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语言获得.ppt
44页“语觉论语觉论”——”——儿童语言获得新论儿童语言获得新论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Email:hekk@ ——儿童语言获得新论第一讲 儿童语言获得理论的研究现状 第二讲 关于“语觉是人类第六种感知觉”命题 的 论证 第三讲 语觉功能的生理基础及先天性 第四讲 基于语觉的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第五讲 言语能力的先天性与感知性 第六讲 语觉论对当前主要儿童语言获得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基于语觉的儿童语言获得理论第四讲第四讲一、、一般的言语生成与理解模型一般的言语生成与理解模型 二、基于语觉的言语生成与理解模型、基于语觉的言语生成与理解模型 三、儿童语言获得过程和成人言语生成与理解过、儿童语言获得过程和成人言语生成与理解过 程的比较程的比较 四、儿童语言发展的主要阶段、儿童语言发展的主要阶段 五、语觉论对儿童语言获得过程的分析、语觉论对儿童语言获得过程的分析基于语觉的儿童语言获得理论一、、一般的言语生成与理解模型一般的言语生成与理解模型语言的作用是交际,而言语交际包括说和听两方面:“说”是表述话语 的过程,也称言语生成过程;“听”是接受话语的过程,也称言语理解过程 关于言语理解与生成过程的神经机制与心理加工方式曾有许多神经心理 学家和语言学家作过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模型。
在这些模型中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个:1、布隆斯腾(Blumsterm)模型2、莱维勒(Levelt)模型3、伽赞尼伽(Gazzaniga)模型4、对上述三种模型主要特点的比较第四讲第四讲一、一般的言语生成与理解模型1、布隆斯腾(Blumsterm)模型布隆斯腾的言语生成与言语理解模型如图4.1所示:图4.1 布隆斯腾模型 该模型假定言语生成和 言语理解的机制共用一个 词典,即生成的词和接收 的词最终都要与公共表征 发生联系这种表征的实质 是通过语言声音结构所特有 的音位分段、语音特征以及 它们的结合规则来表征词汇 如图所示,言语理解过程 中所有听觉言语输入最终 要访问这个词典像图中所 描述的那样在言语生成过 程中也有类似的假设总之 ,为了实现言语的解码和 编码,要有不同的生理机 制支持,前者与听觉系统 有关,后者则与发声器官 有关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在公用词典与言语生成系统 之间的界面以及公用词典与 言语理解系统之间的界面都 需要有一些独特的操作一、一般的言语生成与理解模型2、莱维勒(Levelt)模型莱维勒的言语生成与理解模型如图4.2所示在言语生成方式下,最 初的信息生成来自言语所要表述的概念。
在早期阶段先产生一个意图—— 在“概念形成器”框内完成该框输出的“前言语信息”送到“构成器” 中构成器包括两个组成部分:第一个是用于形成句子表层结构的“语法 编码器”,第二个是用于实现发音规划的“语音编码器”莱维勒在其模 型中把词汇里包含的语法及语义信息称之为“词注”,每个词注中包括对 应词汇的词义和用以生成短语结构的句法知识(例如,“sparrow”的词 注既包括词义——燕子,还注明是一个可数名词;“give”除包括词义— —给与,还注明它是可同时带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的及物动词)语法编 码器利用词注产生一组符合言语表达规范的单词排列(词串),这就是句 子的表层结构莱维勒还把一个词汇所包含的形态及语音信息称为“词形 ”(例如,“dangerous”的词形是由词根“danger”和后缀“ous”组成 ,它有三个音节,重音在第一音节,且第一个音位是/d/)语音编码器 利用词形所提供的信息完成对句子表层结构的发音规划,并依此规划向发 音器官(口腔、声带)发出运动控制指令莱维勒模型中的言语理解系统,不仅完成一般对话过程中的言语理解,还要完成言语 生成过程中的自我监控每个人在说话过程中,免不了偶尔会说错,但往往能自我 改正,就是由于有这种自我监控的功能。
为此,言语理解系统应能提取每个词汇的“词注 ”及“词形”信息,并以语音编码器的输出(相当于内部言语)作为自己的输入,其输出则是经 过语法分析的言语,因而可判定自己说出的话语是否正确一旦有错,即可由言语生成系统 的相应环节加以改正(语法错——由语法编码器改正;发音错——由发音编码器改正)一一、、一般的言语生成与理解模型一般的言语生成与理解模型图4.2 莱维勒模型3、伽赞尼伽(Gazzaniga)模型在第二讲中,我们介绍过关于伽赞尼伽言语生成与理解 模型在两种不同言语方式下的信息流程,该流程实际上反映 了伽赞尼伽模型在两种不同言语方式下的心理加工过程,因 而我们不仅可以依据该信息流程画出如图4.3所示的模型图, 还可以通过该流程确定和言语生成及言语理解这两种不同言 语方式相关的神经生理机制如前所述,伽赞尼伽认为,言 语生成和言语理解在大脑皮层中涉及同样的神经生理机制— —都与三个言语中枢有关,这三个言语中枢分别是沃尼克区 (左半球布洛德曼39-40区)、布洛卡区(左半球布洛德曼 44区)和概念中枢(也称心理词汇,在缘上回和角回附近) 一一、、一般的言语生成与理解模型一般的言语生成与理解模型一、一般的言语生成与理解模型3、伽赞尼伽(Gazzaniga)模型一、一般的言语生成与理解模型4、对上述三种模型主要特点的比较布隆斯腾模型的特点有二:一是强调言语生成与言语理解过程共用 一个词典(心理词汇);二是认为言语生成与言语理解的心理加工过程 彼此相似,言语生成是运用词典进行编码,言语理解则是运用词典进行 解码,两者是互为可逆的过程。
莱维勒模型也强调言语生成与言语理解过程共用一个心理词汇,但 它和布隆斯腾模型相比较有以下三点不同:(1)言语理解并非言语生成的逆过程,因为前者除了要完成一般对 话过程中对所听到的有声言语的理解以外,还要完成自己说话过程中对 言语生成是否正确的自我监控至于“自我监控”之外的一般言语理解 过程,是否为言语生成的逆过程,莱维勒模型没有作出回答;甚至连一 般言语理解系统是如何进行工作的也未加说明(莱维勒更关注的是言语 如何生成)2)认为心理词汇由“词注”和“词形”两部分组成,前者包括词 汇的词义及相关的句法知识,后者包括词汇的形态及语音信息3)将言语生成所需要的“世界性知识”(包括语境知识、语篇模 型、百科全书等等),从布隆斯腾模型的公用词典中抽取出来,作为独 立的模块——“概念形成器”一、一般的言语生成与理解模型4、对上述三种模型主要特点的比较伽赞尼伽模型伽赞尼伽模型也强调言语生成与言语理解过程共用一个心理词汇(概念也强调言语生成与言语理解过程共用一个心理词汇(概念 中枢),并且也认为言语理解并非言语生成的逆过程,但它和莱维勒模型相中枢),并且也认为言语理解并非言语生成的逆过程,但它和莱维勒模型相 比较还存在下列不同:比较还存在下列不同:((1 1))伽赞尼伽的心理词汇(概念中枢)包括两方面的知识伽赞尼伽的心理词汇(概念中枢)包括两方面的知识::词汇的词汇的词义词义 和言语生成所需要的和言语生成所需要的各种概念各种概念及及世界性知识世界性知识。
而莱维勒的心理词汇只包括词而莱维勒的心理词汇只包括词 注和词形两部分注和词形两部分,如上所述,前者包括词义及句法知识,后者包括单词的形,如上所述,前者包括词义及句法知识,后者包括单词的形 态及语音信息可见,二者除了态及语音信息可见,二者除了““词义词义””这部分有共性以外,其余内容均不这部分有共性以外,其余内容均不 相同布隆斯腾模型中的词典即心理词汇,其含义更广,实际上相当于莱维相同布隆斯腾模型中的词典即心理词汇,其含义更广,实际上相当于莱维 勒模型中的词注、词形以及概念形成器(包含世界性知识)这三部分的合成勒模型中的词注、词形以及概念形成器(包含世界性知识)这三部分的合成 )2 2))伽赞尼伽模型中有关词法的知识伽赞尼伽模型中有关词法的知识(包括词形、词性的知识)和句法(包括词形、词性的知识)和句法 的知识(包括短语构成与句子分析的知识)的知识(包括短语构成与句子分析的知识)均被假定存贮在均被假定存贮在布洛卡区布洛卡区;;有关有关 词汇的语音信息则被假定以词汇的语音信息则被假定以““词汇的音位特征库词汇的音位特征库””形式保存在形式保存在沃尼克区沃尼克区所 以有关这三种知识(词法、句法、语音)的心理表征没有在其模型中显示出以有关这三种知识(词法、句法、语音)的心理表征没有在其模型中显示出 来。
来3 3))伽赞尼伽模型既具体描述了言语生成的心理加工过程,也同时具体伽赞尼伽模型既具体描述了言语生成的心理加工过程,也同时具体 描述了言语理解的心理加工过程描述了言语理解的心理加工过程,,因而可以清楚地了解两者加工方式的区别因而可以清楚地了解两者加工方式的区别 4 4)伽赞尼伽模型还有一个突出的优点是,该模型不仅描述了两种言语)伽赞尼伽模型还有一个突出的优点是,该模型不仅描述了两种言语 方式的心理加工过程与加工特点,方式的心理加工过程与加工特点,还同时给出了实现这两种言语加工所需的还同时给出了实现这两种言语加工所需的 神经生理机制神经生理机制————三个言语中枢三个言语中枢这是其它模型所不及的,而对于言语生成这是其它模型所不及的,而对于言语生成 与理解的研究来说,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与理解的研究来说,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二、基于语觉的言语生成与理解模型通过上节的介绍与分析我们看到,在目前较有代表性的言语生成与言 语理解模型中,伽赞尼伽模型具有较突出的优点,可以作为我们建构基于 语觉的言语生成与言语理解模型的较好借鉴这些可供借鉴的优点包括: (1)概念中枢(心理词汇)包含词汇的词义、各种概念及世界性知识,并为言语生成与言语理解过程所共用; (2)同时对言语理解与言语生成这两种言语方式的心理加工过程作出具体描述; (3)不仅描述两种言语方式的心理加工过程与加工特点,还同时给出相关的神经生理机制。
二、基于语觉的言语生成与理解模型与此同时,根据前面第二讲和第三讲关于语觉系统和语觉功能的研 究所获得的新认识,我们将对伽赞尼伽模型作出以下几点修正:(1)在伽赞尼伽模型中,对言语理解的心理加工过程主要包括语音 辨析和语法分析(其中又包含短语结构生成和句法分析等内容)两个环 节,语义问题只在概念中枢的功能中含糊地提到,在该模型中并未涉及 语义分析的具体过程及机制而根据我们前面对语觉功能的研究证明, 儿童天生具有语音感知与辨别以及语义分析与识别的功能,并有相关的 神经生理机制支持为此,我们将在新的言语模型即基于语觉的言语生 成与理解模型中增加语义分析与识别环节,对伽赞尼伽模型的这一不足 加以弥补2)在上一讲中,苏珊和海迪通过6个聋孩的研究案例不仅证明儿童 天生具有语义分析与识别能力,而且她们还指出儿童对语义的分析与识 别过程可以用格语法中的各种格关系简单而清晰地描述出来这就表明 ,格语法可以在言语生成与理解模型中作为语义分析的有效方法为此 ,应在基于语觉的言语生成与理解模型中增加一个专门进行格语法分析 的模块——“语义关系匹配”模块,用于判别由当前输入语音串所生成 的若干个“格语块”之间是否与某个合法的语义关系模式相匹配。
二、基于语觉的言语生成与理解模型(3)为了适应利用格语法进行语义分析的需要,对语法分析环节也应 作相应的修改由于格语法主要是通过对当前输入语音串所生成的各种格 语块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看它是否符合某种合法的(即符合语言表达 规范的)语义关系结构,所以这种语义关系分析,可以通过将输入语音串 所生成的格语块之间的关系模式,与模式库中保存的合法语义关系模式加 以匹配比较而实现如前所述,所谓“格语块”是指表征不同格关系的语 块,而“语块”即词组或短语结构这就表明,为了满足格语法分析的需 要,在语法分析阶段只要完成短语特征分析(即语块辨识——确定该语块 属于哪一种“格语块”)就够了而这样的短语特征分析只需在单词(词 义)识别和短语结构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