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年级物理十一、十二章知识点.doc
6页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提纲一、宇宙和微观世界1、宇宙由物质组成: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3、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固态物质中,分子与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有规则,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将分子凝聚在一起分子来回振动,但位置相对稳定因此,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小因此,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气态物质中,分子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之间的作用力很小,易被压缩因此,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4、原子结构5、纳米科学技术二、质量: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 kg ,常用单位:t g mg 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 80mg 一个苹果约 150g 一头大象约 6t 一只鸡约 2kg 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 态、位置、温度 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4、测量:⑴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 m=G/g 计算出物体质量。
⑵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二十四个字:水平台上, 游码归零, 横梁平衡,左物右砝,先大后小, 横梁平衡.具体如下: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③“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⑥注意事项:A 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 B 保持天平干燥、清洁⑶ 方法:A、直接测量:固体的质量 B、特殊测量:液体的质量、微小质量二、密度: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2、公式: 变形3、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 kg/m3,常用单位 g/cm3这两个单位比较: g/cm3 单位大单位换算关系:1g/cm 3=103kg/m3 1kg/m3=10-3g/cm3 水的密度为 1.0×103kg/m3,读作1.0×103 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 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 1.0×103 千克。
4、理解密度公式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 不变,m 与 V 成正比; 物体的密度 ρ 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 压强 、状 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ρ mV= Vm ρ=V mρ=ρ mV=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⑵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 ρ 与体积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 ρ 与质量成正比5、图象:左图所示:ρ 甲 >ρ 乙6、测体积——量筒(量杯)⑴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⑵使用方法:“看”:单位:毫升(ml)=厘米 3 ( cm3 ) 量程、分度值放”:放在水平台上读”:量筒里地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7、测固体的密度:: 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8、测液体密度:⑴ 原理:ρ=m/V⑵ 方法:①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 m1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 V;③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 m2 ;④得出液体的密度ρ=(m 1-m2)/ V 9、密度的应用:⑴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⑵求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m=ρV 算出它的质量⑶求体积: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 V=m/ρ 算出它的体积⑷判断空心实心:ρmV=原理浮在水面:工具(量筒、水、细线)方法:1、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体积 V1;2、用细线系好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总体积 V2,物体体积 V=V2-V1A、针压法(工具:量筒、水、大头针)B、沉坠法:(工具:量筒、水、细线、石块)沉入水中:形状不规则形状规则工具:刻度尺体积质量 工具天平ρ甲 ρ乙mV第十二章《运动和力》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方便而定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研究同一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如果那样,则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练习 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船 和 山 2、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则乙汽车可能是:①没动 ②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 ③向西运动。
二、机械运动1、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2、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比路程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比时间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3、分类:按路径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按运动快慢可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4、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 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2)速度: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匀速直线运动中的速度是一个定值,与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无关速度的定义运用了比值定义法3)速度的物理意义: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4)速度计算公式: , 变形公式: , ,这三个公式中各量的单位tSvtvSS有两种选用方法:①速度用 m/s 路程用 m 时间用 s ②速度用 km/h 路程用 km 时间用 h (5)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生活中常用单位 km/h,两单位中 m/s 大换算:1m/s=3.6km/h (6)识别图象:图甲是物体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图乙是物体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
请你分析其中四个图像,分别表示物体处于何种运动状态:a:静止;b:匀速直线运动;c:匀速直线运动;d:变速(加速)运动5、变速运动:(1)变速运动也用 v=s/t 来求速度,这个速度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时的平均快慢程度,叫做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由于物体在不同时刻、不同位置运动的快慢并不相同,所以平均速度与所选的路程和时间有关,因此求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那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应注意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2)填填下面的速度:人步行 1.1m/s ,自行车 5m/s ,小汽车 108km/h 光速和电磁波 3×108m/s三、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1、伽利略斜面实验: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 车前 进地越远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⑷伽科略斜面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推理,称作理想化实验2、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⑴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 总保持静止状 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⑵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B、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原来静止的物体,会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都将会做匀速直线运动C、揭示了“力”的本意,维持物体运动状态不变 不需要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需要力3、惯性是指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无关4、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绝不能说成“在惯性作用下”或“受到惯性” 、 “克服惯性”等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四、二力平衡: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二力平衡条件可以用八字概括“同物、等大、反向、共线”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 方向相反③ 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力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4、判断二力是不是平衡力的两种方法:(1)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若二力满足“同物、等大、反向、共线”的条件,就是一对平衡力。
2)根据二力平衡的定义:若物体在二力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是一对平衡力5、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推断物体的运动状态:(1)如果物体在不受任何力或者受到平衡力作用时,则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2)如果物体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时,则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会改变,如做变速运动、曲线运动等6、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推断物体的受力情况:(与上面的判断思维过程正好相反)(1)当物体处于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则物体不受任何力或者受到平衡力的作用2)当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时,则物体一定受到了非平衡力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