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科学说课稿——《能量的转换》(DOC 10页).doc
10页最新资料推荐------------------------------------------------------ 小学科学说课稿——《能量的转换》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能量的转换》 说课稿 黄山市屯溪区大位小学 吴玲芳 尊敬的各位评委,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 能量的转换 》 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 学情、 教学目标、 教学重、 难点、 教学准备、 实验教学过程、 课后反思等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版小学科学 五 年级 上 册第 单元第 13 课, 学生(通过第一课 《各种各样的能量》 的学习, 学生对能量以及能量形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后, 本课进一步引领学生探究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如何转换的, 为后面的知识建构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 也为他们今后学习物理学最普遍的定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打下感性认识基础 二、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 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 有一些生活经验, 对学科学的方法有一定的基础,知道对事物先观察, 然后进行综合分析 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 有一定的合作精神和团体意识。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能量及其形式 之后的一节内容, 学生已经知道了各种能量, 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了解能量的之间的转换 能量的转化是一个很抽象的知识,所以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结合相关的视频辅助学生理解, 将抽象的内容进行分解, 变成具体的知识, 让学生容易理解和吸收 三、 实验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目标: 让学生建立能量转换的概念, 知道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2、 能力目标: (1)、 学生会组装小水轮的试验装置 (2)、 能根据现象进行猜想、 推测, 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3)、 通过实验, 大多数学生能知道水力发电站的主要设备, 了解其工作原理 (4)、 通过实验, 大多数学生知道三峡大坝建那么高那么大的原因以及作用 (5)、 通过实验, 大多数学生能理解水的能量能进行转换成我们需要的能量 (6)、 乐于合作, 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7)、 部分同学懂得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 并能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
四、 实验内容和实验准备 实验内容: 让小水轮转起来(小水轮模拟涡轮机) 实验环境: 自制演示教具、 学生分组实验教具 实验方法: 教师演示和小组分组实验相结合 实验准备: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我利用小组器材和演示器材辅助教学 三、 说实验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播放视频 1介绍三峡水利大坝的新闻视频(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求知欲, 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思维, 为本课重难点突破做好铺垫) 播放视频2水力发电站的工作原理视频 (为后面的实验用小水轮模拟涡轮机做铺垫) 有部分学生看视频后提出涡轮机每分钟要达到 1000 转才能发电 也就是要转得非常快 ) 实验过程: 1、 小组讨论 (猜想): 小水轮的转数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怎样使小水轮转得更快?(小 组讨论很热烈 五年级学生有独立的思考能力, 有一些的生活经验, 平时玩转风车玩具, 就和这个实验有些类似, 所以学生经过讨论回答这样的问题难度不大, 虽然不是一组就能回答全面, 相互补充就可以完整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水位差 水流量 水的冲击点) 2、 思考: 水位差是大还是小, 水流量是大还是小, 水的冲击点离叶片的边缘是近还是远小水轮转得更快? (学生很快就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经验做出判断。
对水冲击点的距离有两种不同的声音, 这是老师最喜欢的 ) 刚才都是同学们的猜测, 那是不是一定就正确呢? 我们用什么方法证明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知道用试验的方法证明 教师简单介绍对比试验, 有快有慢, 有大有小 自然引导出做试验证明猜想的正确性 ) 3、 演示实验 分小组讨论第一个实验, (怎样做这个实验, 实验中要注意什么? ) 讨论好请一个同学当老师的小助手到讲台前做演示实验 其他同学观察并提出质疑大家共同探讨, 使后面小组实验时实验更规范, 实验效果更明显 实验结束后老师引导学生对第一个对比实验进行小结: 体现水位差的大小与小水轮转得快、 慢的实验, 必须只有什么条件发生变化, 其他的条件是不能变的? 引导学生知道只有水位差能变, 其他的都不能变 第一个实验清楚了, 后面的两个实验就很简单了, 学生很快就知道只有哪个条件能变, 哪些条件不能变 第二、 三两个实验就可以放开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实验, 其他学生观察指出不足之处 4、 动手操作, 分组实验, 感知能量转换的过程: 这部分是本课的重点, 我采用美国杜威先生做中学 的教学思想, 以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的提示四人一组完成小实验。
各小组长领取实验材料后进行分工合作实验 这个小实验经过前面大家的探讨和演示实验后变得简单易操作, 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从中获得科学知识, 增长才干, 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理解科学的真谛, 这便是真正的科学教育 (学生实验, 老师边巡视, 边指导, 做好实验的小组很快整理好了实验器材, 坐着等其他小组 ) 5、 思考: 刚才大家都做了这三个实验, 实验结果和刚才同学们的猜想是不是一样的呢?(大多数一样, 可能也有个别实验效果不明显, 实验失败的 老师要让学生说, 找到实验失败的原因 ) 那你们在实验中遇到什么困难没有? 觉得实验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说自己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培养学会总结反思的习惯) 如何利用现有的条件, 使小水轮转得最快?(学生结合刚才的实验很快就能得出结论 部分同学可能就会将知识迁移联想到三峡大坝为什么要建那么高、 那么大? 蓄水那么多了 ) 四、 小结 同学们知道了发电的大致过程, 也模拟实验了其中的一部分 我们开始是带着了解的心态看三峡大坝 视频的, 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再次看这段视频, 你是不是有更多的收获呢? (学生再次看这个视频就不仅仅只停留在宏伟壮观 这个表面的现象了, 通过学习,他们知道了, 三峡大坝为什么建那么大, 那么高, 知道了为什么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力发电站。
) 五、 知识拓展, 学以致用(结合本地的特点和生活实际进行拓展, 使学生感受到科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1、 我们生活在新安江畔, 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 你认为新安江适合建水力发电站吗?说说理由? (新安江的水量不多, 水流平缓, 也就是水位差小, 所以不适合建水力发电站 )播放视频 3,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建水力发电站所需要的条件 2、 如果我们用风使小水轮快速转起来发电, 那是什么发电呢? 还可以利用什么进行发电? 六、 课外作业: 利用水的能量还能做什么? 以上作业可以和家长交流, 也可以上网查阅资料, 把你得到的结果写在科学记录本上, 下节课我们再进行交流 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和对探究科学的态度 七、 教学资源: 第一个视频是百度视频搜索下载的一个关于三峡大坝的新闻; 第二、 第三个视频是教师用书配的视频, 原先是一个视频, 通过狸窝视频转换器将一个视频截取为两个视频; 学生实验的小水轮器材是网上购买的, 需要学生自己组装; 脸盆、 抹布、 两个矿泉水瓶(每个瓶盖有一个洞) 学生自带; 教师的小水轮教具自己用木头制作 评价方法或工具: 在组织教学中主要用的是评价语言对小组和个人进行表扬, 有时候是肢体语言对学生进行表扬, 比如摸摸头, 竖起大母子等对学生表示赞赏。
对表现优秀的、 实验操作规范的小组发笑脸, 最后评选出优秀小组 五年级学生自尊心比较强, 自己想表现比别的同学好, 通过表扬性评价, 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荣誉感, 让学生有成就感 教学反思: 《让小水轮转起来》 是粤教科技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各种各样的能量》 这一单元中的第13 课 通过本课的实验教学, 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 巧设问水力发电站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 学生的知识储备比较少, 也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但如果照本宣科, 教学就会显得枯燥无味, 知识比较抽象, 学生也难以理解 我先利用学生感兴趣旅游, 问都去哪些地方旅游? 引出湖北省宜昌市的景点三峡大坝,然后利用教材驱动页图来引出该课的学习任务, 简明的对话引发学生思考及探究的热情, 利用一系列问题串联整节课的教学, 整堂课衔接自然, 学生学得轻松自如 2、 突主体教学中, 注重学生的主体活动, 尽可能创设轻松、 和谐的氛围, 让学生大胆猜想, 积极交流、 讨论, 进行实验设计, 做模拟实验等来获得结论, 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还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面, 从而实现有意义的学习,主动建构知识。
3、 重引导突出思维训练, 小水轮的模拟对比实验, 我一步步引导: 对比实验需注意什么? 通过学生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自己找到实验的注意事项以及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在这堂实验课中, 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学生的实验器材太小, 实验现象有的不是特别明显 水的冲击点也不好控制 学生自带的矿泉水瓶, 瓶盖的孔有的不光滑, 造成水流分散,影响实验效果 而且用力不均匀, 实验效果也受到影响 以后要想办法改进, 特别是水流量的控制, 需要换一个装置, 类似于自来水的水龙头来控制, 可能效果会更好 科学课要求老师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在备课中对出现各种问题的预设等, 对老师的要求很高 总之,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要加强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以上是我对《能量的转换 》 这节课的说课 谢谢! 10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