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需求到空间的校园公共空间设计.docx
5页从需求到空间的大学校园公共空间设计——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为例刘磊⑴雷艳华⑵(1.上海纽氏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2.棕榈园林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院)摘 要:校园内的各种需求反映到物质层面,形成了优美的校园环境本文试图建立使用者行为需 求与物质空间环境之间的联系,找到空间与行为相互作用的方式,进而阐明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空间 内涵、空间特征与设计手法等关键字:需求,公共空间,校园,空间设计Public Space Design in Campus from Demand to Space Based onZi Jingang Campus of Zhe Jiang UniversityLIU Lei,LEI Yanhua(New Sky Way)Abstract: Our beaut辻ul campus is a physical reflection of diverse demands in school life.This paper attempts to establis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uman behavior and the space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interaction of the space and the behavior, so as to illustrate the 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esign methord of public space in campus.Keywords: Demand,Public space, Campus, Space design.大学校园在其将近1 0 0 0年的发展历程之中,物质形态随着国家、地域及时代的变迁而呈现出 多样化、差异化的特点。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需求不断增加,当这种需求作用在物质层面时,就形成 了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的校园环境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是一系列要素与人各种需求关系的综合,它经过时间的积淀形成了一定的逻辑、 模式和构成原则;并不断影响和改变着人与环境之间的作用关系,使处于环境之中的人产生认同感、 亲切感,进而获得心灵的归属1大学校园的需求1.1校园需求概述现代大学校园对于中国来讲,其实是一个“舶来”物,校园除保留了西方基本的需求之外,还要 求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人们的行为心理,满足当今社会的学生需求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年的统 计,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2%,在校生人数达到2144.7万[1,高等教育已经处于大众化阶段 如此庞大的学生规模,彰显了高校文化的繁荣,而在繁荣的背后,却潜藏着各种隐患,这些隐患都源 于不断增多的需求与校园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刘磊/1986年生/男/湖北武汉人/硕士/上海纽氏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规划设计师(上海 )E-mail:liulei86319@雷艳华/1986年生/女/四川广安人/硕士/棕榈园林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院设计师助理(上海)大学的需求形式最初起源于湖边的一棵树下,一群对知识有着无限渴望的人正在围绕着一位学识 渊博的长者,聆听他的教诲,这便是求知。
随着社会的演进,在不同历史背景、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 下,除了“求知”夕卜,还衍生出其它的需求:可供遮风避雨的教学环境,可供书籍存放与查阅的场所 ——图书馆,保证校园正常运营的机构一一行政机构,供师生体育活动的场地一一体育馆……正是这 些衍生的需求,形成了我们的大学校园1.2需求与空间环境的逻辑构建“空间,简言之,无论如何都是为社会合作形式而存在的,是社会结构的产物正是因为社会拥 有一个确定的逻辑,所以空间也相对地拥有一个确定的社会逻辑⑵”校园形态的变化历程中,校园需 求是内部成因,校园公共空间的形成是其外部表征大学的需求有哪些,这些需求又是如何作用于校园实体环境的呢?答案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大 学的需求层次,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3],人的需求分为5种,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与归属 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大学校园能够基本满足前两种需求,而后三种需求,则需要学生 在未来的校园生活中不对的去寻求这个自我完善的过程,在校园文化上,表现为各种行为活动,而 当活动作用于物质环境之中,则形成了承载活动的场所一一校园公共空间,这便是需求对校园空间环 境的作用,它们之间的作用是通过各种行为活动来实现的。
从另一方面来讲,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得校园在建设的初期,就已经将大学生行为模式纳入了统 筹规划之中,因而校园空间环境也主动的在迎合大学生的各种行为特点,最大限度的满足校园生活中 的各种需求2大学生行为活动的特点从大学生行为心理来看,它是一个由知、情、意、行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整体根据唐柏林教授关 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显示,对于本科阶段的大学生而言,年龄在17-22周岁之间,处于 青年初期和青年中期,心理上尚未成熟,容易产生攀比、自卑、自大、亢奋的情绪,表现欲望强烈,对 自己的理想与前途还需要一定的探求过程;而对于研究生阶段的大学生而言,年龄在22-30周岁之间, 心智成熟,对自己的前途有很明确的认识,学习自主性与生活自理能力都强于本科阶段的大学生,但 也会出现冒进、固执、孤僻的的行为,常局限在自己的研究领域,缺乏活力口]大学生的行为主要呈 现出节律性、特殊性、敏感性、自主性、集体性的特点3校园公共空间分类校园空间环境的存在是为了满足校园生活的各种需求,它是人心理活动的物化丹麦学者扬•盖 尔把人在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概括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5 ]其中必 要性活动是指那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或多或少参与其中的活动,多为生活与工作上的事务;自发 性活动是指人们主观上有参与的意愿,并且时间与空间上允许才得以发生的活动;社会性活动则是指 有赖于他人的参与才得以发生的活动。
联系校园公共空间的各种行为活动,我们可以发现,学生日常 的学习与生活对应了必要性活动,各种课余生活的开展对应着自发性活动,而由校方组织的各种校园 活动则为社会性活动这里本文将校园公共空间分为一下几个层次:大型公共空间:空间尺度大,容纳大型的集会活动如校园运动会、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等,涉及 的人员数量较多中型公共空间:空间尺度适中,主要为校园使用者自发形成的中型群体性活动如野炊、社团活动 等,容纳几十人以内的公共活动小型公共空间:空间尺度小,主要为满足个人空间的需求,按其私密性不同可分为远离型、避开 型和旁观型个人空间等多种形式补充型公共空间:它对活动没有明确的限定,它的存在只是为了增加更多体验、接触的机会,如 一些小型的亲水平台等,本研究将之类园林公共空间定义为补充型园林公共空间4大学校园各类公共空间的特征及设计手法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公共空间的尺度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缺乏一个稳定的参考体系, 需求的变化以及大学的各种变化,使得空间具有了可变性,因而这里无法明确各类公共空间的大小, 本文重在指出各类公共空间的特征,涉及到的空间大小仅为佐证下面,将就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 校园公共空间进行解析。
浙江大学被誉为“东方的剑桥”,其前身(求是书院,1897年)杭州知府林启在浦场巷普慈寺创 办求是书院,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新式高等学堂之一紫金港新校区选址位于杭州市区西北面 的塘北新区,总用地224.2ha,距离杭州市市中心武林广场约9km基础部规模为1~2年级本科生30000 人(近期规模20000人)[61通过现场的调研,笔者选取了若干个较有代表性的校园公共空间来阐述 各类公共空间的特征与设计手法4・1大型校园公共空间大型校园公共空间对应的是校园社会性活动,如毕业典礼、大型晚会等在西方的校园规划中, 大草坪是最具人文情怀的公共空间形态之一,根植于西方教育模式的浙江大学,很自然的引入了这一 构成元素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大型校园公共空间为入口的大草坪,如图1大草坪位于校区的东门,由体育馆、风雨操场、计算机中心等建筑围合而成,长约220m,均宽 为50m这里是校园庆典以及大型活动开展的地方,晴朗的日子,人们也会三五成群的在这里享受阳 光通过分析,笔者得到大型校园公共空间的特征与设计手法:1•提供开阔场所,空间开敞度高开阔的场所总使人心情舒畅、放松大型园林公共空间的设计 多在空间的边缘做文章,以丰富空间的层次,而又不影响整个空间发挥作用。
充足的阳光、自由风、 新鲜的空气与良好的近旁领域使得参与活动的人心情开朗、舒适,增加活动的气氛2•适当的围挡,维护空间的氛围在大型公共交流空间中人群不仅仅是在开展活动,在很多情况 下,也成为被展示的内容之一在大型园林公共空间中,主要是通过围合遮挡、地形起伏等手法来缓 解人们的紧张情绪的多以植物这类柔性的边界作为空间限定的手法,因为植物的树冠可以明确地遮蔽 一块空间,草地可以对空间底面进行限定,成排的树木可以对空间进行围合,如图203.提供活动的氛围一一阳光、树荫、安静和自然大型校园公共空间中的活动指有明显组织方(如 校方)的大型庆典活动,开敞的大空间不仅有利于活动的开展,同时更易于活动氛围的传播4.2中型校园公共空间中型公共空间对应的空间行为是自发性活动在校园中多为以学生团体为单位的活动主体自发 性活动如野炊、自由演说等在紫金港校区中,启真湖畔的滨水空间成为中型校园公共空间的经典范 例,如图3其空间的特征与设计手法,简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空间尺度一一贴合人性紫金港校区的规划建设中,在传统水乡文化的熏陶下,滨水空间的设 计上显得婉约自然整个滨水地带处于启真湖和藕舫中路之间,从宜山路向生活区延伸,全长约330m, 最宽处为9m,最窄处为2m,竖向上从最高的4.38m向湖岸1.77m处延伸,并一直伸向湖中,缓坡的设 计比较贴近人亲近自然的本性,地势从道路向水岸逐渐降低,很容易就产生了亲水空间。
2•多彩的植物空间通过各种植物不同的搭配与种植手法,限定出不同尺度、不同色彩、不同围 合程度的活动区域,如图4所示在这个滨水空间中,设计者通过椰子、红继木、夹竹桃、红叶李等, 营造出缤纷的色彩环境,进而影响人的行为心理3•空间的复合使用,控制节奏滨水空间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不同类型的自发性活动通过灌木 的限定,划分出大小不一的园林公共空间,在靠近道路的一边,种植了乔木,将交通与场地隔绝开来, 并且保持了良好的通达性靠近湖边的区域,采取了自由式的驳岸,用灌木间植来限定空间,没有了 常规驳岸生硬严格的边界限定,但又起到边界暗示的作用,利于亲水的活动在场地的中部通过点植 的手法将大空间进行二次划分,显得自然丰富整个带状绿地设计贯彻了浙江大学“园林化、生态化” 的设计思想,将“大学园林”的概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如图54.3小型校园公共空间“几乎在所有的接触中都会有意识地利用距离因素如果共同的兴趣和感情加深,参与者之间的 距离就会缩短,气氛就会变得更加亲切和融洽相反,如果兴致淡薄了,距离就会拉大[5]我们在 占有空间的同时,反过来也被空间所占有,小型园林公共空间因为其分布广且多,更易于让人接触 其空间尺度一般不大,空间氛围相对安静,利于学习、交谈。
在紫金港校区中,道路的节点、建筑的 庭院、户外的廊架等都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小型校园公共空间,如图6,图7,图8所示其空间的特征 与设计手法,总结为以下几点:1•空间限定多样一一转合各异所谓“转合”即指空间转折处的围合程度,可以分为:空间上连续、 空间上阻碍但视线上连续、视线上连续,如图9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空间转合,形成能够满足不同 空间需求的各种小型公共空间2.合理的限定空间的公共性公共性与私密性是人的基本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