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陕甘宁边区的新秧歌运动和新秧歌剧作.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精****档
  • 文档编号:43633570
  • 上传时间:2018-06-0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8.93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陕甘宁边区的新秧歌运动和新秧歌剧作刘建勋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出现的陕甘宁边区新秧歌运动,最早是由鲁迅艺术学院的王大化、 安波、贺敬之、张兽、李波等利用花鼓、大秧歌等民间形式上街宣传开始的在广大文艺 工作者的启发协同下,王大化、安波等人创作并演出的《兄妹开荒》 ,成为陕甘宁边区新秧 歌运动中最早受到群众欢迎的一个优秀剧目它和《刘二起家》(丁毅作)、 《动员起来》 (枣园文工团集体作)、 《红军万岁》(保安处秧歌队集体作)、 《牛永贵挂彩》(周而复、苏一 平作)、 《刘连长开荒》(留政秧歌队作)、 《女状元》(柯蓝、郭新民、沈霜改编)、 《变工好》 (庄栋、柯蓝等作)等剧一起,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这些剧目,都是新的内容,反映 了边区的实际生活劳动的主题在新文艺中取得了应有的地位据统计,反映劳动生活和 人民翻身致富的达百分之四十八,反映军民关系的占百分之三十以上 由于专业和业余文学艺术工作者的精心创作和表演,新秧歌剧一开始演出就显示出很 好的艺术效果例如《变工好》一剧,主人公陈二最初不愿参加变工队,独个儿吃着牛耕 地,忙得不亦乐乎顾了抓粪、撤种,顾不了赶牛,顾了赶牛,又顾不上撒种一会儿牛 跑了,一会儿牛吃种子了……当剧演到“牛套歪了”的时候,竟有农民自动上场准备帮助 修理;当陈二忙得狼狈不堪的时候,观众焦急地、规劝似地对陈二喊:“快变工吧,快变工 吧生”象这样观众与剧中人物浑然融合的例子,在当时的确是举不胜举的。

      有些剧目,甚 至因为演员的传神表演,剧情感人至深,观众把演员本人都看做剧中人了譬如《兄妹开 荒》中的演员王大化、李波,在当时便很受观众的喜爱看过鲁艺新秧歌的,再看时,不 说看秧歌,只说“看王大化去了!” 陕甘宁边区新秧歌运动,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边区人民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有的地方,连三、四十岁的农村妇女也参加演出富县一个劳动模范的妻子,成了当地著 名的新秧歌队的领头人这在四十年代中国偏僻的山区,是极为少见的事而且越是劳动 英雄、生产模范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在新秧歌活动中越是积极活跃可见,新秧歌活动 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使文学艺术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雄伟斗争深深地结合起来了它 的影响所及,从陕甘宁到全国其它抗日根据地,甚至在国统区,都引起了强烈的反映在 重庆,由于中外记者团到西北参观以后,扭秧歌也传到了这座山城有些集会就有人以扭 秧歌助兴一次在重庆近郊招待文化界举行的春节秧歌同乐大会上,就出现了各种阵形十 分好看的秧歌队接着又演出《兄妹开荒》 、 《一朵红花》 、 《朱永贵挂彩》等剧目使生活 在这里的人们也领略到陕甘宁边区农村纯朴清新的生活气息和加紧抗战的蓬勃景象此后, 越来越多的重庆进步人士对新秧歌也有了更高的评价。

      1945 年 7 月,黄炎培等人在延安的 参观访问中,曾由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陪同出席文艺晚会,观看新秧歌表演事后, 他曾高度赞扬说:“使我最欣赏赞美的是一酌《兄妹开荒》的秧歌剧表演得特别绵密而生 动据说表演者不是北方人,而方言、言调和姿态,十足道地地表现了北方农村,表现了 边区人民活跃而愉快的民主自由生活,表现出他们对生活的热情这真是‘向老百姓学 习’了 ”(黄炎培《延安归来》第 15 页) 陕甘宁边区新秧歌运动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边区文艺战线上最先出现的重大成果 这一成果的取得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同时也经过了一个由小到大,在实践中得到考验,进 而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 事实上,在陕北成为抗日根据地,人民在政治上得到翻身、生活上得到改善之后,群 众中已经出现了自发地改革旧秧歌的事例象新宁县五区南仓村的社火头刘志仁,早在 1940 年就试着创作了歌颂党和领袖,歌颂边区新生活的秧歌节目,对秧歌的传统形式中一些不健康的成分有所革除在专业文艺工作者中,也有人尝试运用民间秧歌剧形式来表现 现实革命斗争题材如长期坚持在边区农村活动的民众剧团,早在 1942 年以前,就曾创作 演出过《查路条》和《十二把镰刀》等新秧歌剧,并且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

      但是,这种 在群众中有着深刻影响的艺术形式,对于大多数文艺工作者来说,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直到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夕, ,在就秧歌改革问题展开的讨论中,很多人仍持否定态度甚至 不愿意参加组织秧歌队的活动延安文艺座谈会使广大文艺工作者增强了深入工农兵,特 别是深入农村基层,深入了解人民群众艺术情趣的勇气,而秧歌队一出动就受到群众的赞 扬,很快和群众的艺术实践活动相结合,又增加了他们进一步利用、改造秧歌形式,创造 新秧歌的积极性 延安文艺界开展的“文化大乡”活动,正是党在抗日战争最困难阶段发动的大生产运 动取得巨大成绩,边区欣欣向荣的局面已经出现的时候大好的形势,人民创造新生活的 热烈而昂扬的情绪,加上文艺工作者有了要使文艺服务于工农兵,服务于人民的比较强烈 的愿望,革命文艺出现一次飞跃的条件已经具备就在这时,1943 年春节到来了在拥军 拥政爱民、生产等宣传活动中,文艺工作者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决心搞好这次宣传工作 采取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为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服务就这样,旧 秧歌的改造和新秧歌的出现便“水到渠成”了 还有,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也更加重视了在尝试以秧歌形式 进行文艺宣传的最初阶段,鲁艺的负责人就给参加秧歌队的文艺工作者以思想引导和精神 鼓励,支持大家大胆试验,勇敢实践。

      在“拥军花鼓” 、 《兄妹开荒》等最初一批成果出现, 并受到群众欢迎的时候, 《解放日报》及时发表了重要社论《从春节宣传看文艺的新方向》 指出:这是党中央召集文艺座谈会以后,文艺运动发展所取得“成绩的一个检阅式” , “证明 我们的文艺界已经获得了第一步的成功” 社论预祝“秧歌剧产生伟大的作品” 鼓励“文 艺工作者下更大的决心,深入到实际工作中和工农兵群众中,去熟悉他们的生活、情感和 语言,去帮助他们中间的艺术活动的普遍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创作 质童 ”在整个新秧歌运动期间,党中央文委、西北局文委和边区文协,都对它的发展给予 经常性关注1944 年边区文教大会,就曾对新秧歌运动的经验进行过认真总结,并且广泛 交流了群众秧歌活动的典型经验从 1942 年下半年开始,在新秧歌活动最活跃期间, 《解 放日报》 、 《边区群众报》及其它报刊,发表有关新秧歌活动的评介文章及报导等近百篇 所有这些,对新秧歌运动的发展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轰轰烈烈的新秧歌运动,开创了人民大众文学艺术的新阶段,带来了群众性秧歌剧创 作的新局面,产生了一大批新的秧歌剧创作,呈现出繁荣多姿的可喜景象这些剧作有专 业文艺工作者写的,也有工农兵群众自己编的,总数在数百种以上。

      群众创作的秧歌剧,大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反为新秧歌运动差不多和边区广大农村 的生产自救、变工互助、改造二流子、识字扫盲、减租减息、锄奸反霸、反对封建迷信活 动等同时兴起,各地政府部门都把新秧歌活动直接纳入宣传教育工作的范围而且延安文 艺座谈会以后,在提倡面向工农兵的同时,也提倡工农兵自己写自己,自己演自己所以 各村的秧歌队都根据本村本地活的事实材料创作自己的新秧歌剧,做为自我教育的教材 在此情况下,就产生了群众集体创作的特有方式正象佳县农民歌手李有源说的:“一个人 各自是不行的,要众人在一达里讨论讨论,事实呢,是根据咱们村上发生的事实,谁做过 什么,就让他演什么,故事怎么个编和讲些什么话,要众人在一达里发表意见,众人同意 了就照着编,照着演,不同意了就再商量 ”马可《群众是怎样创作的》 , 《解放日报》1944 年 5 月 24 日,经过这样讨论、试验,加上群众中的艺术骨干的加工润色,有时还有专业文 艺工作者的帮助指导和修改,就产生了群众集体创作的秧歌剧 这些群众集体创作的秧歌剧,首先而大量的是反映变工互助、劳动光荣、二流子转变以及大生产等内容的例如延安枣园文工团集体创作的《动员起来》 ,庆阳三十里铺农民集 体创作的《麻子变工》 、 《务棉》 、 《夫妻开荒》 、 《劝二流子务正业》 ,清涧机关春节秧歌队集 体创作的《访白德》 ,延安郝家桥秧歌队集体创作的《二流子转变》 ,马栏整训班集体创作 的《组织起来》 ,延安军法处秧歌队集体创作的《钟万财起家》 ,安塞宣传队集体创作的 《新状元杨朝臣》.延中秧歌队集体创作的《植棉》 、 《棉花咋价打卡》等。

      有的赞扬劳动英 雄,号召人们向他们、学习,有的批评和帮助二流子转变,动员大家积极生产,有的宜传 变工互助的好处,希望大家都走共同幸福的路,还有的形象地介绍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 鼓励大家学先进,为边区丰衣足食而出力总之,这些秧歌剧,都是围绕着劳动生产这一 中心间题的劳动人民自己以主人翁的态度表现自己的劳动生活,这是以前文艺作品中所 不曾有的这种文艺现象是在党的领导下新的民主社会的产物例如《动员起来》一剧, 它反映边区农民从个体经济分散经营的方式到组织起来计划经营中的思想斗争用、夫妻 争论的形式,提出和解决了关于参加变工中发生的一些思想实际问题演出效果很好这 个剧本还曾在《解放日报》发表,受到大家的好评,认为“这是群众的艺术,是合乎毛主 席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 其次是表现拥军爱民,锄奸防奸的主题如留政秧歌队集体创作的《军民联欢》 ,中央 党校秧歌队集体创作的《王荣贵受伤》 ,联合剧团集体创作的《军人招待所》 ,马栏整训班 集体创作的《大家来锄奸》 ,清凉山秧歌队集体创作的《劳军》 ,枣园文工团集体创作的 《治安英雄》 ,延中秧歌队集体创作的《模范抗属张金兰》 ,留政宣传队集体创作的《史讫 塔坦白》等。

      反映拥军爱民内容的,多是部队秧歌队的作品,大体都显示了军爱民,民拥 军,军民鱼水一家人的红火热烈的气氛以锄奸防奸为内容的秧歌剧有反映敌我矛盾的;也 是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属于教育上当受骗者的以《史屹塔坦白》为例:剧中人史屹塔本 是一个忠厚老实的钉缸工人他从河南逃来边区在路上受到敌人的诬陷,要他干破坏边 区的勾当可是,边区政府对待难民那样好,边区的老百姓个个都欢天喜地的过日子在 群众的监督帮助下,他的行为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他痛苦、慌乱,连活也做不好了,一 失手打破了人家的缸在政府的宽大、教育和邻人的劝告下,史屹塔终于跳出了泥坑这 个秧歌剧情节很吸引人不管是看了剧本还是看了表演的人都连声称赞老百姓看了后说: “我们边区生产好,生活好,人好,人心好还能教坏人变好人,真是一块了不起的好地 方 ” 群众集体创作的另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歌唱减租、识字、丰衣足食、宣传选举、民主建 设、破除迷信、讲卫生、反对包办婚姻等表现边区新人新事新风尚、新的道德习惯的如 延安文化乡群众秧歌队集体创作的《丰衣足食》 ,延安化学工厂工人集体创作的《工厂是咱 们的家》 ,靖边杜子栋秧歌队集体创作的《不识字的害处》 ,延安市北郊秧歌队集体创作的 《反巫神》 ,延安市桥镇秧歌队集体创作的《蛮婆冥命》 、 《货郎担》 、 《买卖婚姻》 ,庆阳三 十里铺黄润秧歌队集体创作的《妇女识字班》 ,靖边张家畔妇女秧歌队集体创作的《识字好》 ,保安处工作人员秧歌队集体创作的《灿埋要和》等。

      这些剧目的思想内容与陕甘宁边区 当时所发生的社会变革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表现边区新生活上大都有着兴高采烈的欣喜 笔调,表现新旧势力的斗争,大都以喜剧或闹剧的方式,给革新者以赞美和支持,让坚持 顽固,坚持老一套的人当众出丑,在嘻笑中将他们代表的落后思想埋葬 在专业文艺工作者创作编写的大量新秧歌剧中,产生了许多比较优秀的作品如马健 翎的《查路条》 、 《十二把帐刀》 ,王大化等的《兄妹开荒》 ,马可的《夫妻识字》等 《兄妹 开荒》以朴实憨厚的哥哥与爽直快活的妹妹饶有风趣的对唱和对话,边歌边舞,反映 1943 年期间,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中热气腾腾的,劳动场面他们愉快活泼,朴素单纯,对 于大生产运动充满了热情,使观众看到边区新农村生气勃勃的生活图画,耳目为之一新, 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