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章危险货物1.ppt
105页第四章第四章 危险货物危险货物•本章主要介绍•危险货物的分类和特性•危险货物的包装•危险货物的标记、标志和标牌 •危险货物的积载与隔离 •危危险险货货物物是是指指具具有有燃燃烧烧、、爆爆炸炸、、腐腐蚀蚀、、毒毒害害、、放放射射射射线线、、污污染染等等性性质质,,在在运运输输、、装装卸卸和和储储存存过过程程中中,,容容易易造造成成人人身身伤伤亡亡和和财财产产毁毁损损及及对对海海洋洋有有污污染染而而需需要要特特别别防护的货物防护的货物•据统计,目前通过海上运输的货物中有50%以上是危险货物,常运的危险货物达3000多种危险货物一旦发生事故,将给人命、财产及水域环境造成严重的损害•为了保障危险货物的安全运输,国国际际海海事事组组织织((IMO))制制订订了了《《国国际际海海运运危危险险货货物物规规则则》》((IMDG Code)),该规则(大部分内容)自2004年1月1日起成为SOLAS公约下的强制性的规则•我我国国交交通通部部于于1996年年12月月1日日颁颁布布实实施施了了《水路危险货物运输规则》(第一部分——水水路路包包装装危危险险货货物物运运输输规规则则)(以下简称《水路危规》)。
第一节第一节 危险货物的分类和特性危险货物的分类和特性• 包装危险货物根据《国际海运危规》(IMDG Code),按照它们所呈现的危险性或主要的危险性分为如下9大类:•第1类 爆炸品(Explosives);•第2类 气体(Gases);•第3类 易燃液体(Flammable Liquids);•第4类 易燃固体、易自燃物质和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Flammable Solids,Spontaneously Combustible and Substances which in Contact with Water Emit Flammable Gases);•第5类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Oxidizing Substances and Organic Peroxide);•第6类 有毒和感染性物质(Toxic Substances and Infectious Substances);•第7类 放射性物质(Radioactive);•第8类 腐蚀性物质(Corrosives);•第9类 杂类危险物质和物品(Miscellaneous Dangerous Substances and Articles)。
一、第一、第1类类 爆炸品(爆炸品(Explosives))1.定义.定义•《《IMDG Code》》指指出出第第1类类爆爆炸炸品品包包括括爆爆炸炸性性物物质质、、烟火物质和爆炸性物品烟火物质和爆炸性物品具体定义:(1)爆炸性物质系指固体或液体物质(或几种物质的混合物),能通过本身的化学反应产生气体,其温度、压力和速度会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甚至包括不放出气体的烟火物质2)烟火物质系指一种或几种物质的混合物,设计上通过产生热、光、声、气体或所有这一切的结合达到一种效果,这些效果是通过非爆燃性的、自续的、放热等一些化学反应产生的3)爆炸性物品系指含有一种或多种爆炸性物质的物品2.分类((1)危险性分类)危险性分类•按爆炸产生的危险性,第1类爆炸品分为6小类:•第第1.1类类 具具有有整整体体爆爆炸炸危危险险的的物物质质和和物物品品(是指实际上瞬间影响到几乎全部装药量的爆炸);•第第1.2类类 具具有有抛抛射射危危险险,,但但没没有有整整体体爆爆炸炸危危险险的的物物质质或或物品;物品;•第第1.3类类 具具有有燃燃烧烧危危险险、、较较小小爆爆炸炸或或较较小小抛抛射射危危险险,,或或兼有两种危险,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或物品;兼有两种危险,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或物品;•第第1.4类类 无重大危险的物质和物品;无重大危险的物质和物品;•第第1.5类类 有整体爆炸的危险但极不敏感的物质;有整体爆炸的危险但极不敏感的物质;•第第1.6类类 无整体爆炸危险的极不敏感物品。
无整体爆炸危险的极不敏感物品((2)配装类分类)配装类分类•第1类爆炸品由于性质上的差异,考虑到如果彼此在一起能安全积载或运输而不会明显地增加事故的概率或在一定量的情况下不会明显提高事故后果的等级,可视其为“相容的”或“可配装的”•根据这一原则,爆炸品被分成若干配装类,用英文字母从A-L,不包括I,再加上N和S表示即A、、B、、C、、D、、E、、F、、G、、H、、J、、K、、L、、N和和S,共,共13类类3.特性(1)爆炸性•爆爆炸炸是物质发生急剧的物理、化学变化的现象依据变化形式的不同分分为为物物理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其中化化学学爆爆炸炸又又分分为为爆爆炸炸性性物物质质的的爆爆炸炸、、可可燃燃性性混混合合气气体体的的爆爆炸炸和和可可燃燃性性粉粉尘尘的的爆炸•爆炸品爆炸属于化学爆炸中的爆炸性物质的爆炸爆炸性物质发生爆炸的三个必要条件:①反应的放热性②反应的快速性③生成气体产物(2)毒害性•许多炸药或爆炸性物质爆炸时通常产生大量的CO, CO2, N2, N2O, NO, NO2 或SO2 等窒息性和有毒气体,有的甚至有剧毒,很容易造成窒息或中毒3)燃烧性•爆炸品燃烧时放出大量热量,使温度急剧升高,瞬间中心点温度升至1500—4500 C,很容易使周围可燃物质引起燃烧,造成火灾。
4.几种常见爆炸品(1)雷汞(含水或水加乙醇≥20%), 1.1A, UN 0135, GB 11025, 积载类122)叠氮化铅(含水或水加乙醇≥20%), 1.1A, UN 0129, GB 11019,积载类123)三硝基甲苯(TNT)(干的或含水<30%), 1.1D, UN 0209, GB 11035,积载类104)硝化甘油(含不挥发、不溶于水的钝感剂≥40%), 1.1D, 副危险性 6.1, UN 0143, GB 11033,积载类135)烟花爆竹, 1.4S, UN 0337, GB 14055,积载类05二、第二、第2类类 气体(气体(Gases))1.定义•气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它:(1)在50℃时,其蒸气压力大于300kPa;或(2)在标准大气压101.3 kPa、温度20℃时,完全处于气态•本类物品包括压缩气体,液化气体,溶解气体,冷冻液化气体,一种或多种气体与其它种类的一种或多种物质的蒸气的混合物,充注了气体的物品和烟雾剂气体在运输中的主要状态有:气体在运输中的主要状态有:(1)压缩气体(2)液化气体(3)冷冻液化气体(4)压缩溶解气体2.分类•根据气体的主要危险性,将第2类气体分为3小类:( 1) 第 2.1类 易 燃 气 体 ( Flammable Gases)(2)第2.2类 非易燃、无毒气体(Non-flammable,non toxic gases)(3)第2.3类 有毒气体 (Toxic Gases)•具有多种危险性的气体或气体混合物,其危险性排序原则为:①第2.3类优先于其它所有类别;②第2.1类优先于第2.2类。
3.特性(1)扩散性•气体按相对于空气的密度分为以下四种:①“较空气为轻”,气体的密度小于(但不小于1/2)空气的密度;②“远较空气为轻”,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密度的1/2;③“较空气为重”,气体密度大于(但不大于2倍)空气的密度;④“远较空气为重”,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的2倍以上(2)可压缩和液化性•气体转化为液体的过程叫液化•经过加压和降温而液化为液体的气体叫液化气体•气体都具有可压缩性,然而,不是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施加压力,都能使气体液化,只有当温度降到一定程度时,再施加压力才能使其液化•在这一温度以上,无论施加多大压力都不能使其液化这个加压使气体液化时所允许的最高温度叫做临界温度临界温度•在临界温度时使气体液化所需的最小压力叫做临界压力临界压力•当温度在临界温度以下时,使气体液化所需的压力小于临界压力;当温度降至沸点温度时,在常压下即能得到液化气体由此可见,液化气体比起压缩气体,其体积压缩的程度更大•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是了解气体液化的两个重要数据①当温度在临界温度以上时,无论施加多大压力都不能使气体液化,只能是压缩当温度在临界温度以下时,气体才有可能液化②在临界温度时,只要施加比临界压力略大的压力,就可以使气体液化。
③当温度在临界温度以下时,使气体液化所需的压力小于临界压力,随着温度降低而降低在沸点温度时,在常压下即能使气体液化④一般情况下,临界温度低于常温的多数为压缩气体,临界温度高于常温的多数为液化气体⑤临界温度高的容易液化,压力一般不超过5MPa;临界温度低的(低于常温)不容易液化,为了能在钢瓶里多储存一些,往往需要施加很大的压力(3)物理爆炸性•所有气体都是加压灌装在压力容器内进行运输的,如容器受到剧烈撞击、振动或受热时,•会使容器内压力增大,若超过容器所能承受的最高压力,就会产生容器爆炸•因此,盛装气体的钢瓶必须符合规定标准,使用前必须通过性能试验,必须检查钢瓶上的钢印标记•在装卸作业时,应防止撞击、拖拉、摔落、翻滚,不得溜坡滚动储运时应远离火源,防止日晒,注意通风散热(4)燃烧爆炸性•易燃气体扩散到空气中,与空气形成混合气体,当达到爆炸或燃烧极限(范围)时,遇明火会发生燃烧和爆炸•气气体体燃燃烧烧或或爆爆炸炸极极限限((范范围围))是是指指一一种种可可燃燃性性气气体体或或蒸蒸气气和和空空气气形形成成的的混混合合物物遇遇火火花花能能发发生生爆爆炸炸的的浓浓度度范范围围燃烧或爆炸极限(范围)一般用可燃性气体或蒸气在混合物中的体积百分数表示。
混合气体能发生燃烧爆炸的最低浓度叫作燃烧或爆爆炸炸下下限限,最高浓度叫作燃烧或爆爆炸炸上上限限爆炸上、下限之差叫爆炸或燃烧范围在爆炸极限之外不会引起爆炸(5)毒性(腐蚀性)•有毒气体在第2类气体中所占比重很大有毒气体,尤其是剧毒气体对人、畜都有很大的毒害性,吸入少量即可引起中毒或死亡•《IMDG Code》将毒性和腐蚀性气体归为一类,尽管性质上有差异,但从对人员危害的角度上两者是一致的•有毒气体(包括腐蚀性气体)如果发生逸漏,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这是中毒最危险的途径因此,有毒气体的储存、积载应特别注意远离一切食品及居住处所(6)助燃性•在第2.2类非易燃、无毒气体中有些气体虽然本身不能燃烧,但具有很强的助燃性可燃物在助燃气体中,尤其是在高压助燃气体中的燃烧比在空气中容易得多,有时甚至不需点火即能燃烧所以,助燃气体因漏气扩散极易引起周围可燃物的燃烧(7)窒息性•在第2.2类非易燃、无毒气体中有些气体虽然无毒,但在高浓度时有窒息性如,二氧化碳CO2(8)溶解性•许多气体能溶解于水和某些溶剂中,有的甚至溶解量非常大例如:氨可以大量溶解在水中;乙炔可以大量溶解在丙酮中利用这一性质可以储运某些不易液化或压缩的气体,如,在乙炔钢瓶内填充多孔性物质,再注入丙酮,然后把乙炔加压灌入,使其溶解在丙酮中。
这种溶解在溶剂中的气体被成为溶解气体另外,利用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一旦发生某些易溶于水的气体逸漏时,可投入水中,减少其在空气中扩散4.几种常见气体.几种常见气体(1)氧气(压缩的), 第2.2类, 副危险性5.1, UN 1072, GB 22001, 积载类A2)氢气(压缩的), 第2.1类, UN 1049, GB 21001, 积载类E3)氯气(液化的), 第2.3类, 副危险性8, 海洋污染物, UN 1017, GB 23002, 积载类D(4)乙炔 (压缩溶解的), 第2.1类, UN 1001, GB 21024, 积载类D5)二氧化碳(压缩的), 第2.2类, UN 1013, GB 22019, 积载类A6)一氧化碳, 第2.3类, 副危险性2.1, UN 1016, GB 21005, 积载类D三、第三、第3类类 易燃液体(易燃液体(Flammable liquids))1.定义•在《IMDG Code》中指出该类别包括:易燃液体和液态退敏的爆炸品1)易燃液体(Flammable liquids)•易燃液体是在闭杯闪点试验61℃(相当于开杯试验65.6℃)或在61℃以下时放出易燃蒸气的液体或液体混合物,或含有处于溶液中或悬浮状态的固体或液体。
闪点的概念闪点的概念•所谓闪点(Flash Point)是易燃液体的蒸气和空气形成的混合物与明火接触时可以发生瞬间闪火的最低温度•闪点又分为开杯闪点(O.C)和 闭杯闪点(C.C.)两种•闪点是衡量易燃液体危险性的主要数据(2)液态退敏的爆炸品(Desensitized Explosives)•液态退敏的爆炸品是溶于或悬浮于水或其它液体物质,形成均质的液体混合物以抑制其爆炸特性的爆炸性物质2.分类.分类(1)《IMDG Code》在本类中不分小类2)《水路危规》根据闪点的高低即危险性的大小将第3类易燃液体分为3小项:•第3.1项 闪点低于-18℃(C.C)的低闪点类液体;•第3.2类 闪点为-18℃至23℃(C.C)(不包括23℃)的中闪点类液体;• 第3.3类 闪点为23℃至61℃(C.C)(包括61℃)的高闪点类液体•《水路危规》又把闪点在23℃(C.C)以下(不包括23℃)的易燃液体列为一级危险货物,闪点为23℃至61℃(C.C)(包括61℃)的易燃液体列为二级危险货物3)根据易燃危险性划分为三个包装类: I 类包装 II 类包装 III 类包装3.特性.特性(1)易挥发性•易燃液体的易挥发性一方面可能造成物质的减量,另一方面容易形成易燃、易爆、有毒的蒸气。
2)易燃性•液体本身并不能燃烧,但其挥发的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一旦接触火种就易于着火燃烧 (3)蒸气的易爆性•易燃液体的爆炸性也用爆炸范围(极限)来表示易易燃燃液液体体一一般般都都是是爆爆炸炸下下限限比比较低,且爆炸范围比较宽较低,且爆炸范围比较宽4)具有较大的蒸气压•铁桶装的易燃液体在夏季受热后,出现的“胖桶”观象,主要就是因为蒸气压增大而造成的所以对于易燃液体应禁止受热、远离热源、火源、夏季还要做好降温工作5)热胀冷缩性(6)高度流动性(7)反应性•易燃液体遇强酸及氧化剂等能发生剧烈反应而引起燃烧如酒精遇到氧化剂铬酸会引起燃烧,又如松节油遇到发烟硝酸也会剧烈反应而燃烧8)毒性•大多数易燃液体及其蒸气都有不同程度的毒性或麻醉性9)易积聚静电(10)比重小•比重比水小且不混溶于水的液体物质,就会浮于水上•大部分易燃液体的比重都小于1且不混溶于水当这类物质发生火灾时,用水去灭火是无效的,不但起不到覆盖、降温作用,当液体不只限于某一容器时,还会由于水的流动性,而使火灾蔓延•但对于能溶于水的易燃液体如乙醇等则可以用大量的水灭火较水重的二硫化碳也可用水灭火11)蒸气相对密度较大4.几种常见第.几种常见第3类物质类物质(1)汽油 - 18℃(C.C)以下,副危险性:可能是海洋污染物, UN 1203, GB 31001, 包装类Ⅱ, 积载类A。
2)乙醇 13℃(C.C), UN 1170, GB 32061, 包装类Ⅱ, 积载类A3)乙醚 - 40℃(C.C), UN 1155, GB 31026, 包装类Ⅰ, 积载类E(4)二硫化碳 - 30℃(C.C),副危险性6.1, UN 1131, GB 31050, 包装类Ⅰ, 积载类D5)苯 - 11℃(C.C), UN 1114, GB 32050, 包装类Ⅱ, 积载类B (6)硝化甘油酒精溶液(含硝化甘油1%~5%),- 18~23 ℃(C.C), UN 3064, GB 32062,包装类Ⅱ, 积载类E四、第四、第4 类类 易燃固体、易自燃物质和遇水易燃固体、易自燃物质和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1.定义•《IMDG Code》指出:本类别涉及除划分为爆炸品以外在运输条件下易燃或可能引起或导致起火的物质2.分类.分类第4类分为3小类:(1)第4.1类 易燃固体(2)第4.2类 易自燃物质(3)第4.3类 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3..特性特性(1)燃烧性•易燃固体的燃点都很低,在遇空气(或氧化剂)、遇火、受热、摩擦或与酸类接触等都能引起剧烈的燃烧甚至爆炸。
•易自燃物质的自燃点较低,并易于被氧化分解,尤其是受潮、受热后放出热量,这些热量又加剧氧化反应,产生热量越来越多很容易达到自燃点引起自燃•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化学特性极其活泼,遇水(湿)、酸、氧化剂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放出易燃性气体,并产生一定的热量,当产生的热量达到其自燃点时或遇到明火立即引起燃烧甚至爆炸(2)爆炸性•本类物质的爆炸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易燃固体中有许多物质都是粉末状的,飞散到空气中在一定条件下会引起粉尘爆炸②有些物质与氧化剂混合会形成爆炸性混合物③因物质燃烧产生大量气体,使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爆炸④固体退敏爆炸品,当其浸湿液体低于规定含量或处于干燥状态时即为爆炸性物质,具有强烈的爆炸性⑤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如放出的易燃气体与空气混合浓度达到爆炸极限,遇明火即引起混合气体的爆炸⑥遇湿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如与包装内残留的空气中的水汽反应生成气体,此气体如不能及时排泄,压力增大会发生爆炸(3)毒性和腐蚀性•本类中的一些物质本身有毒,如黄磷;•还有一些物质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或腐蚀性气体,特别是硝基和氨基化合物,燃烧时能产生毒性较大的氮氧化物,硫磺和含硫化合物燃烧时产生腐蚀性的硫氧化物;•还有一些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有较强的吸水性,和水反应后生成强碱或有毒气体,使人的皮肤干裂,腐蚀,引起中毒。
4.几种常见第4类物质(1)赤磷, 第4.1类, UN 1338, GB 41001, 包装类III 积载类A2)硫磺, 第4.1类, UN 1350, GB 41501, 包装类III, 积载类A3)苯磺酰肼(发泡剂BSH), 第4.1类, UN 3226, GB 41036,包装类Ⅱ, 积载类D4)三硝基甲苯(TNT)(含水≥30%), 第4.1类, UN 1356, GB 41018, 包装类Ⅰ, 积载类E(5)黄磷, 第4.2类, 副危险性 6.1、严重海洋污染物, UN 1381, GB 42001, 包装类Ⅰ, 积载类E6)鱼粉(未稳定的), 第4.2类, UN 1374,2216, GB 42526, 包装类Ⅱ, 积载类B7)种籽饼(含油在10%以上或油和水分含量合计超过20%), 第4.2类, UN 1386, GB 42525, 包装类Ⅲ, 积载类E8)硼氢化铝(液体),第4.2类, 副危险性 4.3, UN 2870, GB 420155, 包装类Ⅰ, 积载类D(9)金属钠, 第4.3类, UN 1428, GB 43002, 包装类Ⅰ, 积载类D。
10)碳化钙, 第4.3类, UN 1402, GB 43025, 包装类Ⅱ, 积载类B11)铝粉(未涂层的),第4.3类, UN 1396, GB 43013, 包装类Ⅱ, 积载类A12)甲基二氯硅烷(液体), 第4.3类, 副危险性 3、8, UN 1242, GB 43050, 包装类Ⅰ, 积载类D五、第五、第5 类类 氧化性物质和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机过氧化物1.定义•本类所涉及的物质因在运输过程中会放出氧气并产生大量的热,从而引起燃烧2.分类.分类•第第5类分为类分为2小类:小类:((1)第)第5.1类类 氧化性物质氧化性物质•该类物质本身未必燃烧,但通常因放出氧气能引起或促使其它物质燃烧,这些物质可能包含在一个物品中2)第)第5.2类类 有机过氧化物有机过氧化物•该类物质属于有机物,在分子结构上含有两价的-O-O-(可以认为是过氧化氢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氢原子被烃基取代的衍生物)3.特性.特性((1))第第5.1类类氧氧化化性性物物质质本本身身未未必必燃燃烧烧,,但但在在遇遇酸酸、、受受热热、、受受潮潮或或接接触触有有机机物物、、还还原原剂剂会会放放出出原原子子氧氧和和热热量量,,引引起起燃燃烧烧或或形形成成爆爆炸炸性性混混合合物物的危险。
的危险具体特点为:①分子组成中含有高价态的原子或过氧基,具有极强的得电子能力,显示出强氧化性无无机机化化合合物物中中含含有有N+5、、N+3、、Mn+7、、X+1~~X+7 、、Cr+6 及及-O-O-等结构的物质均为氧化剂等结构的物质均为氧化剂②热稳定性差,易于受热分解,放出氧气,促使易燃物质燃烧③化学性质活泼,能和其他物质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并因释放热量的聚积引起这些物质的自燃④大多数氧化剂和液体酸类接触发生剧烈反应,散发有毒气体,某些氧化剂遇火散发有毒气体⑤某些氧化剂具有毒性或腐蚀性,或对海洋环境有害⑥氧化物质若混有杂质,会增加对摩擦、撞击和温度的敏感性⑦某些氧化剂遇水会发生分解,特别是活泼金属的过氧化物,遇水分解放出氧气((2))大大多多数数有有机机过过氧氧化化物物本本身身是是易易燃燃的的,,表表现现出出强强烈烈的的氧氧化化性性能能,,极不稳定易分解,无论是固态、液态都可同其他物质发生危险反应,燃烧迅速,并对碰撞、摩擦敏感,危险性极强主要特点是:①由于含有过氧基(-O-O-),极不稳定,受到震动、冲击、摩擦或热就能引发分解 ②对杂质很敏感,特别是与酸类、重金属氧化物、胺类等接触即会引起剧烈的分解。
③过氧基断裂所需能量不大,所以其分解温度很低有的甚至在常温下即能分解,所以许多有机过氧化物运输时需要控制温度有些会发生爆炸性分解,特别是在封闭情况下,可通过加入稀释剂来抑制④许多种有机过氧化物如与眼睛接触,即使是短暂的,也会对角膜造成严重的伤害有的对皮肤也有腐蚀性有的具有很强的毒性4.几种常见第.几种常见第5类物质类物质(1)过氧化氢,稳定的, 第5.1类, 副危险性 8, UN 2015, GB 51001, 包装类Ⅰ, 积载类D2)高锰酸钾, 第5.1类, UN 1490, GB 51048, 包装类Ⅱ, 积载类D3)次氯酸钙(含有效氯大于39%), 第5.1类, UN 1748, GB 51043, 包装类Ⅱ, 积载类D4)过氧化苯甲酰(浓度≤77%,含水), 第5.2类, UN 3104, GB 52009, 包装类Ⅱ, 积载类D5)过氧化甲基乙基酮(浓度≤45%,含A型稀释剂,有效氧≤10%), 第5.2类, UN 3105, GB 52032, 包装类Ⅱ, 积载类D六、第六、第6类类 有毒物质和感染性物质有毒物质和感染性物质1.定义•有毒物质是指如吞咽、吸入或皮肤接触易于造成死亡、严重伤害或损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感染性物质是指已知或一般有理由相信含有病原体的物质所谓病原体是指已知或有理由相信会使人或动物引起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寄生生物、真菌)或微生物重组体(杂交体或突变体)2.分类.分类•第第6类分为类分为2小类:小类:((1)第)第6.1类类 有毒物质有毒物质•有毒物质的确认指标及危险等级标准见表2)第)第6.2类类 感染性物质感染性物质•本类物质具体包括感染性物质、生物制品、诊断样品和基因重组的生物和微生物3.特性.特性(1)毒害性•有毒物质少量的进入人或动物的机体后,能与体液及组织发生作用,扰乱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病理状态,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的物质•不同的物质其毒性大小各不相同,影响毒物毒性大小的主要因素有:毒物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溶解性(水溶性还是脂溶性)、溶解度、颗粒大小、沸点高低、蒸气密度、环境温度等•有毒物质的物理形态是固体或液体,或它们散发、挥发出来的气体、蒸气、雾、烟雾和粉尘•它们进入人体的途径主要有:进入人体的途径主要有:①①呼吸道呼吸道②②皮肤皮肤③③消化道消化道衡量毒物毒性大小的指标:衡量毒物毒性大小的指标:①①半数致死剂量(半数致死剂量(LD50))•指指使使试试验验动动物物一一次次染染毒毒后后,,在在14天天内内有有半半数数试试验验动动物物死死亡亡所所施施用用的的毒毒物物剂剂量量。
单位用单位用mg/kg表示②半数致死浓度(LC50)•指使试验动物一次染毒后(连续吸入1小时),在14天内有半数试验动物死亡所施用的蒸气、烟雾或粉尘的浓度单位用mg/l或ml/l(ppm)表示③最高容许浓度(MAC)•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规定的最高浓度限值单位用mg/m3或ml/l(ppm)表示④阈限值(TLV)•一个健康成人一整天内反复经受毒物浓度的上限单位用ppm表示•MAC和TLV都表示人员在这一浓度下长期劳动也不致于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这一浓度值是经代表性的多次采样测定得出的(2)遇热、酸、水等分解性•几乎所有的有毒物质遇火或受热分解散发有毒气体有些毒物遇酸会发生剧烈反应,产生剧毒气体如氰化钠、氰化钾等•有些毒物遇水发生分解反应,产生剧毒、腐蚀性气体如:氟化砷、磷化铝等•此外,有些毒物遇碱类、与金属接触也会产生反应放出有毒气体(3)有机毒品可燃性•毒害品中的有机物都是可燃的,其中还有不少液体是易燃的,它们遇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会燃烧甚至爆炸,并放出有毒气体,加大危害性如氯甲酸甲酯,闪点5℃;氯甲苯,闪点52℃4)污染性•大部分有毒物质具有污染性5)腐蚀性•有不少毒害品对人体和金属有较强的腐蚀性,强烈刺激皮肤和黏膜,甚至发生溃疡加速毒物经皮肤的入侵。
如:苄基溴、苄基氰、溴化氰、氯甲酸乙酯等毒物都具有较强的腐蚀性 4.几种常见第6类物质((1))四四乙乙基基铅铅,, 第第6.1类类, 副危险性 海洋污染物, UN 1649, GB 61097, 包装类Ⅰ, 积载类D2))氰氰化化钠钠,, 第第6.1类类, 副危险性 海洋污染物, UN 1689, GB 61001, 包装类Ⅰ, 积载类B3))三三氧氧化化((二二))砷砷 , 第6.1类, UN 1561, GB 61007, 包装类Ⅱ, 积载类A4)感染性物品(对人体有害的), 第6.2类, UN 2814, GB 620015)感染性物品(仅对动物有害的),第6.2类,UN 2900, GB 62002七、第七、第7 类类 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物质 1.定义•放射性物质是指所托运的货物中放射性比活度和总活度都超过《IMDG Code》所规定的数值的任何含有放射性核素的物质2.分类.分类•第7类不分小类•《IMDG Code》按放射性活度限值或安全程度分为以下几种:(1)免除(例外)包件的物质或物品(2)低比活度放射性物质(LSA)•明细表5、6、73)表面污染物体(SCO)(4)A型包件的物质(5)B(U)型包件的物质(6)B(M)型包件中的物质(7)C型包件的物质(8)可裂变物质(9)特殊安排的放射性物质(10)低弥散物质3.特性.特性(1)放射性•所谓放射性是指一些物质能自发地、不断地放出穿透力很强、而人的感觉器官察觉不到的射线,这种射线对人体组织会造成伤害,使人体产生急性或慢性放射性疾病的性质。
•放射性物质放射出的射线通常有三种: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此外,还有一种中子流,是原子核裂变的产物,不是原子核衰变的产物①①α射线射线•α射射线线是是一一种种带带正正电电的的粒粒子子流流,α粒子即氦原子核( He 2+),带两个正电荷,通过物质时,电离作用很强,本身则不断损耗能量,故它它的的穿穿透透力力弱弱,射程很短(空气中2.7cm、生物体中0.035mm)但由于它的电离作用强,一旦进入体内,能引起很大伤害所以,α射射线线内内照照射射危危害害大大,,外外照照射射危危害害不不大大一般用两张纸纸,,一层金金属属片片,普通衣服,木板或一定厚度的空气层就能将能将α射线挡住射线挡住②②β射线射线•β射射线线是是一一种种带带负负电电的的电电子子流流β粒子即电子,由于β射线电荷少,质量小运动速度快,所以它的穿穿透透力力较较强强,射程比α射线大(空气中7m、生物体中3mm)但电离作用比α射线弱得多,约为1/100所以,β射射线线内内照照射射危危害害较较小小,,外外照照射射危危害害较较大大一般用9mm厚的铝铝片片、、塑塑料料板板、、木板或多层厚纸木板或多层厚纸等也足以将它挡住③③γ射线射线•γ射射线线是是一一种种波波长长很很短短的的电电磁磁波波,即光子流,与X射线相似,不带电,速度高(30万公里/秒),能量大,穿透能力强,比β射线强50~100倍,比α射线强1万倍。
γ射线电离能力最弱,只有α射线的千分之一,β射线的1/10•因此,γ射射线线外外照照射射危危害害很很大大,,内内照照射射危危害害很很小小一般用原子序数较高的金属,如铁、铅能起到一定的屏蔽作用铁、铅能起到一定的屏蔽作用④④中子流中子流•只有在原子核发生裂变时,才能从中释放出中子束运输中常见的是由中子源放出的一种不带电的粒子源因为中子不带电,不能直接产生电离,所以它的穿透能力也是很强的中中子子对对人人体体的的危危害害主主要要是是外外照照射射,一般认为,中子引起人体损伤的有效性是γ射线的2.5~10倍中子最容易被氢原子或含有氢原子的化合物吸收常常用用石石蜡蜡、、水水、、有有机机纤纤维维、、水泥等作为吸收材料水泥等作为吸收材料(2)其他特性•有些放射性物质还具有爆爆炸炸性性、、易易燃燃性性、、腐蚀性、毒性等腐蚀性、毒性等•如:金属钍粉末遇热或火焰或氧化剂发生剧烈反应,引起燃烧或爆炸;氟化铀具有强腐蚀性和毒性4.量度放射性的物理量及单位.量度放射性的物理量及单位(1)放射性活度(又称放射性强度)•放射性活度是量度放射性物质的放射性的一个物理量反映了某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的强弱程度•用每每秒秒内内某某放放射射性性物物质质发发生生核核衰衰变变的的数数目目或或每每秒秒内内射射出出的的相相应应粒粒子子数数目目来表示某物质的放射性活度。
•放射性活度的单位:•国国际际计计量量单单位位((SI制制))::贝贝可可勒勒尔尔((Bq))即每秒一个核发生衰变是1贝可勒尔•常用单位:居里(常用单位:居里(Ci))•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l Ci = = 3.7× 1010Bq ;;• l Bq = =2.703 × 10-11 Ci• 1 Ci = 103mCi =106 µCi (2)放射性比活度(又称比度,比强度)•放射性比活度即放放射射性性物物质质单单位位质质量量((或或体体积积))所具有的放射性活度所具有的放射性活度•使用放射性比活度,可以更确切地表示某种物质的放射性活度的大小故各种运输方式的《危规》都以放射性比活度来度量某一种物品是否应列入放射性物品• 放放射射性性比比活活度度的的计计量量单单位位((SI制制))::贝贝可可勒勒尔尔/千克(千克(Bq/kg)、贝可勒尔/克()、贝可勒尔/克(Bq/g))•常用单位是:居里/公斤、微居里/克、居里/厘米3 、居里/升(3)吸收剂量•吸收剂量是指受辐射的物质或生物体单位质量(或体积)内吸收射线的能量值•国国际际单单位位((SI制制))::戈戈瑞瑞((GY)),即焦尔每千克(J/kg)。
•常用单位:拉德常用单位:拉德 ((rad))•换算:1 GY = 100 rad(4)剂量当量•剂量当是表示人体对一切射线所吸收能量的剂量单位•国国际际单单位位((SI制制)):将焦耳每千克命名为希希沃沃特特(Sievert),简记为 Sv,1 Sv=1 J /kg•常用单位:雷姆(常用单位:雷姆(rem))•换算:1 Sv = 100 rem•在辐射防护工作中,虽然吸收剂量相同,由于辐射类型和照射条件等不同,也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生物效应为了统一表示各种射线对机体的危害程度,在辐射防护上,采用了剂量当量的概念剂量当量是适当的修正因素对吸收剂量进行加权,使得修正后的吸收剂量能更好地和辐射所引起的有害效应联系起来剂量当剂量当量的定义为,在组织内被研究的某一点上的量的定义为,在组织内被研究的某一点上的D与与Q和和N的三个数的乘积即,的三个数的乘积即, H = D×Q×N•式中:H——剂量当量;• D——吸收剂量;• N——所有其他修正因素的乘积,指定N = l ;• Q——品质因素(见表)(5)剂量当量率•剂剂量量当当量量率率是是指指单单位位时时间间所所受受到到的的剂剂量量当量,又称辐射水平。
当量,又称辐射水平•国际单位(SI制):希[沃特] / 秒(Sv/s),微希[沃特] / 秒(µSv/s),毫希[沃特] / 小时(mSv/h)•常用单位:微雷姆/秒(µrem /s),毫雷姆/小时(mrem/h), 雷姆/ 周(rem /w), 雷姆/ 年(rem /y)(6)运输指数(Transport Index,TI)•运运输输指指数数((TI))是是指指给给包包件件、、集集合合包包件件、、罐罐柜柜或或集集装装箱箱或或无无包包装装的的LSA-I和和SCO-I确确定定一一个个数数字字利用该数字对辐射照射量进行控制•其确定方法:①测定出距离包件、集合包件、罐柜或集装箱或无包装的LSA-I和SCO-I外表面1m远处的以毫希沃特/小时(mSv/h)为单位的最高辐射水平该测定值乘以100,结果就是运输指数•对于铀和钍矿石及其浓缩物,在距离货物外表面1m远处的任何一点,其最高辐射水平可以取以下的数值:•铀和钍矿石及其物理浓缩物 0.4mSv/h• 钍的化学浓缩物 0.3mSv/h•除六氟化铀外的铀化学浓缩物 0.02mSv/h②罐柜、集装箱或无包装的LSA-I和SCO-I 的运输指数应按上述①的方法测定的值再乘以下表(表4-7 大尺寸货载的放大系数)中的相应系数:③按上述①、②方法确定的运输指数值的有效数字为小数点第1位。
④确定每个集合包件、集装箱或运输工具的运输指数,可取所装包件运输指数之和或直接测量辐射水平;对于非钢性集合包件,其运输指数只能按所有包件运输指数之和来计算(7)临界安全指数(Criticality Safety Index,CSI)•临界安全指数(CSI)是指用于对含有裂变物质的包件、集合包件或集装箱进行临界安全控制的累加数字其确定方法:①装有裂变物质包件的临界安全指数应用50除以《IMDG Code》中推出的两个N值中较小的那个得出即CSI = 50 / N)②每批托运货物的临界安全指数应是该批货物所有包件临界安全指数的总和5.放射性包件和集合包件分级•根据运输指数和表面辐射水平对盛装放射性物质、物品的包件和集合包件的危险程度分级见表4—8:6.几种放射性物质.几种放射性物质(1)放射性物质,例外包件—仪器或物品, 第7类, UN 2911, GB 71009, 积载类 A2))六六氟氟化化铀铀,,裂裂变变的的,, 第第7类类 ,, 副副危危险险性性 8 , UN 2977, GB 71006, 积载类 A八、第八、第8类类 腐蚀品(腐蚀品(Corrosive substances))1.定义•腐腐蚀蚀品品系系指指通通过过化化学学反反应应能能严严重重地地伤伤害害与与之之接接触触的的生生物物组组织织的的物物质质,,或或从从其其包包件件中中撒撒漏漏亦亦能能导导致致对对其其它它货货物物或或船船舶舶损损坏的物质。
坏的物质2.分类.分类(1)《IMDG Code》在本类中不分小类2)《水路危规》将第8类分为3小项:• 第8.1项 酸性腐蚀品;• 第8.2类 碱性腐蚀品;• 第8.3类 其它腐蚀品(3)按运输中的危险程度,将第8类分成以下三类包装类:①包装类I•是在3分钟或少于3分钟的暴露时间后开始直到60分钟的观察期内,能使动物完好的皮肤组织出现坏死现象的物质;②包装类II•是在3分钟至60分钟以内的暴露时间后开始直到14天的观察期内,能使动物完好的皮肤组织出现坏死现象的物质;③包装类III3.特性.特性•腐蚀品是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物质,能与很多金属、非金属及动、植物机体等发生化学反应•腐蚀品不仅具有腐蚀性,很多腐蚀品同时还具有毒性、易燃性或氧化性等性质中的一种或数种(1)腐蚀性•腐蚀品与很多物品、人体接触后,都能形成不同程度的腐蚀其中对人体的腐蚀又称为化学烧伤(或化学灼伤)①对人体的腐蚀②对物品的腐蚀(2)毒性•许多腐蚀品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如水合肼、五溴化磷、偏磷酸;•特别是具有挥发性的腐蚀品,能挥发出有毒的气体和蒸气,在腐蚀人体的同时还能引起中毒,如发烟硫酸、氢氟酸等(3)氧化性•腐蚀品中的含氧酸大多是强氧化剂,本身会分解放出氧气,或与其它物质反应时,夺取电子使其氧化,如硝酸暴露在空气中就会分解放出氧气。
•强氧化剂与可燃物接触时,即可引起燃烧如硝酸、浓硫酸、高氯酸等,与松节油、食糖、纸张、炭粉等接触后,即可引起燃烧甚至爆炸浓硫酸,浓硝酸可以氧化铜,同时放出有毒的二氧化硫或二氧化氮气体(4)易燃性•有机腐蚀品具有可燃性,其中有些是易燃的这是由于本身的化学组成所决定的一些挥发性的有机腐蚀品闪点较低,接触明火会引起燃烧,如冰醋酸,闪点40℃( c.c) ; 氯 甲 酸 乙 酯 , 闪 点29℃(c.c)•有些强酸强碱,在腐蚀金属的过程中放出易燃的氢气当氢气在空气中占一定的比例时,遇高热、明火即燃烧,甚至引起爆炸(5)遇水反应性•腐蚀品中很多物品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烟雾,对眼睛和呼吸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反应的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反应分为两种情况:①遇水分解:这类反应以氯化物为主,如氯磺酸水解发生强烈反应,生成盐酸和硫酸②遇水化合:这类反应以各种酸酐为主,如三氧化硫遇水生成硫酸,反应的结果使腐蚀性明显增强(6)污染性•一些腐蚀品具有污染性,属于海洋污染物甚至是严重海洋污染物,如二氯苯基三氯硅烷、氯化铜等4.几种常见腐蚀品.几种常见腐蚀品((1))硫硫酸酸,,含含酸酸超超过过51%,, 第第8类类, UN 1830, GB 81007, 包装类 Ⅱ, 积载类 C(金属桶B)。
2))氯氯磺磺酸酸,, 第第8类类, UN 1754, GB 81013, 包装类 Ⅰ, 积载类 C3))冰冰醋醋酸酸,,按按质质量量含含酸酸超超过过80%,, 第第8类类,, 副副危危险险性性 3, UN 2789, GB 81601, 包装类 Ⅱ, 积载类 A4))氢氢氧氧化化钠钠,,固固体体的的,, 第第8类类, UN 1823, GB 82001, 包装类 Ⅱ, 积载类 A5))水水合合肼肼,,按按质质量量含含肼肼大大于于37%,, 第第8类类,, 副副危危险险性性 6.1, UN 2030, GB 82020, 包装类 Ⅰ或Ⅱ或Ⅲ, 积载类 D九、第九、第9类类 杂类危险物质和物品杂类危险物质和物品1.定义•《IMDG Code》指出本类物质包括:(1)根据已经表明的具有经修订的《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第七章A部分规定列出的危险性,但未列入其它危险类别的物质和物品;包括运输或准备交付运输的温度等于或超过100℃仍为液态、温度等于或超过240℃仍为固态的物质和物品;以及(2)上述公约第七章A部分未规定的,但《经1978年议定书修订的1973年国际防止 船 舶 造 成 污 染 公 约 》(MARPOL73/78)附则III规定的有害物质(海洋污染物)。
• 2.海洋污染物(Marine Pollutants)•海洋污染物系指由于其对海产品生物积累的潜在威胁或由于其对水生生物的严重毒性,而适用于MARPOL73/78附则III的物质3.《IMDG Code》中列出的几种第9类物质•在《IMDG Code》中列出的第9类物质有几十种,现列举几种:((1))二二氧氧化化碳碳,,固固体体的的((干干冰冰)), UN 1845, GB 92001, 包装类 Ⅲ, 积载类 C2))聚聚苯苯乙乙烯烯珠珠体体,,可可膨膨胀胀的的, UN 2211, GB41057, 包装类 Ⅲ, 积载类 A((3)鱼粉(稳定了的))鱼粉(稳定了的), UN 2216, 包装类 Ⅲ, 积载类 B4))石石棉棉, UN 2590, GB61906, 包装类 Ⅲ, 积载类 A5)对环境有害的物质,固体的,未另列明的,海洋污染物, UN 3077, 包装类 Ⅲ, 积载类 A6)对环境有害的物质,液体的,未另列明的,海洋污染物, UN 3082, 包装类 Ⅲ, 积载类 A4.在《水路危规》中第9类•只列明一种物质•二氧化碳,固体的(干冰), GB 92001, 包装类 Ⅲ, 积载类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