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政学第四版邓子基01市场与政府.ppt
37页第1章 市场与政府,邓子基等:《财政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 1章 市场与政府,要点,市场与效率 政府的职责 公共产品 政府的局限性 在市场与政府之间,导读,财政理论的核心:市场和政府之间的相互作用 人类经济活动的目标:增进社会福利 具体表现为经济效率和分配公平的统一 本章分析思路 竞争性市场的效率→市场失灵→政府干预→政府失灵→市场与政府之间的选择1.1 市场与政府,“看不见的手” 买方利益与消费者剩余 卖方利益与生产者剩余 竞争性市场的效率,“看不见的手”,“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伴的协助,单凭人们的善意,那是行不通的假如他能够诉诸同伴的利已之心,并且向他们表明,他要求他们所做的事情对他们自己来说是有好处的,那么,他要达成目的就会容易得多……我们每天所需食物和饮料,并非来自屠夫、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对于自身利益的关切……每一个人……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身的利益在这种场合下,和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到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不过,也并不能说因为不是出于本意,就会对社会有害。
恰恰相反,他追求自身的利益,常常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亚当·斯密(1776):《国富论》,买方利益与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 指买者愿意为一件产品支付的金额减去他为此而实际支付的金额 用来衡量买者参与市场的利益 需求曲线与消费者剩余,图1-1 需求曲线与消费者剩余,图1-2价格为 时的消费者剩余,卖方利益与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剩余(producer’s surplus) 指卖者得到的金额减去其生产成本 衡量卖者参与市场的利益 供给曲线与生产者剩余,图1-3 供给曲线与生产者剩余,图1-3 供给曲线与生产者剩余,竞争性市场的效率,社会经济福利的衡量:总剩余=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图1-5 市场均衡时的总剩余,,竞争性市场的效率,,图1-6 竞争性市场的效率,竞争性市场的均衡是有效率的如果市场没有处于有效率的均衡点上,则竞争性的市场机制将会自行调整,直到达成效率水平为止1.2 政府的职责,提供法治制度 确保市场竞争 克服市场无效 促进分配公平 稳定宏观经济,提供法治制度,确保法治是政府的首要职责 法治原则既确立产权,也保护人们的自由权和生命权。
在没有法治的无政府状态下,人们的财产和生命都没有安全保障 确定法治的两类好处 没有法治,就没有市场的存在,社会就会失去原本可以从市场上的产品、服务、劳动力、资产或金融服务交易所带来的收益; 没有法治,人们就会产生利用资源掠夺他人财富的动机,社会将因生产性活动的减少而产生第二类损失确保市场竞争,,竞争性市场(competitive market) 指市场上有数量足够多的卖者和买者,以至于每一个卖者和买者都无法影响市场价格,而只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 保持和保护竞争性的市场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垄断造成的无谓损失,图1-7中阴影EFG的面积代表着因垄断造成的总剩余减少的面积,称为无谓损失(deadweight loss),图1-7 垄断造成的效率损失,克服市场无效,公共产品(public goods):指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non-rivalry)的产品,即该产品一旦被提供,增加消费不会带来额外的成本 外部性(externalities)指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市场价格以外的方式影响他人的福利 正外部性(positive externalities):经济活动给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无偿给他人带来利益如对传染病的免疫接种 负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ies):经济活动则给他人带来消极的影响,对他人施加了成本,但并不因此而付出代价。
例如,化工厂释放的污染物 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 information)指交易中的一方拥有另一方得不到的信息的情形促进分配公平,市场经济本身无法自动实现经济平等 政府参与公平分配的必要性 分配不公可能损及社会和政局的稳定(尚未证实) 经济公平是正义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稳定宏观经济,宏观经济稳定 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 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市场经济缺少协调社会总供求平衡的机制 一般认为,无须动用大量经济资源,政府的稳定政策就能达到良好效果1.3公共产品,不同类型的产品 公共产品与市场失灵 对公共产品的进一步说明 公共产品的例子:国防,不同类型的产品,产品的经济性质 竞争性(rivalry)指一种产品让更多人消费会发生额外的成本,某个人已经享用的给定数量的产品无法同时被其他人享用 排他性(excludability):指个人只有在支付产品价格之后,才能获得消费这些产品的权利,因此存在将那些没有支付价格的人排除在消费之外的现实手段产品的不同类型(表1-1),公共产品与市场失灵,搭便车问题(free rider problem) 由于产品没有排他性,人们存在一种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用的激励。
问题:既然每个人都能在更有效率的资源配置状况下得到境况的改善,为什么无法在提供公共产品时为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情而达成一致呢? 原因:囚徒困境 (prisoner’s dilemma)(表1-2) 囚徒困境例子有助于理解政府为什么可以通过提供公共产品以提高效率对公共产品的进一步说明,即便每个人消费的公共产品数量相同,他们对其评价也未必一致 比如,国防:担心外来威胁者对国防的估值比其他人高 许多传统上不被认为是产品的东西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 比如:商业信用,分配公平,宾馆的星级评定信息等 私人产品不一定只由私人部门提供,公共产品也不一定只由公共部门提供 公共部门也提供私人产品:如医疗服务、住房 私人部门也提供公共产品:如厦门环岛路上的雕像 公共提供不等于公共生产 如垃圾回收一般由公共部门提供,但可以雇佣私人部门做这项工作公共产品的例子:国防,图1-8 中国国防支出的变化(1979-2010年),表1-7 国防支出最多的10个国家(2010年),,“国防支出应当是多少”问题反映公共产品理论在回答该问题时的局限性 理论上,一国国防支出的合理规模应当满足:公民对国防的边际支付意愿总和等于国防的边际成本 实践中,人们难以真实反映他们对国防的真实边际支付意愿 即便可以,现代国防高度的技术性本质也会使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产生怀疑。
1.4 政府的局限性,公共决策主体的局限性 投票过程的局限性 官员预算最大化模型,公共决策主体的局限性,公共部门配置资源的特点 供给决策:私人产品由厂商作出,公共产品由政治家及官员作出 需求决策:私人产品以货币为选票进行分散选择的过程,公共产品以政治选票进行公共选择的过程 公共选择(public choice):指投票者(纳税人)依据一定的规则,共同确定集体行动方案的过程政治市场也存在供求双方的相互作用 政治市场的需求方 投票者(纳税人):理性而无知 特殊利益集团:+政治家+官员→“铁三角” 政治市场的供给方 政治家:不同的目标追求 官员:具有追求预算最大化的动机,投票过程的局限性,简单多数票规则:每项提案获得半数以上的多数票 达成均衡的情形,提案在x和y之间进行,提案y获胜; 提案在x和z之间进行,提案z获胜; 提案在y和z之间进行,提案y获胜; 据简单多数票规则,提案y获胜中选出现投票循环的情形,提案在x和y之间进行,提案x获胜; 提案在y和z之间进行,提案y获胜; 提案在x和z之间进行,提案z获胜; 投票悖论(paradox of voting):在这一情形中,没有一种提案能赢得多数票,投票均衡不存在。
投票悖论的问题:投票的最终结果与投票顺序有关官员预算最大化模型,官员预算最大化模型 由尼斯卡宁(Niskanen,1971)提出; 官员们并不以公共产品的产出最大化为目标,而是以最大化预算为目标,1.5 在市场与政府之间,政府失灵(government failure) 政府机制本身存在的低效率现象 现实是:在不完美的市场与不完美的政府之间的选择,本章小结,公共财政理论研究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这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问题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全部经济学中最有名的观察结果: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他们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并导致了对私人有利的市场决策同样对社会也是有利的 竞争性市场的均衡是有效率的如果市场没有处于有效率的均衡点上,竞争性市场将自行调整,直到达成效率水平为止 政府的经济作用包括:提供法治制度;确保市场竞争;克服市场无效;促进分配公平;稳定宏观经济 确保法治是政府的首要职责法治原则确立产权,并且保护人们的自由权和生命权确保法治是政府的首要职责法治原则确立产权,并且保护人们的自由权和生命权 政府有责任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保护有效竞争,排除垄断对资源有效配置的扭曲。
无法有效形成市场的原因主要有:公共产品,外部性,信息不充分 在市场经济中,如果缺乏外来力量的介入和干预,社会成员之间在收入分配方面的差距,将随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迁而不断扩大,并出现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的局面 宏观经济的较大波动客观上需要政府的介入,通过调节总需求和总供给,实现宏观经济总量的大体平衡,以稳定经济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即指产品和服务一旦被提供,新增消费的额外成本为零 非排他性是指技术上很难将那些不愿付款者排除在产品和服务的受益范围之外 自然垄断具有非竞争性但又具有排他性 公共资源具有非排他性,但又有竞争性,其结果是,公共资源经常被过度开发和使用,即产生公共地的悲剧 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使人们具有一种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用的激励,即搭便车问题 囚徒困境是一种思想上的实验,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在一个群体中没有人具有采取行动的动机,以使该群体中每个人的境况都得到改善尽管消费者能够从公共产品中直接获益,但由于囚徒困境问题的存在,导致消费者不愿自己提供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可以由私人提供,私人产品可以由公共提供 公共产品理论难以对诸如“国防支出应当是多少”之类的问题做出回答 和经济市场一样,政治市场上同样存在供求双方力量的相互作用。
投票者参与公共产品的决策既理性又无知特殊利益集团可能与政治家、官员形成“铁三角”:政治家批准某一方案,官员实施某一方案,特殊利益集团则从中获益 处于政治权力顶峰地位的政治家们有各自的利益追求 官员具有扩张政府规模、追求预算支出最大化的动机 多数票规则下的民主过程可能出现投票悖论 官员追求预算规模最大化的行为导致公共产品的过度供给 公共产品的政治决策过程面临各种困难,政府机制同样存在失灵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