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代旅游诗词选.docx
6页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历代旅游诗词选文天祥在《指南录》中有一首题为《泰州》的诗:予至海陵问程,趋通州凡三百里河道、北与寇出没其间,真畏途也羁臣家万里,天目鉴孤忠心在坤维外,身游坎窞中长淮行不断,苦海望无穷晚鹊传佳讯,通州路已通诗里的天目,指的是姜堰市城区北郊的天目山,为西周古城遗址据《泰州志》记载:“天目山,州治东四十五里,高二丈二尺,周二百三十步王仙翁诛仙尝隐是山该山形为覆钵,上有二井,相对如目,故名天目有东晋道士王冶率群仙飞升处、鹿女台、寺观等传奇和遗址,为“海陵八景”之一“天目晴岚”所在文天祥来姜,是仓皇至此德佑二年〔1276年〕,文天祥出访元军,为元相伯颜拘留,押解北上,途经京口〔镇江〕得以逃脱,可是受到制置使李庭芝的疑心,只得从真州〔仪征〕、扬州转到高邮、泰州南下文天祥一路颠簸于三月十一日到达泰州,其次天早上乘船去通州, 刚走十里到塘湾时,听说元军骑兵走过不久,只得返回待到晚上再走午夜时分,月光淡淡,春风习习,船正欲停靠在天目山下,岸上惊问何人,得知是当朝丞相文天祥时,欣喜之至,盛情招待姜堰人对他的礼遇和理解,令他受到抚慰,心头千波万浪,遂吟成激越的《泰州》诗,他信任天目山会为他作证的。
文天祥南下心切,虽然前途仍布满千难万险,但他短暂停留后,在叮咛声中告辞了姜堰,告辞了天目山十天之后,文天祥从通州出海, 再度起兵抗元,转战南下,终因独木难支,战败被俘,不屈被害,留下了《指南录》和“正气歌”等气壮山河的诗篇莫道江南花似锦,溱潼水国胜江南”当代著名艺术家石林畅游溱潼后题诗作曲,发出了由衷的赞美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抗日战斗爆发后,高二适先生不愿做亡国奴,将家眷寄养于溱潼岳父家,只身随立法院西迁重庆,直到抗战成功后,1945年深秋,才重返故里,这一去竟达七、八年之久高二适归心似箭,回乡途中,怀着对家乡和亲人的猛烈思念,写下了《溱潼道上闻子规》一诗:出蜀希闻子规鸟,回乡初见杜鹃花一声肠断溱湖水,何事将归不问家?流离之苦,思乡之情,令人感动泪下吴嘉纪有“有船田父皆为渔,十口五口依菰蒲〔菰:池沼里的草本植物,叫茭白〕”之句,尤为写实明吏部侍郎储罐在古镇水云楼读书,据传当年储巏在水云楼读书的时候,曾留下一则上联,联曰:“一眼望三湖,湖南湖西湖北口”多年来未有人能对出比较好的下联几年前溱潼名士王庆农先生曾对出较满足的下联:“孤舟荡双桨,桨起桨落桨凹凸”郑板桥登水云楼题下“得来湖水烹茗,买尽吴山作画屏”的名联。
孙乔年溱潼八景诗词选东观归渔,东观是一座道士庙,里面的菩萨甚多,足有七、八个系统他们毗邻而居,俨然象是大杂院因该庙座落溱潼镇东头,所以称东观沿东观围墙外二米处,便是东大湖,一泓清水清亮见底每当夕阳西下,渔舟唱晚,渔人之乐,饶有情趣其诗云:苍茫暮色夕阳斜,三两渔舟泊水涯,白发引觞儿绕膝,醺醺红面映流霞南楼读书,古寿圣寺,俗名河南寺,南寺,在镇南,与湖南村、湖北口、湖西庄隔湖相望寺内有三间两层大楼名水云楼,取其云水苍茫之意水云楼建于明代道光《东台县志》称其为溱潼古迹,并且绘了一幅图附在志上,观其图,可见当年水波云影,楼台矗立,树木扶疏,风帆远近,风光格外雅致水云楼原来四角翘起俗称“泛角”,咸丰年间毁于大火后来主持僧大更和尚重砌,改为不“泛角”据说明代吏部侍郎储巏少年时曾来此楼读书故“南寺书楼”又称“南楼读书”南寺已成为溱潼粮食仓库,水云楼不复存在此景意境, 只能从诗中去体会了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登临纵目瞰三湖,帆影迷离戏水凫,料得储君居此日,课余闲睡一尘无西湖返照,“西湖返照”与“堤柳春莺”,两者要从“堤”说起,明代泰州盐官杨澄为便利运盐,沿泰东河筑堤一条,史称杨公堤据《东台县志·杨公堤记》中载,堤高七尺,树以万柳等云云。
堤长百余里, 柳树成荫堤柳春莺”的风光,可想而知溱潼西北角(即现在盐仓库),当时为纤夫的“茶岸”因“茶岸”地处西大湖,连接夏家网, 那滔滔白浪,汪洋一片每当夕阳西下,晚霞映在湖面上,风光迷人盈盈绿水映长虹,倒影楼台镜底红,片片去帆风力饱,秋芦似雪映丹枫北村莲社,北村即现在溱潼医院西边广场主席台处溱潼北村有一大家,姓朱,过去在北村建屋几楹,以为别墅,因门前有两口池塘,栽满荷花,每逢盛夏,荷叶亭亭,莲花朵朵,集社吟诗,畅饮高歌,抒发情怀,故称为“北村莲社”后来朱家在北村又建一座阁子,供奉地藏王菩萨,庙名北禅院人们泛称北楼从孙进士的诗章里,不难看出,“北村莲社”这一景点,在他写诗的时候,即已湮没了十里荷花今已无,芳塘遗迹尽糊涂,闲谈从前社中景,雅士群居诗酒石桥明月,溱潼镇中原有横贯东西的一条夹河,河上东、中、西有三座桥,中间一座是石拱桥,俗称中石桥东西二桥都是板桥,称东板桥、西板桥东板桥易石是清末的事,西板桥易石是民国12年的事笔者以为“板桥秋月”是指东板桥, “石桥明月”是指中石桥东板桥接近东大湖,每值秋高气爽,水波不兴,星河明月,万籁俱寂此间,大有杭州平湖秋月之胜,所以叫“板桥秋月”中石桥确另有一番魅力,此桥拾级而登,足有二十级台阶。
抬头望明月,低头窥倒影,明月水中游,那如醉如痴的风光,怎不令人叫绝自从夹河填平后,三座桥均废,孙乔年诗中的“石桥明月”便成为历史陈迹了拾级平登入太清,冰轮普照万家明;长空安静钟声远,此际无余物外情花影清皋,“花影清皋”即“花影清潭”,是指蒋家潭原名蒋家窑,当年这里住有一大户姓蒋,所以窑、潭俱姓了蒋蒋家潭的水面较宽, 潭深,且有一泉眼1929 年天旱不雨,河水尽涸,独蒋家潭不干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多少年来,溱潼人讲究饮用蒋家潭的水,因其水清亮甘醇潭边辟有花园,泉清花美,令人赏心悦目蒋家潭居水边高地,故又称“花影清皋”诗是这样写的;满庭花卉一灵泉,碧水清澄镜面圆,月下阶前僧去后,闲听窗外水涓涓禅房修竹,孙进士所指的禅房修竹,笔者以为是北村禅院的幽静所在孙进士是乾隆四十六年的进士,退隐回乡来游溱潼,当是嘉庆年间的事,此时正是“北村莲社”之后,北村禅院已初具规模;孙进士咏诗“北村莲社”是向往的口气,说的是往事,陈迹是指莲社那么,“禅房修竹”该指何处?当时,北村禅院西侧内,确曾有个竹园,且有几座和尚的骨殖塔所以,“禅房修竹,实则为北村禅院的一局部曲径当途树竹篁,一竿直立入禅房,等闲争说风光好,到底虚心赋性凉。
绿院垂槐,绿院即西院,是座和尚庙相传,几百年前,有一和尚在这里栽了两棵槐树,一棵正栽,一棵倒栽两树似有灵性一棵高屋建瓴,枝条四覆成荫一棵巍巍参天,高有数丈,绿荫如盖庙内拥有十一架梁的大殿,中供千手观音,并砌有“听槐轩”绿树院由此得名圆满的是倒栽的一棵,毁于抗战时期伪军的刀斧下,仅存的一棵成了此景的唯一证物其诗云:数年四季勿衰颓,绿叶纷垂伞盖成不仅游人堪玩赏,薰蒸炎热好乘荫清代著名词家江阴蒋春霖和水云楼曾有过一段渊源蒋春霖罢官后, 借居楼中有年,寝馈于斯,吟咏于斯,家庭闹冲突纠纷亦于斯,水云楼成为词翁晚年坎坷患病的见证者满 庭 芳秋水时至,海陵诸村落辄成湖荡小舟来去, 竟日在芦花中余居此既久,亦忘岑寂乡人偶至,话及兵革,咏“我亦有家归木得” 之句,不觉怅然黄叶人家,芦花天气,到门秋水成湖携尊船过,帆小入幕蒲, 谁识天际倦客,野桥外,寒雀惊呼还惆怅,霜前瘦影,人似柳萧疏愁余空自把, 乡心寄雁,泛宅依凫任相逢一笑不是吾庐漫托鱼波万顷,便秋风难问莼鲈空江上,沈沈戍鼓,落日大旗孤翁词中所描绘的情景,和今日的溱潼完全一个样子,找不到任何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区分词序云:“秋水时至,海陵诸村落,辄成湖荡。
那里的秋天, 原本是一片汪洋,烟波浩渺海陵是今泰州市的旧称或曰,水云楼坐落在溱潼镇,而词叙却云“海陵诸村落”,是否另有所指?不知溱潼镇,原来就叫“溱潼村”,也是一个小小的村落③后来淮南盐务兴旺,水运繁兴,盐引经过溱潼到泰州监坝过掣,人烟才渐渐稠密, 成为市区,“溱潼村”的原名,乃为“溱潼镇”所代替鹿翁称“海陵诸村落”,既包括溱潼在内,又兼及四周的墟落湖荡”是这一带水网地区的特定称呼余居此既久”五字很重要依据蒋鹿潭的行迹推想,自咸丰六年卸盐大使任后,只有一个很短时期在东台县居过,有一个较长时期定居在一个地方余居此既久”,正与考察行迹所得的推想相吻合词中“到门秋水成湖”亦是写实出溱潼南寺山门十数步即可系舟故南寺的山门虽设而常关,出入皆经由北向的小门 “泛宅依凫”句,更显出溱潼的特色凫是水鸟,俗呼为野鸭溱潼四周为大小湖泊所围绕,兀居水中心,秋熟以后,栖息着成群结伙既肥且腴的野鸭明清之际,东淘诗人吴陋轩《溱潼》诗云: “溱潼水雾中,屋上栖野鸭苹花莲叶遍里巷,野鸭飞下争唼喋……”(见《陋轩诗》卷五)溱潼是野鸭的家乡,至忘机不避人,栖息于人家屋上,这一自然景象,凡涉足溱潼之人,有目皆睹作者童年时寄迹溱潼,虽乏乌鬼黄鱼,日日可食,然荐盘野鸭,至秋尽几无日无之。
至今思此,食指频动其《水云楼词》自问世以来,所获评价甚高:“尽扫葛藤,汇纳百宗,蔚为变徵,家数类别,冠冕一朝,清词有斯,可谓至极”; “有清一代以《水云》为冠,亦无愧色焉”;更有“倚声家老杜”之盛誉与水云楼关系亲热的另一位名士是谢孝苹,字鹿炯〔1920年-1998 年〕,海安谢王河人,1942年毕业于东吴大学,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争论员,为当代历史学家、古琴学家、词学家1937年至1938年在水云楼省一临中读过两年高中,对水云楼历史颇有争论其所著《水云楼词疏证》刊香港《大公报》,《水云楼故事》刊《古镇溱潼风情录》, 还出版巨著《雷巢文存》,上下两集十五卷七十八万余字,其中对蒋鹿潭住水云楼事有具体记述水云楼藏品水云楼内的名人字画较多,有清末书家谭延岂的一副对联“水流心不竟,云在意俱迟”;有近代书家于右任的对联:“高松来好月,青天养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片云”;有国民党元老戴传贤的对联:“即色即空,即空即色;是真是假,是假是真”;有小海书家袁阜存所写的条幅,词曰:“忽闻天外玉箫声,三十六宫秋一色,不知何处月偏明”;还有常州书家庄蕴宽、兴化名士徐嵩俊、海安书家陶冠国等所书的大幅中堂和条屏。
此外还有几幅常人看不到的“镇山之宝”———明代大书画家赵子昂的一幅八骏图,“扬州八怪”瘿瓢子黄慎和郑板桥的字画郑板桥有一副对联写道:“得来湖水烹茗,买尽芦滩作画屏2023年6月26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红学会会长、著名文艺理论家冯其庸来溱潼考察冯老要求溱潼镇保护和开发好旅游资 源,建议重建水云楼,并欣然挥毫题字“水云真词人,一卷传万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