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庞营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
9页安徽省阜阳市庞营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两弹一星”郭永怀胡晓青他为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他以赤子之心报效祖国,为中国上世纪六七 十年代在核事业尖端技术方面取得非凡成就付出了生命他就是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 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郭永怀 1909 年 4 月 4 日出生于山东荣成县一个农民家庭1933 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 后来在西南联大改学航空工程1939 年,他考上了中英“庚子赔款”留学生,因故不能成行翌年 9 月到加拿大多伦 多大学留学,他仅用半年时间就取得了数学硕士学位接着他选择了空气动力学中最难的课 题“跨声速流动的不连续解”作为博士论文研究方向1941 年 5 月,他来到当时国际空气 动力学的研究中心——美国西岸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在航空大师卡门教授的 指导下工作从此,郭永怀开始了最艰苦的研究工作,通过四年多的辛勤劳动,郭永怀重于 在跨声速流动的研究上取得重大成就1945 年,他以坚强的毅力,出色地完成了有关跨声速流动不连续解的出色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钱学森评价道:“郭做博士论文,找了一个谁也不想沾边的题目,但他孜孜不倦地干,得到的结果出人意料。
1946 年,西尔斯在康奈尔大学创办航空研究院,特聘郭永怀前去参加业务领导工作于是,郭永怀成了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院的主持人之一1949 年,郭永怀为解决跨声速气体动力学的一个难题,探索开创了一种计算简便、实用性强的数学方法——奇异摄动理论,这一理论在许多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是因为在跨声速流与应用数学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郭永怀很快就闻名世界当时人类虽已实现了飞行的梦想,但飞行速度并不理想而解决“声障”问题是提高飞机飞行速度的难关郭永怀和钱学森经过拼搏努力,不久就合作拿出了震惊世界的重要论文,首次提出了“上临界马赫数”概念,这一概念还得到了实验证实,为解决跨声速飞行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国外工作期间,郭永怀一直在等待机会,渴望用平生所学为祖国服务抗美援朝战争 结束后,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终于出现了这个机会这时,郭永怀毅然放弃了国外的优越 条件与待遇,与夫人李佩于 1956 年 11 月回到阔别 16 年的祖国,并立即投身于轰轰烈烈的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为新中国的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国早一天强 大起来,永远不再受人欺侮郭永怀说1960 年 7 月,苏联政府照会中国政府,决定撤走在华的核工业系统的全部专家,随后 又停止供应一切技术设备和资料。
中国决定自行研制核武器,郭永怀担任九院的副院长当 时九院的首要任务就是在一无图纸,二无资料的情况下,迅速掌握原子弹的构造原理,开展 理论探索和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从外貌看,郭永怀身体瘦弱,不到半百已双鬓斑白,平时不苟言笑,总爱沉思而他工 作起来,精力却是超人的1963 年,迁往海拔 3000 米以上的青海基地后,他与许多同事都 有了高原反应为了及时研究新情况,郭永怀频繁往来于北京和基地之间,每次都会增加身 体的不适应,严重损害了健康有人劝他少跑一些,但他为了工作全然不顾周恩来叮嘱郭 永怀等科学家尽量不要乘飞机,郭永怀为赶进度仍经常飞来飞去1968 年 12 月初,他在青海基地发现一个重要数据,急于赶回北京研究,便搭乘了夜班飞机12 月 5 日凌晨,飞临北京机场,距地面约 400 米时,突然失去平衡,偏离跑道,扎向 1 公里外的苞米地,腾起一团火球!人们从机身残骸中寻找到郭永怀时,发现他和警卫员紧紧地抱在一起当人们费力地将他们分开时,一叠纸,从两人紧贴的胸部掉了下来——是那份无比珍贵的热核导弹 试验数据!焦黑难辨的尸体,完好无损的手稿……面对这种情形,所有前来接应的士兵当场跪地痛哭……而此时,他的妻子李佩却被诬陷为“美国特务”,正在接受所谓的政治审查。
那天,她 没有流泪,只是凝望着窗外,长久地,一言不发在郭永怀牺牲后第 22 天,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接着,在他牺牲不到两 年的 1970 年 4 月 24 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为了表彰郭永怀的功绩,中华人民 共和国内务部于 1968 年 12 月 25 日授予郭永怀烈士称号1999 年,他被追授“两弹一星” 功勋奖章郭永怀,永怀赤诚;后来者,永怀感佩摘编自《人民日报》,有删改)【相关链接】①她很少提起郭永怀两弹一星”奖章捐给了中国科技大学;他的遗物,也悉数捐给 了力学所她只是固执地守着 60 年不变的家,哪儿也不去有个学生这样回忆:“多少年过 去了我才明白,李佩老师所从事的、竭尽身心的教育工作,其实是郭先生事业的延续,郭、 李实际是一个人摘自段雨《做个铺路人》)②在核弹武器化的后期研究中,郭永怀相继提出了一些主张,见解独到,后来的实践一 次又一次地证明了郭永怀这些主张的科学性和严密性1966 年 10 月 27 日,中国第一颗装 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爆炸成功1967 年 6 月 17 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摘自《中国现代科学家(六)》纪念邮票发行资料)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 在航空大师卡门教授的指导下,郭永怀选择了鲜有人涉足的“跨声速流动的不连续解”作为博士论文。
通过四年的努力,攻克了科学难题,获得博士学位B. 郭永怀探索开创出了奇异摄动理论,在此基础上,于钱学森一起拼搏努力,首次提出的“上临界马赫数”概念,为解决跨声速飞行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C. 本文画线的语句,在细节描写中还有对比的笔法,展现了郭永怀于警卫员在生命危急关头,竭尽全力保护核导弹试验数据的光辉事迹,催人泪下,感人至深D. 郭永怀牺牲后,妻子李佩无比坚强,她化悲痛为力量,继续着丈夫的事业几十年来,固守着他们的家从这个角度上说,两个人始终在一起,从来没有分开过5. 本文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 “后来者,永怀感佩”,作为“后来者”,我们对郭永怀的哪些精神应“永怀感佩”?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参考答案:4. C 5. ①使文本脉络清晰,具有条理性;②展示传主生活、工作经历和思想品格,体现真实性;③暗含崇敬仰慕、痛惜缅怀之情,增强感染力 6. ①心系祖国、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②勤奋努力、意志坚强的拼搏精神③迎难而上、见 解独到的科学精神④竭尽身心、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4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的能力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然后将文本内容与选项进行比对分析。
选项A,在航空大师卡门教授的指导下,郭永怀选择了鲜有人涉足的“跨声速流动的不连续解”作为博士论文理解有误根据对原文的理解:郭永怀是选择了难题后,才求教于航空大师卡门的;选项B,“在此基础上”无中生有原文二人合作的是:郭永怀和钱学森经过拼搏努力,不久就合作拿出了震惊世界的重要论文,首次提出了“上临界马赫数”概念,这一概念还得到了实验证实,为解决跨声速飞行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选项D,“继续着丈夫的事业”的理解有误,李佩先生从事的是教育工作,她所延续的 是与丈夫同样的奉献情怀故答案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写法的理解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本文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请简要分析其作用根据理解题干,考生可以从如下角度作答本题,一是通过时间写作,使得文本的结构脉络更加清晰二是时间的介绍,说明了郭永怀的个人的成就的经历三是时间上的说明,体现了郭永怀人生的成就的辉煌,同时也体现了笔者对郭永怀短暂人生的歌颂和敬仰之情6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传主功绩和贡献的评价及人物品格的概括分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后来者,永怀感佩”,作为“后来者”,我们对郭永怀的哪些精神应“永怀感佩”?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考生作答对人物品格评价和概括的试题,要注意结合人物的事迹加以概括和分析,比如郭永怀在博士论文中选择难题进行攻克,这足以体现其挑战的精神品质再如他学成后依然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而回国,体现出其赤子之情最后在郭永怀死的时候,紧紧的保护重要的文件,可以看出其心系科研,心怀祖国的大情怀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总之,这类试题一般考查的是对文意的解读,考生要立足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要注意认真比对选项和内容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魏家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
《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彫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其中的《逍遥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的时候,[Z-X-X-K]他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崇尚自然、平淡、朴素、简约,本来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精髓,但在先秦时期,其他派别的许多思想家也加入了对华丽之美的尖锐批判,这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墨家从下层人民的立场出发,提出“非乐”的主张,曰:“为乐非也法家对华丽之美的批判态度更加尖锐,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同老子、庄子、墨子一样,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而且,儒家美学思想中本来就包含着“节用”的观念和“辞达而已矣”的主张这样,不但是儒与道,而且又加上了墨与法,这四家的美学思想在朴素、自然、平淡、简约、实用这诸多方面形成了合流,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华丽之美也就成为众矢之的了节选自《华夏文明》,有删节)1、下面有关“朴素为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