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平调》音乐形态研究.docx
18页《清平调》音乐形态研究 柯利刚Summary:《清平调》创作时间为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其本事背景为唐明皇、杨贵妃游玩沉香亭,不樂旧曲,遂命李白呈献新词,并由李龟年谱曲表演其曲调属性乃是在清调和平调之间转换,表演时间当在晚上,表演地点即在沉香亭北表演人物中,歌辞创作者是李白,歌曲创作者是李龟年,歌曲演奏者是十六名梨园弟子,听看者主要是唐明皇和杨贵妃表演乐器主要有笙、笛、篪、节(筑)、琴、瑟、筝和琵琶共八种《清平调》于宋元明清时期皆有传唱痕迹诗体《清平调》又衍生出词体《清平调》和杂剧体《清平调》《清平调》创作方式主要有因辞度曲、因声度辞和文本拟作三种Key:《清平调》;创调情况;表演情况;流变情况;创作情况:J607:A:1004-2172(2017)01-0051-08《清平调》诗歌流传古今,《清平调》故事布在人口古往今来,不乏探究其诗歌内容者,比如钱志熙《李白(清平调词)新解——从“叶想衣裳花想容”说起》就以为从实证角度应作“叶想衣裳”而不是“云想衣裳”此后,王茜《李白(清平调词三首)析疑一则——“云想”还是“叶想”》又提出当以“云想”为正的观点除此之外,亦不乏研究其诗歌故事之真伪者,比如说吴企明《李白(清平调)词三首辨伪》就从故事时间和人物生平等角度怀疑此故事和诗歌之真实性。
此后,李廷先《(李白《清平调》词三首辨伪)商榷》一文又就吴企明相关观点逐一予以辩驳并肯定《清平调》人物故事之真实性可知,《清平调》故事是流行故事,《清平调》诗歌是流行诗歌,《清平调》研究是流行研究事实上,《清平调》是作为一支乐曲被创作出来且流传开来的惜乎,古往今来之研究,多关注其背景属性、文字属性,而少留意其音乐属性因之,笔者特撰此文,以期能还原其音乐属性之一二一、创调情况创调情况主要研究《清平调》本事背景、创立时间和乐调属性一)本事背景《清平调》本事背景可见诸李溶《松窗杂录》所载: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开元天宝》花呼木芍药,《本纪》云禁中为牡丹花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会花方繁开,上乘月夜召太真妃以步辇从诏特选梨园弟子中尤者,得乐十六色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手棒檀板,押众乐前欲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遂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学士李白,进《清平调》词三章白欣承诏旨,犹苦宿酲未解因援笔赋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晓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龟年遽以词进,上命梨园弟子约略调抚丝竹,遂促龟年以歌太真妃持颇梨七宝杯,酌西凉州蒲萄酒,笑领意甚厚上因调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将换,则迟其声以媚之太真饮罢,饰绣巾重拜上意龟年常话于五王,独忆以歌得自胜者无出于此,抑亦一时之极致耳上自是顾李翰林尤异于他学士会高力士终以脱乌皮六缝为深耻,异日太真妃重吟前词力士戏曰:“始谓妃子怨李白深入骨髓,何拳拳如是?”太真妃因惊曰:“何翰林学士能辱人如斯?”力士曰:“以飞燕指妃子,是贱之甚矣太真颇深然之上尝欲命李白官,卒为宫中所捍而止此中所载本事背景,上文提及吴企明、李廷先两家已有相关论述吴企明指出李白入京供奉翰林的时间当是天宝年间,又杨玉环被册为贵妃亦在天宝四载(公元745年)详细梳理二人在天宝年间行迹之后,作者指出“李白不可能和杨玉环相会于兴庆池沉香亭,为之撰写新乐词《清平调》”据吴企明观点,则《清平调》故事存伪,《清平调》诗歌亦属伪作李廷先认为,“《松窗录》记事的错误是有的,但不是什么‘大误,如它把李白写《清平调》词说成是在开元时”李廷先承认了《松窗杂录》的错误,也肯定了《松窗杂录》的真实他以为“杨玉环在册为贵妃之前,完全有可能出现对妃子、赏名花,令翰林学士李白进献新词的盛事。
李廷先的观点还是得到了学界比较多数的赞成意见于此可知,《松窗杂录》的记载确实是有错误存在的,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其一便是此一事件发生之时间,其二是主要人物之封号有一种观点以为此中所云“开元中”所指并不是《清平调》故事之发生时间,而是种植木芍药之时间有一种观点以为故事中称李白为翰林学士、称杨玉环为贵妃,原是后人对前人的一般称呼,无需深究其获封之确切时间此好比以东坡呼苏轼,后人既可以东坡称呼青年苏轼,亦可以东坡称呼老年苏轼综上,笔者以为:尽管《松窗杂录》带给后世诸多猜疑,但《清平调》故事是真实存在的二)创作时间《松窗杂录》所载《清平调》故事发生时间,甫出不久,即已引起学者关注其论述较为详实者,可参看宋人薛仲邕《李翰林年谱》所载:天宝三载甲中,是岁改年为载先生与吴筠善筠待诏翰林,先生亦至长安,见太子宾客贺知章于紫极宫,因解金貂换酒为乐荐于明皇,召见金銮殿,诏供奉翰林,进《清平调》《宫中行乐词》有《翰林读书言怀》《侍从温泉应制》送贺监宜春苑诗后,为高力士憾脱靴,言于贵妃三欲命官,被沮而止,乃放骜不自修,与知章等八人为酒八仙,帝赐金放还据此可知,早在宋朝时,学者已经将《清平调》之创作时间定在天宝三载(公元744年)。
后世学者于《清平调》相关问题多有研究,然就其创作时间一则,亦多赞成天宝三载(公元744年)者三)乐调属性乐调名称,为世人所熟知者,有清调、平调、瑟调等李白歌诗独作《清平调》,引起古今学者诸多争议此一问题,早在宋朝,便有相关探究其文可见宋人王灼《碧鸡漫志》所载:《松窗录》云: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繁开上乘照夜白,太真妃以步辇从李龟年手捧檀板,押众乐前,将欲歌之上曰:“焉用旧词为?”命龟年宣翰林学士李白立进《清平调》词三章白承诏赋词,龟年以进上命梨园弟子约格调、抚丝竹,促龟年歌太真妃,笑领歌意甚厚张君房《脞说》指此为《清平乐》曲按:明皇宣白进《清平调》词,乃是令白于清平调中制词盖古乐取声律高下合为三,曰清调、平调、侧调,此之谓三调明皇止令就择上两调,偶不乐侧调故也况白词七字绝句与今曲不类,而《尊前集》亦载此三绝句,止目曰《清平词》然唐人不深考,妄指此三绝句耳此曲在越调,唐至今盛行今世又有黄钟宫、黄钟商两音者,欧阳炯称白有《应制清平乐》四首,往往是也 于此可知,王灼以为《清平调》指的是清调、平调和侧调当中的上两调,且唐玄宗之所以会选择前两调,是因为他本人不喜欢侧调历来解释《清平调》者,各持己见,众说纷纭。
其代表性意见,大概有四种王灼所解,是为第一种第二种可参看清人王琦注《李太白全集》所载:“《通典》: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也,汉代谓之三调琦按《唐书-礼乐志》,俗乐二十八调中有正平调、高平调则知所谓清平调者,亦其类也于此可知,王琦以为清平调当是俗乐调中的一种特殊调式第三种解释可参见任半塘《唐声诗》所言:“‘清平调三字,是唐代曲牌名,前所未有其始义指清商乐中之清调、平调其后来之义,乃就古清商乐曲内‘有声无辞之《清调》《平调》二曲名,从而更订——此二义彼此相贯通,从知其声,纵不全用古声,亦必以古声为本于此可知,任半塘以为《清平调》当有两种所指,本义指情商乐之清调、平调后来之义指唐代曲牌名李廷先亦在《(李白《清平调》词三首辨伪)商榷》一文中提及他曾就此一问请教于任半塘先生任半塘先生认为“所谓《清平调》,就是低于‘清調,高于‘平调的新曲第四种解释可参看李健正《“清平调”与(清平调)》所言:“总而言之,‘清调在我国从周代被发现以来,至汉代包容了古老的‘平调形成‘汉世三调,到魏、晋‘清商三调不断发展壮大,至唐代形成燕乐二十八调,以‘清平调的统称定位宋代有几个音乐复古者在文坛上曾经喧嚣一时,但怎奈‘清平调已深得人心,所有中国的戏曲音乐,无一不属于‘清平调之列。
清代西方音乐传人,也仅是‘清平调中‘下徵调的宫调式(大调)和羽调式(小调)现代音乐如此发达,除有少数人在进行‘无调性音乐的试验之外,几乎全部都是‘清平调音乐因此,可以说‘清平调就是所有乐调的概括李健正先生以为“清平调”是所有乐调的一个总称,而《清平调》则是李白作词李龟年谱曲的一首著名歌曲李健正在解释清楚“清平调”的两种含义之后,又谈到了歌曲《清平调》的音乐属性问题:半塘先生在他的《唐声诗》中也曾说:“因作者全不知音,欲考据并难着手因此,笔者仅补半塘先生之不足,着重从音乐方面议论半塘先生关于《清平调》的“名解”云:“乐律在古清调和平调之间笔者以为“之间”之后应再加“转换”二字才能明确因为除了清调就是平调,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其他任何乐调半塘先生对《清平调》的“乐歌”则云:“‘清平调三字,是唐代曲牌名,前所未有其始义指清商乐中之清调、平调其后来之义,乃就古清商乐曲内‘有声无辞之《清调》《平调》二曲名,从而更订——此二义彼此相贯通,从知其声,纵不全用古声,亦必以古声为本李白三章乃倚声而成,李龟年之歌乃循谱而发但据笔者所知,“曲牌”乃是宋代中国戏曲、曲艺音乐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曲体唐代还不具备“曲牌”产生的条件,所以不可以把“清平调”三字误认为是唐代曲牌。
综上可知,“清平调”可以用来概括所有的乐调,《清平调》则是李白作辞李龟年谱曲的一支乐曲乐曲《清平调》所指,既不是简单的清调和平调,也不是一种类似于俗乐二十八调的特殊调式,也不是一种介于清调和平调之间的音乐调式,而是指乐律在清调和平调之间转换二、表演情况表演情况包含表演时间、表演地点、表演人物和表演乐器等一)表演时间据上文论述可知,《清平调》表演时间当在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据《松窗杂录》记载,其具体表演时间当在夜晚但李健正先生提出不同看法:“从发掘的《清平调》歌曲来看,史料中的某些记述可能有错譬如李溶《松窗杂录》记载的‘上乘月夜召太真妃以步辇从就于理不通‘赏名花,对妃子都需要观看,俗话说:‘夜不观色,唐明皇在月光下究竟能看到些什么呢?所以,有的史料记述为:‘上乘照夜白(马名),太真妃以布辇从,倒合乎情理对于李健正先生的观点,笔者持不同意见理由有三:一、夜不观色并无道理曹丕有言“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秉烛夜游”完全可以证明“夜可观色”且李白有《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此即秉烛夜游之现实事例,既于桃花园宴饮,能不顺带观色吗?二、《清平调》诗歌内容亦可显露其赏玩时间春风拂槛露华浓”“一枝红艳露凝香”,“露华浓”“露凝香”皆是明明白白之夜景。
三、李健正先生有疑“唐明皇在月光下究竟能看到些什么呢”第一,普通人尚可以秉烛夜游,帝王之家想营造一个“凤箫声动,玉壶光转”的灯火通明世界,应该不是什么难事第二,所谓“赏名花,对妃子”,重要的是一种氛围,一种情境,更重要的是一个妃子,一片情意彼情彼景,重要的是眼前人,而不是庭中花关键是他想看到什么,而不是能看到什么二)表演地点表演地点当在兴庆宫之兴庆池东,沉香亭前此表演地点,李健正先生有一个基于实地勘测的解释:“沉香亭不是江南小巧玲珑的亭台楼阁,它很‘大气近代在兴庆宫原址仿唐建筑的沉香亭第一层台基就可供数百人舞蹈第二层台基才是沉香亭亭子周围的回廊也很宽敞,当年想必是设有栏杆唐玄宗、杨玉环、李白等很可能就是在沉香亭的北回廊上倚着栏杆,观看亭北台基广场上梨园弟子和宫女们表演《清平调》歌舞的三)表演人物据《松窗杂录》记载可知,在《清平调》乐曲的表演过程当中,演奏人员为十六位技艺超绝的梨园弟子,乐辞创作者为李白,乐曲谱写者为李龟年,观看者当包括唐玄宗、杨贵妃、高力士和李白、李龟年一干人等且唐玄宗吹笛相和,则唐玄宗即是组织者,又是观看者,还是演奏者所以这一次的表演人物,包括了当时权力最大的皇帝,最受宠爱的妃子,最具文学才华的诗人,最具音乐才华的音乐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