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行走羌地歧路口上的东方古堡.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35627282
  • 上传时间:2022-01-0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16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行走羌地 歧路口上的东方古堡四川茂汶理及北川县作为我国羌族主要的分布地区,遍布英中众多 的碉楼建筑,以碉楼建筑为主聚合而成的无数羌寨,就像散落在群山之间 串串美丽的珍珠在民间传说中,珍珠是大海的泪珠,是一滴泪落进海, 又正好被贝壳接着的眼泪民间关于珍珠荒诞的传说,却被哲学家们引伸 出并不荒诞的另一种解读:最美的东西往往是以痛苦作为代价磨练出来 的所以,我个人更愿意把羌寨一一这些晶莹光洁的“珍珠”,解读为从 历史浩瀚汪洋中浮出水面的珍宝,而作为珍宝,它们是以时光作为代价磨 练出来的我们由成都穿过都江堰,向西北经汶川进入杂谷脑河大峡谷之中,滔 滔岷江从山底流过,阳光暖暖地斜投在峡谷中,又迅速回照到江岸山坡的 羌寨上在专家、学者们冷静而理性的目光中,这片区域的碉楼建筑是羌 族人民在高山峡谷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以最原始的天然石块和粘土等建筑材料,以非凡的智慧,创造出来的独树一帜的建筑 防御体系和建筑艺术这些人类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碉楼建筑,以及由这 些建筑群构成的村落,不但丰富了我国和世界的建筑文化,同时也成为人 类物质文明遗产中的一个瑰宝它们不仅包含着丰富的民族学、人类学及历史学的内涵,更是承载羌族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不可代替的符号。

      东方古堡”的历史影纹在民国版的《汶川县志》中,称岷江两岸的羌族住房“羌土寨居,远 视如西式洋楼”,而在1918年,当一位英国传教士托马斯到了岷江和沱江 流域,?到羌人的雕楼时,这些在当地汉人眼中离奇的“西式洋楼”,却在 他这位西洋人眼里,又变成了离奇的“东方建筑”一一“第一印象就是远 在高山险要处、石砌平顶房楼楼相联所形成的村寨以及巍巍碉楼点缀其 间远远槊去,对于一个西方的游客,这些村寨好像是摆错了地方的工业 城,一座座的碉楼好像烟囱林立一样之后,另一位英国探险家伊莎贝 拉•伯德女士,在一路行走抵达汶川县的旅程中,沿途所?的羌族建 筑也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在山顶上、悬崖顶部坐落着村舍,可以由开凿在 岩石里面和悬崖边上的石梯到达那儿,悬崖里面被挖空成为贮藏室村庄 里的房屋有三层、四层高,五层高,其至七层高,紧贴在陡峭的山腰上, 或者紧紧抓住绝壁,悬在汹涌的溪流之上为伯德与托马斯所不知的是,他们眼中这些全完由石头垒砌而成的房 屋,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邛笼”《后汉书•西南蛮夷传》中载:“众 皆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邛笼为羌语译音,意指 碉楼或石碉这是羌族人们悠远历史与灿烂文化的?证物,是羌寨最具代 表作性的建筑符号。

      历史上,为防止外敌入侵,羌人都要在寨子边,用石 块修建“邛笼”碉分别呈四棱、五棱、六棱和八棱,高达数丈石碉内 一般分为7~9层,最高的可达12层;以独木梯上下,对外有枪孔,战时 既是战碉、驻扎防御兵士,亦可作烽火台,用于传递信息,平时多用于储 存粮食、堆放柴草黄泥垒成的古堡世界“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汶川的萝卜寨已成为一个让所有人痛心疾首的名词这座号称“云朵上街市”的古老羌寨,在那个惨痛的瞬 间,一下子就被地震从大地上抹去了曾经的美丽,只剩下立在风中空荡 荡的门框和倒在地上摔成碎块的黄泥墙鲜为人知的是,在羌族地区,以 黄泥垒墙建筑而成的古老寨子,还有许多而这些寨子也有不少在大地震 中幸运地躲过一劫站在汶川县的任何一个地方,抬头你便能看?三座大山,汶川县城即 被这北血的龙山、南曲的羊龙山和东面的围龙山合拥着在高高的龙山脊 架上,耸立着的布瓦寨往往第一时间就会把人的眼球吸引过去站在汶川 县的街道边,向上仰视,村容寨貌总是隐隐约约,点点房棱屋角,立在一 大片黄土坡上,仿佛早与土地合二为一唯有那几座土碉楼,如几柄挺立 的宝剑,直指云雾蓝天,仿佛可望而不可及,充满庄严雄伟的气势布瓦寨是汶川县威州乡的一个村庄,这里的土碉始建于明末清初,近 年吸引了不少建筑学家前來考察,他们称这是“中国最后的土碉群落”。

      布瓦寨的房屋和碉堡全部就地取材,用黄土筑成碉楼最为奇特Z处是碉 楼的顶子两边都有巨大片石做成的“耳朵”,上面的石孔里悬挂有铜铃, 既可用来报警,也可用来逃生羌人自古生存环境恶劣,在昔日,内争外 斗颇多,布瓦的战碉?证了旧时的苦难与硝烟,而现在,风起铃响,布瓦 寨子的战碉,只余下山风中摇曳的铃声,述说着曾经沧海桑田的历史深山迷宫桃坪寨 坐落在理县的桃坪寨,是一个典型的羌族村寨在“5•12汶川 特大地震”中,桃坪羌寨三座著名的古碉楼只有楼尖发牛部分垮塌,但主 体依然保存完好据说,桃坪羌寨子因为村旁溪水中的石头呈红色,也曾叫赤溪寨和赤 鸡寨,后來称为桃坪则是因为其先民陶殊遍植桃树的原故据史料记载, 桃坪羌寨始建于公元前111年远望呈八卦形布局,结构严谨,屋屋相连, 户户相通,浑然一体桃坪羌寨之所以称古堡,是由于它留有许多战时的 特性:寨子全部由高大的墙体连接而成,寨内遍布明暗巷道还分散于各家 各户之间,连接着八个出入口,蜿转回旋,形似八卦之阵整个羌寨浑然 一体,有高大的老墙用石头与黄泥砌成寨子以三岔巷为中心,众多的明 暗道路通向寨子的每一个角落,有的只能容纳一人侧身通过,身在其中就 如进入了迷宫一般,往往会被老掉牙的石墙压得透不过气来。

      如果细看, 高达数十米的墙体上还有“十” “万”等的石砌图案及一些太阳形花纹, 而其含义却至今未能破解与房屋相连在一处的两座冇着两千年历史的古碉,各层都冇内大外小 的射击孔,顶部还有照楼,碉顶墙外安有可系绳子上下的石孔,因两座碉 均为棱形,安装有背脊,至今仍坚固无比在各条巷道的下边,遍布的还 有地下水网,这乂是桃坪的一大奇景,人们利用寨中地貌特征,引附近增 头沟的雪山之水流入寨内作取水和防御外敌以及消防之用他们用大的青 石板砌成许多条暗沟,再在沟上修房,引雪山的清清溪水,通过地下水网 流到每家每户一口打起仗来,人们不用走出家门便可取水饮用这样可 与敌人打一场旷日持久的防御战争地下水网还有另外的功能,那就是防 火如果不慎发生火灾,每家每户揭开石板即可取水灭火,确保全寨安全寨中还修建了不少暗水道,上盖石板,每家每户均可掀开石板取水,十分 方便水既能调节气温,乂净化空气,在落差大的地方可安装水磨用来磨 血,真是一举多得,相得益彰与众不同的建筑符号北川羌族自治县作为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自古以来就是羌族人繁 衍生息的地方,生活的羌人在明代与北川羌族自治县其他地方的羌人被统 称为“白草蕃”,清代时称“青片蕃”。

      羌寨民族传统文化一直保存完好, 而在近几十年,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汉文化影响 迅速加深,青片羌寨在保留传统文化耍素的同时,又增强了浓厚的汉文化 色彩在北川县青片河流域的26个羌寨中,五龙寨、吊脚楼羌寨、神树林 羌寨、西窝羌寨和大寨子等最为有名,它们除了寨子规模不一外,共同拥 有着浓厚的羌族文化色彩能让人通过独特的建筑、传统饮食、宗教信仰、 婚丧嫁娶和五彩缤纷的羌族服饰、粗犷豪放的沙朗、悠扬婉转的山歌等, 感觉到北川羌族的迷人魅力如汉代文献记载的一样,北川的羌人最早也“垒石为室”建造住房, 他们历来用当地的片石来砌墙建屋,修建一般为三层,高数丈的碉房后, 称为寨房房屋冬暖夏凉,坚固耐用,但采光较差,居住的舒适度远不及 木质房屋清代后期,经地方官员的引导,青片羌人才开始修建木结构房 屋,并经百余年演变,逐渐成了青片羌主要的居民样式因青片的大山上 很少有大块的平地,为了利用不大的屋基修建尽量大的房屋,羌人建木屋 时就靠山一方建房成一楼一底两层,再向山坡下延伸一间,有木桩下伸, 因而被称为“吊脚楼吊脚楼最下一层以石头砌成半墙,作为圈养牲畜 之用,中层住人,上层堆放杂物但青片羌人虽然用木屋取代了碉房却仍 然保存着对石头的偏爱,其房屋的保顶、隔墙仍用石头砌成,其面平整, 其体端直,外观极为别致。

      房内则一般都设有一个火塘供烧火取暖Z用, 火塘上面吊一个木头或竹筒做的钩子,用于悬挂茶壶、鼎锅等烧水用具青片羌人热爱人自然,喜欢在房前屋后植树种竹,房屋往往掩映在绿 树翠竹之中,外形极其美观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住房不断得到改进, 在沿路沿河地带,已出现不少砖混结构的小洋楼在北川的青片羌寨,既 能看到原始碉房,又能看到木质吊脚楼和小洋楼,仿佛到了羌族住房演变 史的博物馆站在历史的歧路口上羌族民居不仅是一个区域固冇的群体性栖居符号,同吋,也是羌族村 落生存与文化繁衍的根基5•12”汶川大地震后,羌寨建筑的命 运成为所有人关注的又一个中心人们关注羌寨的命运,也就是在关注人 的命运和文明的延续然而那些崇山峻岭间的“东方古堡”,那些在时光 轮回中的石块与黄泥,确实充满太多我们无法预知的命数2009年4月,汶川县龙溪乡阿尔村的村民余永清在寨子中做出了一个 惊人Z举:他一个人挺身而出,阻拦住了自家亲戚组建的一个建筑队对阿 尔村一座百年古碉的拆除工作按照当地有关部门在此打造“羌人谷”旅 游开发区的原有计划,这座古碉将被拆除重建在寨中老人的记忆中,这 座如今已破败不堪的碉楼,是老寨子中唯一一座幸存至今的老碉楼了,原 来有9层,高30米左右,一直保存完好,1974年生产队时代,集体的土 豆放于此楼,因楼高没顶,怕漏雨,土豆受潮霉坏,就已经派人拆去了五 六层。

      而如今,就是这样一座历史悠久的碉楼,也险些再度遭劫在余永 清与他约请的多位专家、学者共同的努力下,碉楼最后通过上级行政命令 保存了下来阿尔村碉楼的命运,也许只是一个片面的个案,但在它的背后,折射 出羌族传统建筑在新时代血临的各种挑战:一方面,碉楼是羌族历史和文 化的?证,与石头羌房一样,同是羌寨最具代表作性的建筑符号另一方 面,在现代的进程中,特别是经历了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轰轰 烈烈的灾后重建工作,羌族建筑站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歧路口上,传统与 重建,继承与更新,这些充满矛盾与困境的话题,还是非常现实地摆在了 人们的面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