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关于就业结构性问题的研究资料.doc

47页
  • 卖家[上传人]:w****i
  • 文档编号:98581215
  • 上传时间:2019-09-1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83.50KB
  • / 4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关于就业结构性问题的研究[导读]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即属于重大结构性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即属于重大结构性问题十二五”中后期,我国就业在继续面对劳动力供大于求总量矛盾的同时,又迎来了不断加剧的结构性矛盾特别是部分企业招工难的范围在扩大,时间在拉长;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就业问题不仅数量增加,并且难度加大出现了招工难与就业难两难并行的复杂局面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几十年中,我国就业一直是以解决总量性矛盾为主线,将解决就业岗位的短缺和应对劳动力过剩问题作为主要任务而在进入新的时期,当就业结构性矛盾在全国不断加剧,并在部分地区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时,其具有什么新的特点,我们应如何去认识?其与经济结构调整有何关系,我们应如何来应对?现有的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是否仍然适用,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补充和完善?等等,都构成了对中国就业的新挑战。

      本课题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当前日益凸显的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重点分析其基本特征及成因,并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应对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工作思路和对策建议,以供行政部门决策参考  一、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  就业结构性矛盾是在市场供求总量基本相当的情况下,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产生的不匹配其突出表现是,在一批劳动者难以实现就业的同时,另有一批企业则难以招到员工当这个两难问题超过一定程度时,结构性矛盾将上升为主要矛盾就业结构性矛盾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平衡造成的结构性矛盾在就业领域的集中反映每个国家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情况下,就业结构性矛盾都会有不同特点当前我国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与劳动力总量过剩引发的就业难具有显著的不同例如改革开放前30年,由于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累积到积重难返的地步,缓解总量过剩的压力必然成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此时结构性问题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我国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与劳动力绝对短缺引发的招工难不同例如前苏联时期,由于其在二战战后几十年新生劳动力的严重短缺,加之过于庞大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国防军事系统耗尽了并不充沛的人力资源,使得就业长期处于劳动力总量短缺和企业招工难的困境。

      因此,我国当前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是在多种因素相互交织作用影响下形成的,并由此导致就业局面日趋复杂,就业矛盾日益尖锐  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观察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加剧的状况:其一,对全国100个城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变化状况的持续监测表明,从2001年至2012年的12年期间,市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已从0.71:1逐年上升,2004-2009年年均为0.95:1,2010-2012连续三年年均为1.04:1这表明市场供求总量是基本相当的但进一步的观察表明,市场供求的匹配度却出现越来越大的差距,特别是技能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供求缺口明显加大,从2003年以来一直保持在年均1.5:1以上,而2010-2012年年均比率已超过2:1的水平同时,由于部分中小企业难以提供较高的薪资水准和良好的劳动条件,生产运输操作工之类的普工和商业、服务业人员供求缺口也在加大,其求人倍率近3年已跃升到1.2:1的水平其二,与此同时,在市场就业机会平衡的状况下,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就业难的问题却日益突出,近3年更进一步加剧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统计,16-24岁青年失业率近三年来一直高于城镇全口径的失业率,并且从2011年1月以来呈逐月提高趋势,到2013年10月已达到9%以上,比2011年1月提高3个多百分点。

      在大学生就业喊难的同时,许多企业却反映急需的人力资源缺口填不满其三,据对100个城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变化持续监测,2001-2012年的12年期间,第二产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从2001年的25.7%持续上升,至2012年达到41.2%,上升了15.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从2001年的72.5%持续下降,至2012年达到57.1%,下降了15.4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在十几年就业总量不断扩大的过程中,二产对就业需求比重的加大和三产对就业需求比重的缩小,都与优化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形成背道而驰之势,由此酿成结构性矛盾的加剧  (一)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升级换代导致就业矛盾尖锐  从经济发展的内生需求角度看,产业结构变化是就业结构变化的根本动因正是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导致劳动力结构必须相应调整  对于产业调整带来的就业问题,以往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在那些夕阳产业调整中的老职工转移安置问题,而当前更多出现的是在产业升级换代特别是新兴产业发展中技术技能人才的短缺问题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这两种情况将会同时出现并持续产生一方面,在大力调整夕阳产业和淘汰落后产能时,要对涉及职工的转移安置提供帮助,“十一五”期间,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的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在全国电力、钢铁、水泥、焦炭、造纸等12个行业共涉及职工约225万人。

      十二五”期间,随着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的加大和化解过剩产能的开始启动,涉及转移安置职工的任务将进一步加重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根据我国设定的目标,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15%左右国际经验表明,新兴产业不仅具有扩大就业的潜力,而且也能显著提高就业质量例如,美国在其《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中,将发展新能源作为主攻领域之一,并测算出在新能源领域每投资10亿美元,能够为其创造2万—3万个就业岗位,计划在十年内每年投资150亿美元,共创造500万个就业岗位我国新兴产业在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重大问题亟待解决,其中技术技能人才的短缺就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据对我国人力资源市场长期观测显示,技术技能人才特别是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十分紧缺,近十年来始终处于严重供不应求的状态因此,无论是现有产业升级还是新兴产业发展,如果无法满足其对主要依托的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需求,则难以适应产业、企业发展的需要  这种状况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成因: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快速推进,产业结构加速调整的过程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当一个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产业结构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第三产业比重越来越大,国民经济将向以服务业为主体的方向发展。

      目前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世界各国平均为60%,发达国家在75%以上与之相比,我国产业结构仍呈现“二三一”的局面,产业结构偏重(二产GDP占45%),服务业比重偏低(三产GDP占45%)这一点在三次产业的就业构成中更能清晰地体现出来,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量比重为36%,远低于发达国家60%-75%的水平,且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具有研发创新内涵的行业就业人员比重更低毋庸置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与全球化经济的关系已产生重大调整,从以往的主要依靠出口初级产品换汇、进口制成品来推动工业化,发展到目前出口产品中制成品已占到大头,但在出口的产品和服务中,高新技术含量和智力密集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准因此,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角度看,我国依然处于产业链和价值分配链条的中低端,在全球中高端就业岗位的配置上我们依然处于极为不利的态势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协调的角度分析,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由于速率较慢以及层次不高,也不能适应中国就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甚至在某些时期和某些方面出现了渐行渐远的趋势因此,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升级换代必须加快步伐,与之相应的人力资源结构调整特别是解决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也必须予以正视。

      此外,由于科技进步、有机构成变化、劳动生产率提高等因素,也使一些企业减少新员工吸纳,甚至排挤出部分劳动力,这也会导致就业的结构性问题  (二)区域经济格局调整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导致劳动力流动新变化  从经济发展的地区性需求角度看,区域经济格局变化是劳动力流动变化的主要动因正是由于区域经济格局的大调整导致劳动力流动和就业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格局主要表现为“东高西低”,即东部快速发展,西部发展速度相对较低与之相适应,劳动力流动也呈现从中西部向东部转移的特点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格局开始发生变化,中西部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东部劳动力流向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一些中西部省份在省内务工的比例不断攀升,而到省外务工则下降同时,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如珠三角、长三角劳动力短缺现象日趋严重统计显示,2008年1季度至2010年4季度期间的12个季度中,东部地区的求人倍率有8个季度均高于1以往在中西部地区,劳动力供求矛盾的显现主要是就业难的问题,随着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和部分行业企业向内地迁移,我国中西部一些地区也开始出现劳动力短缺  近几年来,由于成本上涨、人民币持续升值、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等因素,东部地区过去那种以高度消耗资源、高度依赖出口市场并以低工资、低成本、低价格为主要竞争优势的传统发展模式受到严峻挑战。

      例如上海、北京等地近几年无论是工业增加值还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都明显低于中部地区东部一些地区,囿于资源、环境、土地、劳动力等成本的提高,不得不腾笼换鸟,将传统产业逐步向中西部资源条件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转移,并开始将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高端产业作为本地发展的重点但总的态势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严重滞后,以现代服务业和智力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后工业化模式尚在探索,而高成本的压力已对劳动力流动产生了强烈的挤压效应,不仅普通劳动力甚至包括一些高素质的劳动力都被迫转投它方,由此加剧了东部地区招工难和留人难  (三)企业用工成本的承受力与劳动者高期望值的矛盾导致供求双方难以对接  从供求双方匹配的角度看,企业用工成本承受力有限与劳动者就业期望值升高的不匹配,是劳动力供求难以对接的重要原因正是由于供求双方的差距不断扩大,造成企业招工难、留人难的问题不断增多  过去多年来,中国发展的最大优势是,具有劳动力、土地、资源价格低的综合成本优势和相对完整的产业配套能力,从而刺激国内外资本通过低成本、低价格获取竞争优势,造就了中国成为全球的加工制造中心然而当前这种局面已发生变化,随着最低工资标准和农民工工资的大幅提高,廉价劳动力大大减少,与周边一些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传统优势正在逐步消退。

      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来看,从2009年以来,货币工资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且增速逐年加快工资快速增长必然带动企业其他人工成本整体水平加快上升,企业成本支出压力也会相应增大但如果货币工资增长过快,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企业将无法承受据测算,目前我国工资成本已与马来西亚、印度、泰国接近,高于菲律宾、印尼、巴基斯坦、斯里兰卡、越南等据调查反映,当前工资增长和企业承受能力的矛盾已导致许多中小企业和大型劳动密集企业的普工短缺  企业用工成本与劳动力期望值升高难以对接的成因是复杂的,但无可置疑的是,这与相当一部分企业“锁定低端”的发展思路有直接关系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满足于贴牌代工,一味追求压低人工成本,不在增加产品附加值上下功夫,从而导致这些企业长期徘徊在产业链的最低端,根本无法满足职工增加工资的要求同时,这也与一些企业的用工模式一味追求“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不无关系这些企业始终难以从资本原始积累的阶段跃升,从未树立企业与职工共赢的观念,而仅仅满足于掠夺低素质劳动力创造的不多的剩余价值,此外,由于农业税的免除,加上各项补贴、新农保、新农合等政策影响,农民的生存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许多农民外出打工的动力。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