都历历在目……” 抵达第一天,大雪封城,汽车把雪压出黑忽忽的胎印,路边清扫过的雪堆比人都高,蒙特利尔用它最典型的冬日景象迎接着这一家四口。
他们住进只有一张床的“移民之家” ,儿子吵着饿,干脆哭了起来,建新走到外面超市打算买些吃的,天气太冷了,冷到根本没有办法把东西拎回来,他空手而归这也许是一家人在蒙特利尔最艰难的时刻Julia 说, “移民太太”团里有许多整天无所事事靠购物打发时间的,还有一些就是躲避老公的外遇而她与她们不一样,她格外丰富和忙碌,朋友们称她为“蒙特利尔杰出华人女性” 中午 1 点,这位杰出女性要去与市政管理部的人见面2 个月前,她买下一栋有 14 套公寓 3 家底商的物业,赚点生活费可那栋物业正对着一家牛奶厂,几个白色的大罐子发出隆隆响声,日夜不停地脱敏Julia 写了信到市政管理部投诉这天来了一老一少两个测噪音的,拿着棉花糖似的测音器在公寓里探来探去,Julia 跟在他们身后,用法语大声解释,过了一会儿,又改用英语测量结果是噪音远远超标,承诺一个月内会在牛奶厂前修建一道隔音带车子驶过维多利亚大桥,桥下圣劳伦河翻着蛇纹似的波浪大河将蒙特利尔划分为“岛上”和“南岸” ,一条狭长的绿荫道嵌在河中央,填河造出来的,以划分航道和水流湍急的区域绿荫道的两端连接着蒙特利尔最辉煌时期的标志——北美最雄壮的圆顶天主教堂圣约瑟教堂与贝隶铭设计的 Palece Ville-Marrie 大厦相呼应;好莱坞式的银行总部大楼脚下铺设着法国风味的碎石街道;还有奥林匹克运动馆和世博馆……从远处看,白色穹顶的法国馆好像水中鼓起的一个气泡,现在那里是一座赌场。
1608 年,法国人发现了加拿大的魁北克省,Quebec, “河流变窄的地方” ,蒙特利尔这座魁北克最大的城市,正好在最窄的狭湾处如果像鸟一样在碎云积累的天空飞行,会感到这是一条细小的河流;但是贴近水面,河水急速奔涌而万物渺小,圣劳伦斯河见证过许多动荡与繁荣,又将它们涤除——1642 年,法国人想在这里建造一个“法兰西第二帝国” ,1757 年被“法国印第安战争”打断,英国人和美国人相继入驻蒙特利尔成为法语与英语通用的区域1867 年,加拿大自治领地成立,蒙特利尔成为这个新国家的主要海港、铁路中枢、银行中心和工业生产重镇 1960 年代是蒙特利尔最繁盛的时期,举办过 1967 年的世博会与1967 年的奥运会,经济发展速度位于加拿大首位1990 年代,因为经济萧条与魁北克独立运动,蒙特利尔沉寂下来,经济发展速度被多伦多超越蒙特利尔已经走过它的青春期,那种动荡不安、富有冒险精神、又会给勇敢的幸运儿以惊喜的时期,现在这里洋溢着长长的、懒洋洋的安逸,像个中年人似的它的前生一目了然,它的未来也不会有太大的变数——这里不再是冒险者与流浪儿的天堂,它更适合那些信仰“美好生活”的人:每个人都知道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一切都有规则、标准和分寸,未来也可以预计,再也不需要经受突然的痛苦,当然,也不会有极致的欢乐。
有位老移民说,蒙特利尔有时候真像“北大荒” ,要做的,就是等等着,肥沃的土地就长出了蔬菜与水果,不要施肥,施肥就过了;等着,圣劳伦斯河孕育出巨大的鲟鱼和吸口鱼(Suckers) ;等着,洛基山将寒流截住,漫长的雪季到来,人们不干别的,整天打冰球蒙特利尔城区已经足够提供一座大城市的消费和需要,但它还没有大到像伦敦、纽约那样脱离自然环境的程度城市边缘的房屋,有的倒映在圣劳伦斯河上,有的面朝着洛基山,有的散落在平原上,几乎感觉不出哪里是自然景色,哪里是城市的起端而在老城,又会觉得这座城市的发展宛如一棵树的年轮一般分明,在古老的法式小楼前是一条环城大道,环抱着城市最中间、最贵重的核心,里面是老宫殿与小矮屋,诉说着以往的历史不过,旧建筑并不抱怨新建筑,就像被敲下来的石头块不抱怨大自然一样生活在这里是舒畅的,它好客地接纳所有的外来人,气氛轻松愉快,果然有一点像巴黎在蒙特利尔,我学到的最大收获是要争取自己的权利;我感到最满足的是自由 ”Julia 说她仍记得第一次驾车去纽约,只要 5 个小时就可以抵达,车子停靠在纽约港外,坐船入境,远远的,果真看得到自由女神像对很多游客来说,自由女神像是老掉牙的东西,可对一个移民来说, “自由女神高举火炬向天”却是最奇妙的景象,大陆就在眼前,纽约的天际线诉说着自由的故事。
“本来,我还不太能理解公平与自由——但是,那个时候,我觉得我懂了 ”“这帝国主义啊……”可以说,在 Alice 和 Danny 夫妇的带领下,蒙特利尔的房价节节升高有人调侃说:“你们这哪是‘移民’ ,你们是‘殖民’!”这对夫妇大声笑了出来,他们并不反对这个说法,当然,也没有认可Alice 与 Danny 夫妇是老移民,居住在蒙特利尔已有 20 年,他们也是当地最大的华人移民与房地产公司创始人1985 年 Danny 到此地留学,毕业后移民,先是做了很长一段时间房产经纪,把蒙特利尔人的房子卖给台湾人,他们的方式是先劝台湾人把孩子送到加拿大念中学(一旦获得资格,中学教育也是免费的) ,然后再劝他们移民、购房Alice1991 年到达蒙特利尔,去了一家移民律所1995 年夫妇俩整合资源,创立了当地最大的华人移民公司——博大集团如今,在 Alice 夫妇看来,这些都是小打小闹当携带着大量资金、以投资型为主新移民到来时,他们迎来了事业的开端——整合富裕新移民资源,带领他们在加拿大开发房地产项目2008 年全球经济危机中,蒙特利尔的房价略有下降,但比起往年来还是增长了 30%这与华人移民潮有多大的关系?并没有人可以给出确切的数据,但投资移民的增多一定拉动了蒙特利尔的房地产业。
每家都要置地建房,买下一片房产,把它当作为子孙后代留下的万无一失的家园,对中国有产阶层来说,有太大的吸引力这一市场需求,也是手中有大量资金,意图在蒙特利尔开展新事业的“投资移民”的新商机在中国拿块地,你会觉得这个钱赚的太不安全了 ”Alice 夫妇的一位合伙人说2005 年前后,投资移民数量猛增,这与当时国内政策动荡,案件频发都有关系 “做生意的就是这样的,你没有办法规避在中国就是要跟政策、要跟府打交道,不能避免去给一些好处,但是这个东西属于潜规则,看怎么定义:10 万块钱能判死刑;10 万块钱打点又不算什么,人家要不要都是另一回事 ”1983 年出生的敏允是老移民第二代,他这样理解华人对钱的不安感:中国的封建社会是最稳固的,它有两条路,一是科举,二是抄家科举保证穷人有一条路往上走,抄家保证了把不服从的人彻彻底底清除在西方国家没这些,贵族便永远是贵族,钱与土地世代相传敏允说:“对我们这代人来说,民族身份并不是第一位,而变成第二位、第三位了个人选择更加重要 ” 可对殷先生来说,加入加拿大国籍宣誓的那个下午,他心情非常糟毕竟当了 40 多年中国人,怎么突然就变成加拿大人了?”殷先生是 Alice 吸引来的意图在加拿大发展的另一位投资移民,现在已经是公司合伙人,他干的还是老本行。
移民前,殷先生 1993 年从国企辞职下海投入房地产行业,妻子在“市政设计院”任职,中国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