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继续教育培训二次培训讲解.doc
28页从江县加勉乡中心小学继续教育二次培训讲义主讲人:彭清 第一、二课时走进名师课堂感受名师魅力——听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星老师示范课心得体会及其印象点评各位同仁,非常荣幸能够为大家作我此次参加州级小学作文示范课学习的分享和交流我很荣幸参加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星老师的“让语文学习真正发生”作文教学示范展示课亲临会场,我们聆听了魏星老师讲授的作文教学方法和各个精彩教学活动,让我深刻感受到名师的魅力在赞叹之余,更多的是深深的沉思下面我就谈几点自己的体会一、对魏星老师的印象魏星老师是邳州教研室的教研员,是新生代特级教师,目前在江苏省颇有名气,尤其在凤凰语文网上,网名“甜甜的语文”,更是为小学语文同道中人所推崇听他的课,感觉教学有独到的风格,功底深厚,课堂训练扎实,语言幽默讲座时,他非常谦虚,总说自己不会说话,尤其是讲不出纯粹的理论,只能结合实践、结合案例去和大家交流果真是了不起,让听者感觉很有亲和力,一下子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讲座分为这样几个方面:1、为“言语生成”设计教学这部分内容魏老师用简明的几个词语进行了概括:言意共生、个体内生、活动创生、有无相生、涵养化生 、生生不息 。
其中在谈到“有无相生”时,他给我们出示了一份美国的语文教材:关于“描写”的教学过程,很吸引我,同时我也被震撼了,感觉美国的写作训练,非常扎实,教师的指导也非常充分,而且细致到位,有切实的指导作用具体说说吧:开始是关于“描写的话题”,接着是“描写的概念”、“描写的类型”,并介绍典型作家对于描写的观点;继而展示以往学生的习作,出示范文;然后是写前准备,包括:选择所写话题、话题库、缩小话题范围、考虑读者和写作目的,收集细节;最后是学生作业,打草稿,修改修改的环节设计很细致:修改总体结构、修改策略、修改句子、增加修饰语和细节描写,等等,我看的都眼花缭乱,不知道美国的教师何以能考虑的这么细致,从其教材准备中,可以看出他们的一节课是站在很高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师为此要花费很多的精力,训练完后,学生应该是所得很多,且一定是很扎实有效的我感觉做一个美国的小学语文教师是不容易的,其学养很深厚,现代化技术手段运用很普遍,且很娴熟,我们与之相比,相差较多,应该说不是在一个层次上差异不仅仅是教育理念上的,还有专业水平的较大差距面对这样一份习作的指导教材准备,我真的负担很重,需要学习和研究的东西太多了,我们不能满足于目前的教学现状和所具有的水平,应该再自我提高,应该能根据学生的实际而去创造性的进行设计课堂。
真的是开了眼界了2、有效设计从改变“解读思维”开始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以陌生化的眼光打量文本、以多样化的方式解读文本、以课程化的视角钻研文本3、按照“美的规律”设计教学也是三个方面:美的规律与需求联系在一起,美的规律与精神联系在一起,美的规律与创造联系在一起4、以“学的活动”展开过程设计还是三个方面: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走向最远的终点,以最主要的问题带动最丰富的感悟空间,以最轻松的方式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5、从“语文教学内容”角度设计是从两方面考虑的:一是教学程序,考虑“怎么教”的问题,二是教学内容,思考“教什么”的问题近一段时间以来,我感觉国内理论界好像倾向于考虑“教什么”的问题比较多些,至于“怎么教”的问题,认为那只是浅层次上的表象,不需要用太多的精力我也逐渐认同了,根据实际解读教材,确定了“教什么”的问题,那“怎么教”就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应该是很简单的再引起我注意的还有两个工作表观察前的准备工作表:(1)、对该班学生进行简要介绍(包括有特殊要求的学生)2)、该课的教学目标,即学生在这堂课上将会学到什么?(3)、为什么教学目标是适合这些学生的?(4)、这些目标是怎样来支持学区课程以及内容标准的?(5)、这些目标是怎样与更广泛的课程目标相联系的?(6)、计划怎样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你怎样做?学生怎样做?(7)、在这一领域,学生面对的主要困难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去克服这些困难?(8)、你上课需要哪些教学器具(列举)?(9)、你打算怎样去评价学生?你用的评价程序是什么?(10)、你对评价结果将如何处理?课后反思表:(1)、据我回想,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进行参与了教学活动?(2)、学生都学到了我想要教给他们的东西了吗?我的教学目标达到了多少?(3)、在教学中,我是不是改变了我的教学计划?如果改变了,为什么?(4)、如果有机会再次给同样的学生上同样的课程,我会在教学时做出哪些调整?为什么?(5)、提供学生的作业样本,这样应该反映本班同学的能力水平以及你对学生提供的反馈。
如果每节课都这样去反思,那教师的教学水平一定会进步很快,一定时间以后,一定能够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对我们确实很有用二、深刻点评1“实”是课堂的灵魂所在现在的语文课堂越来越俏,许多老师都想听一些实实在在的课在这次魏星老师的教学观摩活动中,听到的是原汁原味的“家常课”,没有丝毫“时髦”的元素,他注重学生个体及课堂的生成,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解答,老师点拨的方式将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入语文课堂对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不再讲解,倾注对学生基本的读书、阅读、想象、语言表达、创造性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魏老师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实实在在的探究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名师背后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努力正如全国名师窦桂梅老师所说的:“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有一个咬紧牙关的灵魂魏老师不仅仅备课,而且达到了“备字”的程度一个字的书写,一个词的辨析,都体现了他做学问,传知识的严谨态度2,创造性思维,是魏星老师作文课的精妙之笔魏星老师讲的是古诗《墨梅》,他很简单地让学生交流了对诗意的理解然后用一个极具发散思维的问题,展开对这首诗的深度探索除了理解了意思,你还认为怎样是读懂了这首诗?”于是,学生从了解了诗人写诗的用意,从感情朗读,从读懂了梅花的品性等方面来汇报。
师生交流充分,教师引导循循善诱特别是对于“诗眼”的理解和“不”的转折处理得非常巧妙,不着痕迹不禁感触:1、研读教材,让学生学到语文最有用的东西2、不拘泥于模式和形式,将一口井凿深3、学生已会的不教,学生教了也不会的不教4、紧紧围绕语言文字训练 魏星老师的报告也让人耳目一新,感受深刻他以讨论的语气向与会老师交流了他的观点1、习得——教得——习得2、语感——语理——语感3、积极语用——深度语用——全语用4、学情——活动——学情5、以文解文——以心契心——以言传言6、课堂——课程——课堂7、教学技能——教学气质 由于时间有限,魏老师没有充分地展开解读他的观点,只有自己细细体味了同时,魏星老师将平时所看到的电影,融合到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上,更是让人佩服,他真是一位教育的有心人,随时都能发现教育的灵光和真谛能这样近距离的接触到名师,能亲耳听到他们生动深刻的教学理念和具体的操作方法,真是幸福的事情当然,作为我们,更重要的还是要去思考和内化,并尝试用于自己的实践,再进行反思和提炼第三、四课时让语文学习在课堂中真正发生——以两则教学片断为例一、体会巴金的“羡慕”——以《给家乡孩子的信》中“羡慕”一词的教学为例。
在字词教学中,老师果断的选择了这一重点词汇,联系生活,融贯文章,和孩子们一起理解“羡慕”应该说这是一个生活中运用较多的词语,学生们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老师即抓住这一点:“羡慕是一种心理,你觉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首先请学生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说一说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学生们思考后积极举手,答到:“就是看到别人有的,但是自己却没有,特别想要自己也能拥有的心理学生们谈及自己生活的实际,畅聊有关“羡慕”他人或被人“羡慕”的经历接着,老师请大家回归文章,在文中找一找“羡慕”一词读文中含“羡慕”的语句先畅读文句,再谈“羡慕”一词文中含义学生带着自己的认知与对文章的进一步理解,顺利的解读出文中表达的巴金先生对孩子们的喜爱,希望自己也能够像孩子们一样老师顺势问学生们,巴金先生羡慕孩子们什么?就文中“羡慕”的具体意义进行进一步解析这里老师请学生采用在文中勾画,先动笔后汇报、其他学生补充的形式,将文中“羡慕”的具体内容一一找到然后,老师对“羡慕”一词的解析并没有停留在理解文中含义,而是深入人物内心,提问学生:“你能理解巴金先生他为什么要羡慕孩子们吗?”学生理解到,正是因为巴金先生的时间不多了,已经坐在了轮椅上,才更加渴望孩子们能够拥有的宝贵时间与美好的事物。
最后,学生们带着对文本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4、5自然段分析阐释:当下的词语教学,存在着过程太单薄、指向太单一的不足有时候字词的理解仅仅停留与对词语本身含义的理解,有时候又为理解而理解,理解本身甚至成了终极的目标,理解词语与感受文本脱节,对字词的教学与后面对文本的研读成了分化的两个体系而理解本身又是那么地单一,多数情况下老师贯用“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语的意思吗?”这样的问题,使得很多学生对字词的理解也仅停留与课前的查阅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对词语进行意会于是在上述的教学片断设计中,我们能够看到围绕着对“羡慕”的理解与运用,这位老师设计了6个步骤:第一步是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生活中对这个词语的运用,这是起点;第二步是回到文中,找到词语所在的语句,朗读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这是高年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 ;第三步是深入文章,不仅要找到语句理解词语,更要在文中勾画出“羡慕”的具体内容,在文中的实际意义,这是必须是对“羡慕”理解后的实践,将词语与文章贯通,不分割教学;第五步是从文中跳脱,力求让学生站在更高的位置去感受作者写作的心理状态与心理活动,理解作者为什么“羡慕”孩子,将对词语的理解深化为对作者情感的感悟与体会,这是核心追求。
第六步是带着此时的理解再读文中,将体会到的作者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透过这六个步骤,我能够感受到老师对词语理解在设计中的用心,步步深入,层层递进,与文章贯通,与作者内心感悟链接的一个整体的“大设计”在这样步步引导与深化中,我感受到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是实实在在的,是步步深入,具有一定深度挑战的学生在读“羡慕”一词的理解中,不仅联系了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有充分的、独立的思考、学习时间我相信学生通过这堂课,对“羡慕”将不仅停留与理解,更能深化为灵活、多样的运用二、读文本的研读不能缺少学生对已有经验世界的认识与理解——以《少年王冕》一课为例第一步:找到王冕在贯穿全文的一大特点---孝顺第二步:围绕“孝顺”一词,初步品读哪些语句说明孝顺学生先勾画,后核对,补充,再朗读第三步:老师与学生一起感受语句背后的情感体会文章是如何表现出王冕孝顺母亲的 学生找出语句中的依据:补贴家用,安慰母亲,不想让母亲太累,顺从母亲的决定等第四步:老师总结出“孝”即是“顺”,从而找一找还有哪些语句体现了王冕顺从母亲第五步:对王冕“一一答应”母亲的语句中,设想与思考,母亲到底叮咛什么?嘱咐王冕小心什么? 学生多从注意安全,小心自己的身体健康方面着手。
老师进而提醒学生要跳开思维,想一想王冕当时是去大户人家干活,还应该注意什么?学生在这里较难回答最终老师给出答案:“注意礼节,作为下人不能说错话,需要守别人家的规矩分析阐释:五步设计,能感受到老师将词语与文本紧密结合,从解词到深入文章,一气呵成,融会贯通,并没有将字词教学与文本研读剥离,没有将教学碎片化学生的学习步步深入,有思考与钻研的时间,学习在课堂中真正发生了,学生跟着老师层层深入的提问,对文本有了理解,对”孝顺“有了更猥琐深刻的体会但在从“孝”到“顺”的过渡中,有一问题,即请学生猜测母亲叮嘱王冕的话,思考母亲含泪嘱咐王冕小心什么这里,学生的回答较为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