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2《教养的迷思》读书笔记.docx

15页
  • 卖家[上传人]:1768****007
  • 文档编号:240549062
  • 上传时间:2022-01-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0.92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22《教养的迷思》读书笔记 《教养的迷思》读书笔记  1995年,朱迪斯哈里斯(Judith RichHarris)发表了一篇论文,论文的开头这样写道: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有许久的影响吗?本文在考察了相关证据后得出的结论是:没有  其时,朱迪斯哈里斯在哈佛高校拿了心理学硕士学位,没拿到博士学位因为身体缘由,她毕业后没有在学术界接着探讨,只是在家编写发展心理学的教科书,并哺育两个孩子  1997年,这篇论文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乔治米勒奖  1998年,《教养的迷思》出版,系统地阐明白她的观点,即:家庭教养对孩子的社会化和人格发展没有长期影响,在孩子的社会化和人格养成的过程中,父母不起确定作用,孩子的社会化过程是通过他们自我归类的心理群体亦即是同辈群体完成的  此书出版以来,因其挑战传统认知的观点,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震撼与回响  1  基于教养假设的社会化探讨存在方法谬误  在编写教科书的过程中,哈里斯通览了行为遗传学领域与社会化探讨领域各自的探讨数据这两个领域的探讨者通常互不参阅,因为行为遗传学重视遗传对人格形成的影响,而社会化探讨者重视环境对人格形成的影响,在家庭内环境与家庭外环境中,社会化探讨者又偏好探讨家庭内环境,更常常将家庭内环境偏颇理解为父母的教养。

        哈里斯回顾了社会化探讨领域关于父母教养与孩子心理特质的一些探讨,在指责了很多社会化探讨中普遍的探讨方法与数据统计上的谬误之后,她指出,两个趋势是符合事实的:  概括一:那些擅长管理生活,与他人和谐相处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也会这样那些在生活、持家、人际关系方面有问题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也会有问题  概括二:与被严厉对待的孩子相比,那些被给予爱和敬重的孩子更擅长管理自己的生活和处理人际关系  (哈里斯指出了社会化探讨中普遍的探讨方法与数据统计上的谬误,总结起来也许是:  1、很多探讨设计没有限制基因这个变量父母跟孩子之间的相像首先可以用基因来说明假如要证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了孩子的人格形成,应当要解除基因的影响,即去探讨被收养的孩子、尤其是被分开收养的同卵双生子,而很多社会化探讨没有这样做;  2、数据分析错把相关关系理解为单向的因果关系,即父母的教养造就了孩子的人格,但这既可能是教养与孩子人格都与第三个因素相关(比如说相同的社会文化、相同的社区环境),也可能是孩子对父母的效应(比如说父母严加管教孩子是因为这个孩子本身就比较难管,而不合作、宜人性低本身又与基因相关,即问题孩子遗传了问题基因),当然,也有可能的确是父母的教养造就了孩子人格,但多数探讨的数据分析没有严格遵循这样的科学探讨方法;  3、很多社会化探讨没有规避情境效应和评价者效应,前者,比如说,探讨设计让填问卷的孩子在回答人格测试问题时将父母的影响代入了进来,后者,比如说让父母来评价孩子的人格特质,而父母本身就是试验须要测量的变量。

      )  这两个趋势可以说明孩子的行为与父母的教养方式相关,这也是教养假设的立足之处但哈里斯并不认为这样的趋势能证明父母的教养造就了孩子的人格  第一:在说明父代与子代的相关问题时,自变量有基因和环境这两个,因变量有相像性和差异性这两个我们既要说明子代与父代的相像,又要说明子代之间各自的不同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相像性首先可以用遗传来说明好父母会给孩子好的基因,问题父母会给孩子问题基因  其次:孩子与父母行为特质的相像可能与彼此共同的环境有关  第三:父母怎么对待孩子可能是孩子自身特质的因变量对于难以与人合作的孩子,父母也难以对他用爱与敬重的教养方式家中有多个孩子的父母对此体会尤深  哈里斯接着综述了运用行为遗传学探讨方法,即限制了基因变量的人格特质探讨这些探讨结果明确且具有一样性:在被试的差异性中,遗传因素占50%,环境因素占另外50%  这个结论的意思,并不是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关性,一半是基因的影响,另一半是环境的影响,而是说,孩子之间的差异性,比如真诚中的50%是由基因的差异引起的,而不是说父母真诚与孩子真诚之间的相关是遗传所致  另有探讨证明,孩子与父母在性格上的相关系数通常低于0.5%。

      相关性如此之低,以至于他们之间共用基因的相像性就可以说明全部的相关了  遗传可以百分之百地说明父代和子代之间的相像性,但只能百分之五十说明子代之间的差异性人格特质的差异一半是由环境的差异造成的所以,环境因素对孩子有影响  但社会化探讨者错误地将环境理解为家庭教养  2  同一家庭中生长的同卵双生子,人格并没有更相像  假如影响孩子人格特质差异的另外50%的因素就是家庭教养的话,那么,在同一个屋檐底下成长的同卵双生子,他们之间的相像性应当比被不同家庭收养的同卵双生子的相像性更大,因为同卵双生子具备同样的基因  但这与试验数据不相符合试验数据表明,生活在同一个家庭中的同卵双生子的人格特质的相关系数只有0.50,在同一个屋檐下长大的孩子并不会更相像到70年头末期,已有足够多的数据表明行为遗传学的基本前提是错误的基因的前提没有错,在人格特质方面,基因相同的人更相像有问题的是环境前提很多探讨指出,在同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之间的相像程度与生活在不同家庭中的孩子之间的相像程度没有多大差别  3  诞生依次探讨不支持教养假设  1983年,在参考了行为遗传学的探讨之后,一篇篇幅较长且有深度的社会化探讨综述得出结论:  父母给孩子供应的物质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很小。

      父母的基本特质,如父母的受教化程度、夫妻关系的好坏等,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小探讨结果表明,要么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没有影响,要么父母的行为对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影响  这个结论将哈里斯引向对诞生依次探讨结论的综述因为诞生依次可能能够表明父母的行为对不同孩子有不同影响但两项重要的诞生依次探讨综述得出共同结论:诞生依次对孩子人格的影响微乎其微这就使教养假设完全倒塌  不仅如此,哈里斯在此领域的探讨综述接着表明,就孩子能不能长成一个适应社会的大人这点来说,除了父母的教养方式之外,父母的受教化程度、夫妻关系好坏、母亲是全职妈妈还是职业妇女、小孩诞生后没多久是自己照看还是送托儿所、家里有没有父亲存在、母亲是异性恋还是同性恋全都没有影响  4  教养假设无法说明的一些事实  教养假设也无法说明一些事实或者相关探讨的结论,包括:  1、移民家庭的孩子能够自然习得不带腔调的当地语言,并且很好地融入当地文化,移民家庭的父母倾向于保持原有文化时却不能阻挡孩子的行为发生变更,孩子会习得新社区的文化;聋哑人父母的健康孩子能够学会流利的母语,这明显不能由家庭内部传授;  2、根据英国传统贵族教化的方式,孩子生下来之后与父母呆的时间特别少,父母通常不怎么见孩子,幼年时,孩子更多与保姆和家庭老师在一起,8岁左右,男孩们会被送去学校寄宿和完成学业,但这些男孩最终都成长成跟其父亲行为举止、精神气质很相像的人;  3、教养假设认为孩子会仿照父母的言行,可是许多社会对于孩子与成人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孩子仿照大人时通常不是被激励,而是被禁止,孩子不被允许仿照成人,而他们仍旧成长为这个社会中标准的成人;  4、假如人格测试和童年创伤测试分开做,则人格与童年创伤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

      家长不在孩子跟前,或者孩子没特殊回想起家长时,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就会消逝回到原来的家里时,情境会让你的家内人格出现假如你不再回家,你在家中养成的人格可能会恒久消逝;  5、肥胖的父母会有肥胖的孩子,这不是因为他们给孩子吃太多东西,也不是因为他们是坏的榜样肥胖主要是遗传使然目前还没有证据显示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体重有长期的影响,却有很好的证据显示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体重不会产生长期的影响  6、父母教养子辈的方式,不太影响子辈教养孙辈的方式人们教养孩子的方式与他们的挚友、邻居、当时正权威的专家的方式一样,而不是沿用自己父母的教养方式  5  群体社会化理论  基因差异只能说明个体50%的差异性,另外50%源自环境差异,但又不能由家庭教养的差异得到说明,由此,哈里斯提出了自己的群体社会化理论这一理论得到了行为遗传学与犯罪学领域相关探讨的支持,这些探讨证明:  1、职业罪犯的性格特征很大程度上由遗传确定;  2、青少年犯罪率高与青少年叛逆相关,青少年叛逆可以用群体社会化理论说明:青少年不认同自己为成年人,依据组间比照效应(我既然与你不同,我就要扩大我与你的不同之处),为了区分于成年人,他们向成年人的价值规范发起挑战,青少年犯罪是源于青少年群体的自我认同;  3、糟糕的社区环境是滋生犯罪的沃土,问题家庭往往居住于糟糕的社区环境中,问题孩子往往自我认同于问题青少年群体。

        哈里斯认为使孩子社会化、并且强有力地塑造了孩子人格的力气,在于家庭之外的环境:  孩子是被他自我认同的心理群体,亦即同辈群体社会化的;  他的人格,是被他自我认同的心理群体塑造的;  孩子在他自我认同的心理群体中的地位与孩子的自尊剧烈相关;  孩子在其自我认同的心理群体中的情境角色对他的人格特质有恒久的影响;  一旦孩子自我认同于某一心理群体,他就会内化该群体的价值规范,比如他认同自己为不好学的群体中的一员,他就会内化不努力学习的价值观,因为那是他们的群体规范;  认同某一心理群体,适应当群体的规范,是演化留下的功能机制,是孩子自然而然、不自觉地、自己对自己做的事情,它并不明确出现在意识框架内,假如要扭转孩子的价值观、生活看法,应当变更他的群体认同,或者变更他认同的群体的价值规范  一个孩子的目标不是成为一个胜利的成年人,就似乎囚犯的目标不是成为一个胜利的看管一样孩子的目标就是成为一个胜利的孩子  许多时候,孩子并不仿照父母的行为方式在大多数社会里,小孩子行为像大人的话会被认为是无礼的大人有大人的规则,小孩有小孩的规则才是更通行的准则孩子最喜爱仿照的是比自己略大的孩子,或者孩子群里最酷的孩子。

        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孩子认为自己所属的同辈的心理群体对孩子来说,同辈群体是一个具有心理学意义、是他们主观上欲与之发生联系的组织,他们还从群体中学到规范行为的规则、标准和信念等同辈群体是塑造儿童行为和改造他们性格的地方,是确定他们长大以后成为什么样人的地方  不被同辈群体接受,并不意味着某个孩子不认同这个群体即使孩子被某个群体排斥,假如他认定自己应当属于该群体,他依旧会受该群体影响  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最主要缘由是同伴冲突或同伴虐待但和家庭暴力相比,同伴欺凌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与教养假设相比,群体社会化理论有其演化的依据从演化适应的视角看,仿照同辈群体而不是仿照父母,通过群体认同来实现自我社会化的机制,有利于孩子适应将来的社群孩子的将来不取决于父母有多么爱他们,而取决于他们与集体中其他成员能否和谐相处,尤其是与同辈人的相处,因为他们要与同辈人在一起生活一辈子  只向父母学习的倾向会阻挡孩子学习社会中其他人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年轻人有更多创新向同伴学的东西会更适时,与当下情境有更好的契合度孩子受外面影响也能增加家庭内部的多样性,从而使家族成员有更广泛的技能和学问基础,让整个家族更适应环境。

        假如父母不是社会认为的正常人(比如,罪犯,酗酒等),仿照父母就会给孩子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孩子仿照父母时其实特别谨慎,只有当父母的行为与社会上其他人一样时,孩子才会仿照  当然,孩子也不是完全不仿照父母,凡是文化中涉及在家里做的事情,父母都有影响力任何在家里学到的、在家里保留的东西,基本上都是父母传授给孩子的例如,如何持家,如何烹饪  然而人不会将自己在家庭情境里学到的东西自动迁移到社会情境里去人们习惯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规范和奖惩规则,要用不同的方式去应对父母的确对孩子产生影。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