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研究论文.doc
11页目 录引 言.................................................................................................................................1一、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论基础.................................................................................1二、我国建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一)必要性.............................................................................................................2(二)可行性.............................................................................................................31.顺应宪法基本原则及人权精神......................................................................32.合同法保护范围的扩张..................................................................................3三、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3四、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4(一)违约行为.........................................................................................................4(二)精神损害事实存在并且达到一定程度.........................................................4(三)违约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5五、我国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5(一)采用“原则—— 例外”的立法模式.............................................................5(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适用的合同类型.............................................................61.合同以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或者消除痛苦为目的..........................................62.合同标的物负载精神利益的合同..................................................................63.婚庆、殡葬等具有特殊意义的合同..............................................................64.医疗服务合同..................................................................................................6(三)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其他问题.............................................................71.违约精神损害的认定......................................................................................72.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认定问题..............................................................7结论.....................................................................................................................................8参考文献.............................................................................................................................91引 言违约中精神损害是否赔偿问题在理论上有很大争议,持否定意见的学者认为其难以运行:精神损害是违约方在缔约时难以预见的损害;支持精神损害的诉求将产生证据障碍和估算难度;允许对违约中的精神损害给予赔偿将增加缔约成本,阻碍商业发展等等。
然而近年来,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对于违约责任要求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案例呈上升趋势, 1但由于法律规定的空白,导致司法实践中的判决并不统一,甚至相似的案例判决结果却大相径庭,长此以往法律制度的严肃性将受影响一、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论基础我国《民法通则》初步构建了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适用前款规定 ”依照文意来解释这里的“赔偿损失”的话,当然不应该将精神损失排除在外,从学理上来看,也是应该包括精神损失在内的当然,这些规定仅限于侵权的情况下,然而,在目前我国立法中并非完全找不到规制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规范的痕迹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应当相当于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在订立合同时预见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 ”由此,我们可以抽象出不履行合同或者履行合同不符合规定时的赔偿公式:“预期利益+可预见性” 。
它应当能解决诸如旅游合同等目的合同之目的不达所带来的非财产性损害问题,应包括因目的不达而造成的精神伤害在诸如此类具有十分明显的以精神享受和情感愉悦为目的的合同,如果合同另一方违约,守约方所遭受的精神痛苦和损失就应当是可以被双方在订立合同时所能够预见的这样以精神享受和情感愉悦为标的的合同,其精神享受当然属于守约方预期的利益可以说,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实际上已经将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暗含、默认于法律条文本意之中了此外,我国《合同法》关于在责任竞合情况下,允许以侵权的方式提起违约精神损害赔偿请求,也为确认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提供相当侧面的法律依据笔者认为,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虽然也只能属于权宜之计,但这确为今后在民事法律或司法解释中明确确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王利明,房绍坤,王轶.合同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二、我国建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必要性“损害赔偿之债在实务上最称重要,万宗归流,民法上之问题,实发此为核心” 损害赔偿之债于各种债之类型均得发生因此,损害赔偿责任远远较责任的其他救济方式更为重要,是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共有的救济形式从损害赔偿的本旨来看,其目的在于填补所生之损害,回复到应有状态(即损害未发生时应有状况)。
2”精神损害赔偿是权利主体在受到精神痛苦时而要求获得一定的金钱作为精神补偿的一种损害赔偿方式,精神损害赔偿的实现不应因为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的差别而有所区别,并导致对精神损害赔偿进行限制,精神损害赔偿本身并非也不应当是侵权责任所独有的救济方式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建立当时,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两者所依托的基础是完全不同的侵权责任建立在违反法定义务的基础之上,违约责任则建立在合同一方违反双方约定的基础之上,而当时,合同被认为是商业交易的一种形式,在违约的情况下,精神损害赔偿就自然不被认为是在商业交易中所能够约定的,也就将精神损害赔偿排除在了违约责任之外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社会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合同的内容和种类也大大增多,违约责任的基础也跟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违约责任既然融入了新的因素,合同义务的违反又是违约责任发生的前提,那么,我们不妨以合同义务的发展变化为主线来历史地考证违约责任与精神损害赔偿的发展方向从违约与侵权责任的竞合范围上看,确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十分必要的能够适用责任竞合理论来解决违约精神损害的前提是,导致精神损害产生的违约行为同时又是侵权行为。
否则,依据我国现有法律,当某一违约行为给一方当事人造成了精神损害,但该行为并不导致侵权时,守约方就将无法通过责任竞合理论来提起侵权之诉,并最终获得精神损害赔偿也就是说,在这样的情形下,守约方不能通过合同法对精神损害予以救济,因为此时并不存在违约责任与侵权的责任的竞合另一方面,如果合同一方当事人的加害给付行为既造成了另一方当事人的合同利益损害,也造成另一方当事人固有权益的侵害,包括精神利益的损害,此时,无论当事人单独选择违约之诉或是侵权之诉,均不能完全救济其所遭受合同利益的损失与固有权益的侵害两个方面因此,就必须将守约方固有权益所遭受的损害纳入到合同法保护的范畴内,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确立十分必要然而,社会不断的发展,原有的法律已不能完全应对层出不穷的各种社会问题,违约引发的精神损害赔偿就是这一现象的例证,因此,在立法上明确确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将势在必行2王泽鉴.民法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3(二)可行性1.顺应宪法基本原则及人权精神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奴隶和封建社会,人的这种最基本的权利也被统治阶级及其所制定的法所无情剥夺人权的充分保障及其实现,只有在现代的法治与民主的社会中,生产力水平取得相当提高的现代社会条件下,随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巨大发展,人权才获得了认可并予以保障的社会条件。
人权是包括以精神利益为内容的权利当今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精神权益的保护我国宪法也着重对公民精神权益的全面有力的保护既贯彻了人权不可侵犯的法制精神也顺应了世界民法和时代发展的趋势现如今,人们在订立合同追求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的时候,也越来越多地期盼在合同中能使精神权益得到法律的充分保护侵权可以产生精神损害,同样违约也可能产生精神损害生理或精神上所遭受的痛苦是受害人真切的感受,而所谓侵权行为、违约行为毕竟只是过去一个时代法学家们所作的概念细分,如果仅仅因为概念,将精神损害赔偿局限于以侵权为前提,势必使侵权行为以外原因引起的精神痛苦得不到救济按照法律保护人权的内在要求,精神损害只由侵权法加以救济的传统观念将逐渐摈弃这要求人们必须在违约责任中承认精神损害救济,从而完善我国合同法,实现合同法的人权价值取向,更好地保护合同债2.合同法保护范围的扩张随着社会交换活动的发展,合同法的利益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