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鉴赏.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249450633
  • 上传时间:2022-02-0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9.37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Word(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鉴赏 飞飞的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鉴赏 导读:这首词是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苦痛,也是对南宋朝廷的挖苦与不满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味道,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味道,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解释】 1.丑奴儿:四十四字,平韵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撤职退居上饶,常 过博山 3.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层楼:高楼 6.强说愁:无愁而牵强说愁 强:牵强地,硬要 7.识尽:尝够,深深懂得尽“字有概括、包含着诸多冗杂感受; 使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大转折的表达效果 8.欲说还休:想要说还是没有说。

      9.道:说 10.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快的秋天啊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味道, 喜爱登上高楼,喜爱登上高楼, 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如今尝尽了忧愁的味道, 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 却说好一个凉快的秋天啊! 【译文二】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味道,喜爱登高远望喜爱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牵强说愁 如今尝尽了忧愁的味道,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只好说道好个清凉的秋天呀! 【评点】 这首词是词人闲居带湖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苦痛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首句“少年不识愁味道”是上片的中心句那时正值青春年少,激情万丈但却心地单纯,对于人们口中所说的“愁”,没有切身的体会,因此无法理解,总是登高远望词人连用两个“爱上层楼”,有力地带动下文的表达前一个“爱上层楼”补充说明首句,因为不知道何为“愁”,所以总爱登高望远;后一个“爱上层楼”又与下句构成因果关系,因为总是登高望远,所以“为赋新词强说愁”。

      正是这一重复,将上片四句串接起来,短短四句即说明了同一个完好的意思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味道”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也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受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就进入“识尽愁味道”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却说不尽, 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有意说得轻松洒脱,事实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全词构思新巧,词人运用前后对比的手法,将从前不知“愁”味道与如今尝尽“愁”味道相比较,突出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全词的.线索,感情真挚而又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赏析】 这首词是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苦痛,也是对南宋朝廷的挖苦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味道”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受。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味道”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 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新凉好个秋”了比之少时的稚嫩,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有意说得轻松洒脱,事实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赏析二: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实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味道”,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勇敢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

      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爱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味道”的状况下,也要牵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好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如今知愁到处留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实的体验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味道”,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很多冗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旧采纳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

      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状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外表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苦痛,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挖苦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奇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剧烈的艺术效果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鉴赏】 第 6 页 共 6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