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概论第五章.ppt
125页第五章 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精神文化与物质生产活动所创造的物质文化有直接的关系,它包括精神生产活动及其造成的社会关系和精神财富,如政治、法律、道德、教育、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等 本章主要从思维模式、哲学观念、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审美意识等方面来说明中国古代的精神文化第一节 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是整体思维、类比思维、辩证思维 一、整体思维 1.中国古代整体思维的含义与发展 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体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有一个特点,就是整体思维张岱年《中国传统哲学的批判继承》)所谓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这方面典型的言论,例如儒家的孟子说:“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孟子·尽心上》)道家的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到《易经》和《洪范》时代形成了由“天-地-人”组成和谐整体的宇宙观念《易经》以代表天的乾卦和代表地的坤卦领头,以象征天的阳爻和象征地的阴爻作为构成六十四卦的基本单元,以解说人事祸福的卦爻辞附著于象征天地变化的卦象之后,以表明天地和同,万物化生,人与天地分而相合。
而《尚书·洪范》则对早期五行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叙述:“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洪范》以事物的功能属性为本,依次对世界各种事物进行分类,按照五行结构模式将它们组织成多层次的系统整体战国至秦汉时代,《吕氏春秋》以儒家为核心,将道、法、墨、兵、农、名诸家加以改造,糅合为以阴阳五行家的宇宙图式为理论框架的天道、地道、人道统一的思想体系 2.中国古代整体思维是重体悟的,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古代整体思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对于“天-地-人”的系统,仅仅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去认知是无法穷尽其奥义的,必须凭借对于“象”的直觉、顿悟去把握儒家、道家都主张以直观、经验为基础去领悟、把握宇宙、人生之整体、系统儒家孔子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矣”(《论语·述而》),孟子的“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都是讲直观、经验与体悟的 道家老子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一章),庄子的“乘物以游心”(《人间世》),“游心于物之初”(《田子方》),是说感悟与认识一切存在的根源与自然运行的规律。
宋代张载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朱熹的“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陆九渊的“吾心”与“宇宙”相冥契,则是强调用身心体验宇宙终级的实在二、类比思维 1.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的含义与古代汉民族对事物类别的认识 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相关进行类比象征,以达到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分析与表述的目的 2.“天、地、人、万物”之间的类比 古代汉民族的类比思维,常见的、主要的是在“天象”、“地法”、“人事”之间作类比《周易·系辞下传》:“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意思是:仰观天象,俯察地法,近取人身,远取万物可见“类比思维”是从“天、地、人”系统整体思维衍生出来的,是体现系统整体思维的 类比思维,是就“天、地、人、万物”之间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进行类比 在类比思维中,有一种叫做“观物比德”,是人与物的类比,是说用物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来类比人的品德、志行观物比德”在上古行用十分普遍,《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可知“水”是类比知者“动”、“乐”之德的,“山”是类比仁者“静”、“寿”之德的 “寿”不是“长寿”,而是指“山”可用于耕畴,为万物为民众提供衣食之源,表明山有“正德、利用、厚生”的“生生”之“德” 又《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里是用“风”类比君子之德 《诗经》的比、兴则是类比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3.类比与类推 类比已含有类推,可以发展出类推,因而类比思维中包含了类推类推是把两个以上有联系的类比排列出来,按照意义发展的顺序逐层往下推导 中国古代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就是告诉我们,修、齐、治、平四个阶段之间存在着本末终始的关系,因而可“以修身为本”,逐层往下类推三、辩证思维 1.中国古代辩证思维的含义与来源 所谓辩证思维,是说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在先秦的典籍特别是《周易》、《论语》、《老子》、《孙子》中,已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明而深刻的论述先秦时期的人们认识到,客观事物是两两相对、相合的,每一事物都存在着相对、相合的两个方面《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因声相和,前后相随二章)又说:“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五十八章),老子指出事物是在对立关系中造成的,因此观察事物既要注意它的正面,也要注意它的反面。
孔子也强调把握“两端”的必要性《论语·子罕》说: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康有为曾对“两端”加以解释:“两端者,有无、阴阳、上下、精粗、终始、本末中国古代的辩证思维来源于对天地万物两两对立而又统一的自然现象的考察与理解 先秦时期的哲人总结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维准则,就是“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的原则,进而用这种思维原则辩证地认识天地、人事、观念的复杂变化2.先秦时期对事物转化规律的表述与总结 先秦时期的人们不但指出事物是两两相对的,而且关注事物向着对立的方向转化老子说:“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是说“无”转化为“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这是说“毫末”转化为“合抱之木” 《易·系辞传下》说:“日往则月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其中日与月、寒与暑、来与往、屈与信(伸)的转化,都是对立双方的往返变化春秋末期的军事家孙武,运用辩证思维来分析与指导作战,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他在所著军事著作《孙子》中分析了战争中诸多对立的现象,诸如军力配备有虚实,军队士气有勇怯,部队状态有劳逸 先秦时期的哲人在观察与分析对立物变化的情况时揭示了对立转化的规律。
老子对事物变化的规律概括为三条: 一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以有余奉天下?唯有道者七十七章) 二是利而不害:“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八十一章) 三是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 这三条规律,第一条是说“有余”与“不足”经过损与补而走向平正统一,第二条是说转化与统一有益无害,第三是说转化与统一是自然发生的,无为而成的《易》对事物变化的规律也总结了三条, 一是相反而成,《易》表述为“穷则变,变则通”,《系辞传下》云:“《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表示相反的事物相辅而成 二是“生生”与“日新”,《系辞传上》说:“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通变”是指“变则通”即“相反而成”《系辞传上》把“通变”与“日新”、“生生”连起来说,表明对立物经过相反而成的转化,其结果是达到“生生”与“日新”三是“趣时”,“趣时”之“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时光、时间,而是“四时”,就在“变通者,趣时者也”的下文,《系辞传》说:“变通配四时。
四时”即今人所说的“四季”,天地万物的变化都是遵循着四时节律,不可须臾违离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韶光飞逝,“趣时”之“趣”是迅疾,就是要迅疾紧迫地跟上四时代序的步伐,这样对立物的“变通”转化才能促成3.先秦时期对辩证思维方法的归纳 先秦时期在总结事物对立转化规律的同时,也实行与归纳了辩证思维的方法 《老子》归纳的方法是“观复”,他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复”是指对立物的往复变化物生由“静”而“动”,故返还其初之“静”叫做“ 复”老子的“观复”,就是观察生物“静-动-静”对立统一、往复运行的规律《庄子》归纳的方法是“反衍”、“谢施”《秋水》篇说:“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无拘而志,与道大蹇何少何多,是谓谢施无一而行,与道参差 意思是,从道的观点看,无所谓贵贱,贵贱是反复无端的不要拘束你的心志,致使与大道相违无所谓多少,多少是互相更代变换的,不要拘执一偏而行,致使与大道不合其中的“反衍”是指反复,“谢施”是指代谢,都是表述对立物的转化的《易》归纳的方法是“通变”在《易》的作者看来,“变”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常态, 《系辞传下》说:“《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
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移,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唯变所适”是讲事物的常态是变化,并强调这种变化常态之重要变化是指对立双方的转化、交替认识这种转化、交替并促成这种转化、交替,《易》称为“通变”、“变通”、“观其会通”先秦的辩证思维发展到宋代形成“有对”之学 对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宋代的学者提出了新的见解 张载说:“动必有机,既谓之机则动非自外也 所谓“机”,是指“不齐”,不仅异类“大分不齐”,同类也“极有不齐”,一物之内也“无一同者”不齐”即两物、两端之不平衡由“不齐”而导致对立物的转化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1.“天人合一”的含义及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几种观点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主要包含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张岱年《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观念起源于西周时代,周宣王时的尹吉甫作《烝民》诗:“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这是说民的善良德性来自天的赋予 又周室贵族刘康公说:“吾闻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
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左传·成公十三年》)把“天地”与人的“动作礼义威仪之则”联系起来,表现了天人相通思想的萌芽 汉代董仲舒说:“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又说:“天地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宋代邵雍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 这些都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汉代董仲舒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这种“天人感应”、“人副天数”说“是天人合一的粗陋形式”(张岱年《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 明确指出“天人合一”这一专有名称的是张载,他说:“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正蒙·乾称》) 又说:“合内外,平物我,自见道之大端” 可知“天人合一”即内外合一合”是符合、结合,“合一”是指对立的双方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在介绍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几种观点 一是“天人合一” 上文已经说明,“天人合一”的思想起源于西周,“天人合一”的专有名称是由宋代的张载提出的战国时期,孟子讲尽心、知性、知天(《孟子·尽心》)“性”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尽心就能知性,心性为天地所赋予,所以知性也就知天。
这是天人合一观点的开端 《易·乾》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