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区政府经济社会报告.doc

21页
  • 卖家[上传人]:宝路
  • 文档编号:7328052
  • 上传时间:2017-09-1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0.08KB
  • / 2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政 府 工 作 报 告—2011 年 8 月 28 日在新余市渝水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区长 徐文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区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一、2007 年以来的工作回顾七届区人民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致力于加速发展、和谐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区七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坚持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产业结构加速优化,实现了综合实力的大提升2010 年,全区生产总值比 2006 年增长2.4 倍,达到 100 亿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比2006 年增长 2.9 倍和 3.1 倍,达到 18.3 亿元和 11.5 亿元,其中财政总收入首次挺进全省前十强今年上半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 43.5 亿元,同比增长 16.9%;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 13.1 亿元和 8.3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6.3%和 86.9%工业主导型经济增长格局进一步稳固,三次产业结构比由 2006 年的 28.9∶43.0∶28.1 调整为 2010年的 18.0∶58.3∶23.7。

      2010 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分别比 2006 年增长 2.8 倍、4.5 倍和 7.9 倍;今年上半年,全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26.3 亿元,同比增长 40.4%;主营业务收入 114.6 亿元,同比增长 92.4%;利税总额 9.1 亿元,同比增长 297.3%钢铁、新能源产业支柱地位日益巩固,多元支撑的工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以新余经济开发区为龙头的工业园区逐步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发展优势不断凸显,项目承载能力明显增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蓬勃发展,城区国有资产得到有效盘活,专业市场和农贸市场建设改造步伐不断加快,五大投融资平台先后建立,百丈峰养生度假区旅游开发全面启动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夯实,农业产业化加速推进,被列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新余蜜桔)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高产油茶林建设示范县(区)和全国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实现了城乡面貌的大提升2010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 2006 年增长 3.4 倍,达到 79.2 亿元;今年上半年,完成 44.3 亿元,同比增长 40.9%欧下公路、良山工业大道、创业大道等一批交通项目相继完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农田水利工程扎实推进。

      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仙来新区主体框架基本形成,棚户区改造有序推进小城镇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一大批集镇公用设施先后建成,罗坊镇被列为全省 26 个省级示范镇之一,全区城镇化率由 2006 年的49%提升到 2010 年的 54.6%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已完成732 个建设点建设,广大农民走平坦路、住整洁房、喝干净水、上卫生厕、用洁净能源的愿望正在逐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新成效,2010 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 45.7%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实现了发展动能的大提升林业产权制度、国有企业、农垦企业改革全面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府机构、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津补贴制度、教育卫生系统绩效工资制度等改革稳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2010年,非公经济总量达到 75.6 亿元,比 2006 年增长 1.7 倍开放型经济成果丰硕,塞维硅料、江西瑞晶、吉阳新能源、中冶新材、旭扬科技等一批优质企业相继引进落户2010年,共引进内资 70.6 亿元、外资 5743 万美元,分别比2006 年增长 4.6 倍和 2.9 倍;外贸进出口总值由 2006 年的18 万美元激增到 2010 年的 1.8 亿美元。

      今年上半年,实际引进内资 49.7 亿元,同比增长 31.0%;外资 4106 万美元,同比增长 147.5%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大提升2010 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 16900 元和 7590元,分别比 2006 年增加 7020 元和 3201 元;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9563 元,同比增长 12.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 3556 元,同比增长 22.8%2010 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3.2 亿元,比 2006 年增长 1.2 倍;今年上半年达 14.3 亿元,同比增长 26.1%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率先在全省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率先在全省建立 80 岁以上老人补贴制度,城乡低保人均补差标准位居全省前列,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的标准达到全省最高科教兴区战略成效显著,2010 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跃升到 51%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重大突破,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率先在全省实现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全部达到省级建设标准。

      文化广电事业繁荣活跃,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实现全覆盖,区图书馆晋升为国家一级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连年保持全省领先地位物价、机构编制、对台、外事侨务、民族宗教、食品药品、档案、残联、妇儿、双拥、普法等各项工作都有新进步坚持推进民主与法制建设,社会管理进一步加强,实现了政府行政效能的大提升定期向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人民政协通报工作情况支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履行职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复率 100%,满意率每年都达 98%以上扎实推进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年”、“创业服务年”、“发展提升年”活动,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认真开展工程建设领域和民生领域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廉政建设不断加强扎实开展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区公共工程审核中心成立以来共核减公共工程资金 1.5 亿元积极创建“和谐平安渝水”,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区)”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切实加强各项安全工作,社会平安有序、和谐稳定各位代表,2007 年以来,我们勇敢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顽强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特大洪涝等自然灾害,及时协调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开启了科学发展、富民强区的崭新局面。

      先后荣获全省七项考评体系综合评比先进县(区)、全省经济发展先进县(区)、全省社会事业发展综合评比第一名、全省工业发展先进县(区)、全省农民增收先进县(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先进县(区)、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先进县(区)、全省引进省外资金先进县(区)、全省县级财政收入三年翻番奖、全省财政收入超 10 亿元先进县(区)、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先进县(区)、全省发展非公经济先进县(区)、全省搞活流通扩大消费先进县(区) 、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区)等荣誉称号;先后三年夺得全省工业崛起年度贡献奖,成功列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范围奋斗充满艰辛,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区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下开拓创新、团结拼搏的结果,是历届区委、区政府班子真抓实干、务实推进的结果,是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全力支持、积极建议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驻区各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广大客商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所有关心渝水发展、投身渝水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回顾过去,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第三产业比重还偏低,工业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土地、资金、电力、用工、物流等瓶颈问题还较突出;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够高;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全民创业氛围不够浓厚,发展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等。

      对此,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二、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构想区第八次党代会绘就了今后五年的宏伟蓝图我们将勇敢地肩负起历史重任,牢牢把握机遇,从容应对挑战,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全力推动渝水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根据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围绕“一个主题”、增创“六个新优势”、建设“六个新渝水”、谋求“六个新跨越”的总体工作思路,今后五年区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主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国家新能源科技城建设,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着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着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着力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率先在全省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今后五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到 2015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 248 亿元,年均增长 15%;财政总收入 60 亿元,年均增长 27.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30 亿元,年均增长 2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50 亿元,五年累计800 亿元,年均增长 2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60 亿元,年均增长 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9800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3200 元,年均分别增长 12%;人均预期寿命达到 78 周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市下达任务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上级下达的指标范围内。

      要实现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必须明确主攻方向,突出工作重点,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的主动权为此,将着力建设十大工程:工业 600 亿工程以钢铁、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为主导,高起点构建优势产业集群以新余经济开发区为龙头,提升工业园区承载能力,加快建成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以江西瑞晶、吉阳新能源、旭扬科技、中冶新材等企业为支撑,力争打造一批年主营业务收入过 100 亿、过 50 亿、过 10 亿元的优强企业,全面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到 2015年,全区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 600 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 150 亿元现代服务业培育工程积极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制环境加快发展商贸、餐饮、社区服务等生活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生产服务业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和要素,大力提升旅游业发展层次,加快建成百丈峰养生度假区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全面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依法严格保护耕地,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特色产业开发为主导,加快土地流转步伐,着力提升新余蜜桔、高产油茶、花卉苗木、商品蔬菜等四大产业的效益和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健全金融、科技、流通等为农服务体系,抓好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不断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完善新型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创新开放体系建设工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以科技进步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最大限度放宽准入条件,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构建全方位、宽领域、纵深化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大力优化投资环境,打造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务环境新型城镇化推进工程以创建生态文明城和省级文明城为抓手,着力抓好城市背街小巷治理,力争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加快推进仙来新区和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霞江新城。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