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介绍教育科学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doc
8页杨启亮,男,汉族,1949年3月生于山东省青岛市1979年考入曲阜师范大学攻读教育 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1981年12月毕业,教育学硕士教育学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 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杨启亮教授自1971年任青岛市小学、中学教师,自1982年在曲阜师范大学任教师,1992 年评聘教授曾任教育系副系主任(主持工作)、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育科学学院院长 等职o 1995年调入南京师范大学工作至今,1997年领衔主持申报我国第一个由课程与教学论 原理与各学科教学论联合的多方向结构的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授权点,并获批准杨启亮教授的专业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的基础理论兼从事教育学原理、德育理论、 教师教育理论、专业学位教育的课程与教学等领域的研究其学术研究以中国传统教育与教 学思想、域外课程与教学论的前沿理论、半代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融会贯通为特色,成果注 重博约相兼、雅俗架构,做出了原创页献他在儒学人本主义、道家自然主义、墨学逻辑理 性等领域,在传统教学精神之现代意义研究方面多有新论;在外国20世纪教学论发展研究方 面提出了文化比较、新教学论批判、课程与教学之和而不同论等观点;在课程与教学论之实 践研究方面提出了走进田野、关怀普及、释放实践智慧等建设性观点。
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 70余篇,含核心期刊40余篇、权威期刊12篇,《论基础教育中教学的准备性》、《课程改 革中的教学问题思考》、《关怀普及:淡化教学实践中的精英化取向》、《教法在素质教育 实践中的张力》、《合格性评价:基础教育评价的应然选择》、《教材的功能:一种超越知 识观的解释》等论文都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主持的课题中国传统教学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义务教育课程与教学变革实践问题的理论研究,进展健康杨启亮的科研成果曾获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是江苏省优秀哲 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江苏省有突出页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通讯地址:江苏南京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邮编:210097电 话:025-83598138李如密,男,汉族,1964年7月生,山东费县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 学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现代教 学艺术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 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理事、全国学习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1985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系,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2年被评为讲师,1993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破格晋升为教授。
1999-2000学年在北京师 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做国内高级访问学者,2002-2005年在西北帅范大学教育学院攻读课 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为曲阜师范大学青年拔尖人才、山东省高校中青年学术骨干与学 科带头人曾历任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系副主任、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育部曲阜师范大学 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曲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主任等2006年10 月调入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工作至今主要从事教学论、教学艺术论的研究著有《教学艺术论》(专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年版)、《教学风格论》(专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现代教学理论研究》(专 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教学美的价值及其创造》(专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版)、《儒家教育理论及其现代价值》(专著,中华书局2008年版)、《教学论》 (与田慧生博士合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新世纪教师教学艺术策略》(与孙元 涛博士合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等著作10余部,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 法》、《中国教育学刊》、《教育研究与实验》、《教育理论与实践》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 200余篇。
其中关于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影响较大主持省教育科学规划项FT两项,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两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的子课题两项,主编普通高校“十一五”规划国家级教材一项曾 荣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两项、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两项、三等奖 两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通讯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邮编:210097:025-85891908 (H)E-mail: lirumi1964@ 吴永军,男,汉族,1964年10月生于南京,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南京师范大学课程研 究中心副主任,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教育学系主任教育部新课程实施教学专业支持工作组核心成员,中 国教育学研究会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1983—1985年在南京大学生物专科班学习,1985—1988年在南京市青岛路中学任教,做过班主任, 任过校团委副书记1988-199K 1991-1994先后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原理专业攻读硕士和博士 学位,并于1994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留校任教0 1996-2001年,被南京师范大学派往无锡东绛实验学 校任副校长。
长期从事教育社会学、课程论、教学论的研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教学、教师专业发 展、校本教研等方面的研究形成特色,先后出版专著《课程社会学》、《新课程学习方式》两部,主编著 作6部,参与10部专著若干章节共计60余万字的写作;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在 《国外社会科学》、《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课程•教材•教法》、《教育理论与实践》 等权威及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有十余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教育学》、 《中小学教育》以及《中国教育科学》等刊物全文转载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科)“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国家一般课题“我国新课改的同顾与反 思——基于义务教育阶段课改实践的社会学研究”,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成长 型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曾主持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西方课程社会学新发展研究”,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创新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九 .五”规划重点课题“江苏省中小学课程的社会学研究”和省教研室重点资助项目“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 结构研究”;参与国家级科研课题“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和“课程的社会学研究”的工作。
作为主要 参与者参与的研究成果“教学的社会学模式初探”获江苏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7), 作为主要参与者参与的研究成果“课堂教学社会学”获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6) o 曾于1997年获南师大第五届青年教师工作学习“双优奖” 一等奖,2000年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 近五年来的成果: ▲著作类:1、 新课程学习方式,专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2、 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通识卷)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版;3、 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案例卷)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4、 新课程核心理念例解 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5、 新课程核心理念学科例解•小学语文 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版; ▲论文类(均为独著,核心刊物)1、 我们究竞需要什么样的基础,《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15期全 文刊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6年第8期全文复印;《教育文摘周报》2006年9月6日摘登2、 当代西方课程社会学的新发展,《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6年第 4期全文复印;3、 赋权•增能•建构自主课堂: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3期;4、 再论新课程教学核心理念及其有效性,《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1期;《中国教育科学》2006年登载;5、 其实有很多误解:接受式学习再认识,《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5期;6、 试论学习方式对于儿童成长的意义,《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7、 超越技术:学习方式转变的回家之路,《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4期;8、 教学设计:影响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主要因素,《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6期;9、 难逃厄运的学习方式:接受式学习产生与发展探微,《现代教育论丛》2005年第2期;10、 再论影响学习方式的主要因素,《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20期;11、 再论学习方式对于新课程的意义,《教育科学》2004年第5期;12、 再论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及核心理念,《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3期;13、 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语文建设》2003年第11期;14、 课程改革呼唤理性精神,《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3年第4期全文复印;《中国教育科学》2005年登载;15、 试论课程改革视野卜-的好课观,《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7期;16、 再论小班教学的理念及其相关策略,《现代教育论从》2003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3年第7期全文复印;17、 新课程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人民教育》2003年第23期;18、 语文教学案例评点,《语文建设》2003年第8期;19、 语文新课程实施中若干问题的思考,《教育评论》2002年第5期;20、 关于研究性学习若干问题的再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10期。
▲科研项目1、 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科)“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国家一般课题“我国新课改的回顾与反思——基 于义务教育阶段课改实践的社会学研究”,2、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成长型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通信地址: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025) 83598605,邮箱:wvjun2003@喻平,男,汉族,1956年6月出生,重庆涪陵人,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现任 南京师范大学“211工程”办公室主任、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全国高师院校数学教育研究 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数学教育学报编委1990年在广西师范大学数学系学习并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在广西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 机科学学院工作,任副教授,广西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桂林市数学会秘书长 1999年到南京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取得教授职称,2001 年调入南京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工作,2002年取得博士学位从事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数学学习的认知心理研 究近五年来发表学术论文近60篇,出版专著、教材6部,主持省部级、厅局级科研项目6 项,获奖3次。
其中,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发表的系列论文“数学教育科研方法及其 案例分析”、“数学课堂教学及其评价”等均获得学界好评,并深受广大一线教师的喜爱通讯地址:南京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电 话:025-83598985 (O)电子邮箱:yupingl @学化学教与学》编委,李广洲,男,汉族,1950年7月出生,江苏宿迁人党员, 理学学士,教授,课程与教学论(化学)博士研究生导师、课程与教 学论(化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化学)专业学 位研究生导师兼任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化学教育研究 所副所长,《化学教与学》杂志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 江苏省教育学会化学教学研究会理事,浙江省温州师范学院兼职教授198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化学系获学士学位,并在南京师范学院(大学)工作至今 其间1987年在南京大学化学系忻新泉研究小组进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