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介素养通论.doc
35页媒介素养通论 绪论 什么是“素养” 、 “媒介素养”?literacy media literacy 为什么要掌握“媒介素养”? 新闻传播从业人员——专业素养 professionalism (expertise、autonomy、responsibility、ethical)受众、阅听人——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 (access、analysis、evaluate the content of media) 有一种观点认为,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直接关系到大众传媒能否全面积极发挥作 用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媒介素养不应仅仅是传播业者的事情,它应当是全体社会 成员即公民在信息化时代必备的素养 请问:你是否接受过任何媒介使用方面的教育? 请回忆一下,在小学的时候,老师是否同意你每天看电视?玩电脑呢? 媒介的演进与人类的认识和适应语言-文字-纸张(书写)-印刷-电子媒介对媒介的排斥,到底是人类缺乏对媒介的认识还是某种恐惧? 媒介素养的子概念(见教材第 3 页)﹝1﹞媒体产品是经过人为的 ﹝2﹞媒体建构了事实 ﹝3﹞阅听人解读媒体内容的意义 ﹝4﹞媒体天生具有商业性 ﹝5﹞媒体内容含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6﹞媒体具有社会政治意义 ﹝7﹞形式和内容在媒体中是不可分的元素 ﹝8﹞我们应学会欣赏每一种媒介的美学形式 请比较左边这些提法和右边我们学过的新闻理念:人为、建构——客观受众解读——媒体传播、发布 商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公平、正义、准确认知层面(批判) 经验层面(操作)Cognitive Empirical 媒介素养教育核心内涵 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媒介讯息内容; 2、对媒介再现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辨;3、反思受众的接受行为; 4、分析媒介组织结构; 5、强化媒介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意识 。
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媒介接受的三重境界 1、阅读(观看、收听)内容,获知信息2、分析内容、框架、结构,检视内容的构建,对内容进行质疑3、反推媒体在内容背后的组织安排、制度安排等 大量接触媒介会使青少年堕落吗? 媒介本身是无辜的,只有被人使用才产生新的问题,为何人们只怪媒体而不更多地去关注 媒体的操纵者呢? 媒介素养教育首先应摆脱这些陈旧观念,积极适应和接触新的媒介,改变并寻找适当的方 式来让青少年适应传媒文化新时代的挑战 本课程的内容安排 一、历史和原理 绪论 媒介素养的基本内涵 第二章 媒介传播原理 第一章 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第十五章 媒介素养教育的全球化视野 二、媒介文化及其形式 第五章 媒介文化及其生产的多维解读 第六章 媒介传播的技术特性 第八章 电视娱乐节目形态辨识 第九章 媒介文化生产中的偶像 三、媒介再现机制 第十章 媒介再现与社会真实建构 第十一章 劝服性传播与逼真诱惑 第三章 视觉接受心理与视觉文化传播 四、青少年与媒介 第十二章 儿童与媒介:一个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领域 第十三章 “浅阅读”与青少年的媒介素养 第十四章 公众媒介素养的基础:图像文化素养 考核形式:课堂发言结合学期小论文 出勤、发言 20%+期中作业 20%+期末考试 60%我的邮址:chenyisuda@ 媒介传播原理(参见教材第二章) 一 人类传播与社会进步发生学意义上的传播学:与人类的诞生相连将一种大众传播形式普及到 5000 万人以上,报纸用了数百年,收音机用了 38 年,电 视用了 13 年,而因特网则只用了 5 年。
二、媒介的各种功能童兵的归纳:传媒论、事实论、传播论、价值论、舆论论、权利论拉斯韦尔的说法:监测社会环境 、协调社会关系、传承文化(后来赖特补充了娱乐功 能)施拉姆的观点:信息、教育、娱乐、商业… 最基本的两种功能:传播信息、传播观念告知性传播 informative communication 劝服性传播 persuasive communication其他功能可以从这两个功能演化而来 思考题:谈谈你对中国传媒功能的认识 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参见教材第一章 ) 媒介素养教育的历史,按照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专家 John Pungente 的考证:德国是世界 上首先引入媒介教育的国家该国在 17 世纪开始出版日报,并将报纸引进课堂,让学生通 过报纸内容了解德国社会 世界上最早鼓励媒介素养的团体是天主教会1938 年 Pius XI 发布昭告(即写了一封致天 主教徒书):鉴于电影已成为年轻人生活的重要部分,应该对年轻人开展关于电影的教育一、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逐渐将媒介 教育列入各级学校的课程来,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有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在电影教育方 面。
英国的电影教育得到了该国的电影工业和电影学院的支持,该教育的目标是“推动学 校课程使用电影从而让电影更容易为学校采用 ” “天线宝宝”与 Edutainment 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英国 BBC 鉴于幼儿节目已相当饱和,突发奇想地兴起制作 低幼节目的念头才格外宝贵通过竞争机制,在激烈的征案比赛中,英国碎布娃娃 (Ragdoll)公司的“天线宝宝”创意案脱颖而出,获得了 BBC 儿童部和小学部的认可和 满意,于是世界第一个具有规模的低幼儿童节目就此产生了 二、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 民间组织层面 “关掉电视网络”turn off TV network国家政府层面 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大纲之中 “芝麻街”Sesame Street自 1969 年开播以来,学龄前儿童电视节目“芝麻街”就以其内容丰富,形式多 样风靡美国以至世界 140 多个国家 1989 年美国成立了“媒体素养研究中心” ,该机构成为全美媒体素养研究的领头羊如今,在美国大大部分地区,媒体素养已经作为一门独立课程或英语语言课程的一部分进入了中 小学生的课堂其媒体素养教育主要分四个阶段: ——儿童阶段(幼儿园到小学五年级) 。
主要内容包括:了解并辨识广告的心理影响;区别 事实与虚构;理解电视节目的型态与内涵,如戏剧、纪录片、公共事务讨论、新闻;区分 节目的元素(如配乐、特效、化妆、布景、道具等) ;对自己的电视观看行为有所了解并给 予评估 ——初中阶段(六年级至八年级) 纽约市公共电视台 WENT-13 主动向市区学校提供“如 何看电视”的辅助服务,包括下列主题:电视与我们的生活、电视戏剧的组成元素、屏幕 之后——电视摄影技术、不同的电视节目型态、电视的劝服意图、如何分析电视新闻、节 目的播出与“黄金时段” 、了解自己对节目的喜好所在;如何事先过滤电视节目的好坏、如 何成为一个具有批判能力的电视观众等 ——高中阶段(九年级至十二年级) 美国教育部于 1988 年拨款 41 万美元专门用于发展一 套适用于高中生的课程该课程强调批判性地观看电视能力包含五个方面:能够评估并管 理个人的电视观看行为;能对电视节目的内容有所质疑;能辨识电视讯息的劝服意图;能 意识到电视对人类生活的各种可能影响;能善用电视观看加强家庭的沟通 ——成人阶段由波士顿大学发展的成人电视批判观看训练课程亦涵盖了大学生、教师以 及家长三个目标对象。
研究发展计划主持人指出,电视素养能力的培养应由家长与教师开 始,因为他们是儿童电视观看的“守门人” 美国的“媒体与家庭国家研究所”还发起了名为“Media Wise”的运动,其宗旨为“关注 您孩子所观看的” (Watch what your kids watch) ,大力提倡更加健康的媒体行为,通过志愿 者进入社区授课指导的方式,帮助父母选择适宜于孩子的媒体接触策略 随着大众媒体不断地深入人们的生活世界,以及人们媒体素养培养意识的不断增强,媒体 素养教育也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世界各地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很多国家都将媒体素养 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内,并陆续发展出许多教学模式及课程教材以供参考,媒体素养教育逐 渐成为一种终身教育目前,除英国外,一些大众传媒发达的国家如澳大利亚、法国、加 拿大、芬兰等,已将媒体素养教育正式纳入正规的教育课程 三、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我国渐渐引入了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虽然我国也在个别 地区的 中小学教育中进行过媒介素养教育的尝试,但是总体来说,媒介教育在我国起步较 晚 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的开展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不同我国多半是放在新闻传播院系或相 关研究机构进行的,这是一个特殊的现象。
一些大中城市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上海成立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基地深圳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帮助青少年戒除网瘾行动 媒介素养教育的全球化视野 (参见教材第十五章) 一、全球化与我国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1、何谓全球化 Globalization 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2、全球化对文化消费带来的变化(一)市场准入与管理规则的变化(二)技术标准使用规则的变化(三)文化沟通规则的变化 欧美等国的媒介文化生产,并没有考虑到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利益与本土文化习惯,随着 媒介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其构成的复杂性将逐步彰显我国在尚未落实媒介素养初级内容 的情形下,很快就面临了新的复杂局面 另一种情况:看看迪斯尼的《花木兰》 二、公众媒介知识结构与媒介功能观念的调整长期以来,人们对媒介知识的了解,媒介素养的要求来自社会对媒介的本能反应, 媒介文化的变迁,需要其接受者素养结构作出相应的调整根据西方学者已有的阐述,公 众媒介素养建构首先要接受如下一些观念: 其一,媒介是建构的 “眼见未必为实” (seeing is not believing) 其二,媒介再现建构现实 我们常常把媒介的内容当成真实情形荧屏上的犯罪要比现实中的十倍还要有影响 力。
其三,受众在接受过程中进行意义协调 negotiation 其四,媒介建构具有商业目的 全球化经济大潮下,媒介发生质变是必然的,它们理所当然地成为商业利润的催化剂这 样,我们藉以了解社会形貌的信息必然地渗透进了许多政治与商业的力量以电视为例, 不论是新闻还是娱乐节目,都要看能吸引多少观众以及能否得到广告支持而定谁主宰了 媒体节目的菜单,谁在主导电视、广播或报纸上的意见?要了解这些问题,必须了解媒介 信息本质上是重重人为包装、修饰以及裁剪过后的产品媒介素养教育就是不仅要让公众 知道节目时段、内容安排、收视率、广告对象、市场利益是如何运作的,还要让公众认识 到媒介“意见领袖”在全球化时代的“傀儡”性 全球化时代媒介素养教育还包含了对媒介所有权、媒介制度、媒介控制以及相关议题的探 讨因为只有在这一时期,媒介资本与媒介经营概念才显得特别重要在过去计划经济背 景下,人们从来不把媒介活动与经营挂上钩,因为那一时代真正的媒介消费根本就不存在 公众对媒介市场化的实质的认识,是公众媒介素养在现代成熟的标志,同时它也有利于媒 介体制的完善 三、媒介素养教育核心的调整:人格主体重塑文化工业与人的“异化” (alienation)讨论:大众传媒对人的异化 广告传递的价值观 低俗节目刺激人的窥视欲 人在互联网中迷失自我 肥皂剧使人失去批判意识 在弗洛伊德人格三重结构:本我、自我、超我中,技术层面最可能直接影响“本我”部分。
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本我人格在信息接受中得到极大的满足,而此时当媒介文化消费行为以窥视欲、感官刺激等不断满足程度为指标时,新的问题也就随之产生——多层次的人格 结构被不健全的人格所取代而最重要的是随着人格的变化,主体性也逐步丧失,人最终 不能把握自己,只能在快速变化的媒介文化大潮中随波逐流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消费可能会带来价值错乱、读写能力的下降、独立思考的能力丧失、 个性化创作能力的退化以及媒介文化同质化带来个性风格的缺乏等,都是迫切需要人们认 真对待的问题人们在公共领域中应当以什么面貌、姿态出现,媒介文化消费过程中怎样 有效阻止人的浅化倾向?是媒介素养教育中的关键所在 四、媒介素养中的能力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