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网络“类民间组织”的理想类型及意义探析.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hh****pk
  • 文档编号:282198460
  • 上传时间:2022-04-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0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网络“类民间组织”的理想类型及意义探析王冬梅2012-12-23 18:06:25 來源:《江海学刊》(南京)2012年3期第122〜126页【内容提要】随着互联网知识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作为第三部门的民间组 织突破了传统的实体组织形态在各种形式的网络交流平台上,具有-•致行动能 力的网民自愿组成的非实体性、非营利性的网民联合体正逐渐形成一•种民间组织 的新形态——网络“类民间组织”按照运作模式和服务对象的不同,各种形式 的网络“类民间组织”可以划分为常态公益型、常态互益型、临吋公益型和临吋 互益型四种类型作为一支正在兴起的社会力量,每一种类型的网络“类民间组 织”对于中国社会发展进程都正产生着日益重要的影响,对于它的认识和研究是 吋代发展提出的崭新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关 键词】网络化社会/类民间组织/理想类型【英文标题】 The Ideal Type of Network ''Similar Civil Organizationz/ and Its Significance【作者简介】王冬梅(1978-),社会学博士,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 学院讲师在网络化社会中,当众多网民通过网络信息的传递与分亨实现沟通与交流, 甚至为了达到某种非营利性H标集体发力,以社会舆论影响社会事件进展的吋 候,我们看到了一•个虚拟与现实相交织的网络“类民间组织”的出现。

      网络上的 各种言论和群体性事件看似混乱,实则有序,如何将种种现象纳入到-•个较为清 晰的轮廓半中去加以认识是本文研究的n的网络“类民间组织”概念的提出在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视野中,民间组织指的是有着共同利益追求的公民口愿 组成的非营利性社团,包插公民的维权组织、各种行业协会、民间的公益组织、 社区组织、利益团体、互助组织、兴趣组织和公民的某种自发组合等由于它既 不属于政府部门(第一部门),又不属于市场系统(第二部门),所以人们也把它们 看做是介于政府与金业之间的“第三部门” O①“二战”以后,在世界发展进程 中由于“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所造成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而民间组织的 兴起正是人类为应对这类问题而进行的一项重要的组织创新区别于政府机关和 企业组织的各类民间组织是构成公民社会②的主体和基础,因此,现有研究往往 把民间组织的数量和发育程度作为衡量公民社会发育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知识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 来,民间组织也突破了传统的实体组织形态在虚拟与现实相互交织的网络化社 会中,通过移动终端和网络互动社区,一方而,现实社会中的各类民间组织可以 由线下到线上,借助网络技术手段和网民的参与扩大影响力;另一方面,作为信 息分亨、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各种形式的网络交流平台为民间组织的新形态提 供了发育成长的土壤。

      在由网络引爆的各种公共爭件和群体性爭件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网民的积极 参与,他们通过移动终端和网络互动社区展开联合行动,影响和推动着事件的进 展无论是2008年天涯社区爆出的“周久耕事件”,还是2011年借力微博扩大 影响的“拯救南京梧桐树”活动、“个税起征点”事件、“郭美美事件”等,从 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网民联合的路径越来越宽我们看到,异质性很强的网民并非乌合Z众,他们具有极强的-•致行动的能 力半众多具有异质性的网民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递、分亨以实现沟通与交流, 甚至为了达到某种非营利性H标集体发力,以社会舆论或社会行动影响社会事件 进展的吋候,我们似乎看到了 一个虚拟与现实交织在-•起的新的民间组织形态的 出现,本文姑且称之为网络“类民间组织”具体而言,网络“类民问组织”是 指存在于互联网上的、由具有一致行动能力的网民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的网民联 合体,网民联合体根据形势的需要可以经由线上的互动转为线下的整合无论是在“网络问责”战中被称为“网探”的发起者,还是被称为“网上纪 委”的网民调查团,以及在“个税起征点”事件中共同发出声音的“网民联合体”, 这些采取一致行动的网民借助网络平台联合起来,已经构成了一个非实体性、非 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愿参与的网民团体,即网络“类民间组织”。

      这种组织使 民间力量迅速聚集、整合并作用于现实社会,推动了社会事件的进展网络影响 现实公共事件的案例层出不穷,尤其是自2009年新浪微博开通以来,个人在信 息传播和意见表达方而获得了更充分的主动权,微博的“互粉”、“转发”等功 能也使个体更容易联合起来形成“类民间组织”,无形中提高了对社会的影响力之所以将上述网络组织称为“类民间组织”,是因为其与传统意义上的民间 组织有一些本质上的共通之处:首先是非政府性传统意义上的民间组织与网上 类民间组织都是民间力量的自组织形态,是独立于政府以民间形式出现的,它不 属于党和政府的组织系统,相对独立于党政权力机关,不代表政府或国家的立场, 不在决策机制上依赖于政府其次是非营利性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民间组织还 是网络“类民间组织”,其存在都不以营利为主要H的,而通常是把推动公益、 关注和影响公共事件进展作为主要Fl标再次是自愿性组织成员的加入和退出遵循自愿原则,不受外力强制网络“类民间组织”与传统意义上的民间组织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第一, 组织成员身份不同现实社会中的民间组织成员呈现的是真实姓名和身份,而“类 民间组织”大多由陌生网民构成,网民大多隐匿真实姓名和身份。

      第二,组织成 员互动方式不同现实社会中的民间组织主要借助面对面的互动,而“类民间组 织”成员基本没有面对面的互动,主要通过互联网交流平台进行网上互动第三, 组织成员稳定性不同现实社会中的民间组织成员相对稳定,而“类民间组织” 的成员变动性强,网友可以为了某个共同关注的社会事件迅速集聚在某个网络交 流平台,也会随着这个社会事件的结束血迅速解体第四,组织H标的确定方式 不同现实社会中的民间组织在成立之初往往就设定了I古I定明确的纽织H标,组 织成员为了达到既定H标而展开行动「'类民间组织”往往没有固定的组织FI标, 组织H标具有灵活性,往往是根据具体情境临吋催生和确定的总之,和传统意 义上的民间组织相比,“类民间组织”的组织F1标不固定、组织边界不清晰、组 织结构松散,与现实社会中实体性的民间组织有很大的不同网络“类民间组织”的理想类型划分网络化社会呈现给我们一幅应接不暇、无限美好却又似乎乱象丛生的景象, 如何将种种网络现象纳入到一个较为清晰的轮廓肖中去加以认识是本文研究的 H的,或许也将成为后续研究的起点和基础本文尝试将网络“类民间组织”按 照运作模式和服务对彖划分为四种类型,即常态公益型、常态互益型、临时公益 型和临吋互益型。

      常态公益型网络“类民间组织”的主要宗旨是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这类组 织或者以社会弱势群体为服务对象,或者以全体社会人众为服务对象,倡导某种 有利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从事不同类型的公益活动这种具有现 代特质的网络公益方式有两种:一类是有实体依托的,即以现实社会中的公益组 织为依托,通过互联网使社会公益事业的边界大大拓展如“宝贝回家寻子网” 就是一个隶属于“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③的公益性寻人网站,通过网友提供线 索和亲自参与帮助更多的孩子回归家庭另一类是没有实体依托的,是网友通过 各种形式的网络交流平台自发进行的如“博客公益”的出现进一步推进了公益 的大众化趋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TC)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 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 13亿, 微博用户数量年增长率高达296%,从2010年底的6311力-爆发增长到2.5亿, 成为用户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如果在微博上进行公益宣传,其产生的公 益效应足以影响整个社会常态互益型网络“类民间组织”是网民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利益等而在 网络上聚集与互动,主要满足的是内部成员的利益,看重对成员的吸引力。

      如豆 瓣网上的“豆瓣小站”就是基于用户兴趣建立的讨论组,小站以内容为纽带加强 网民用户之间的联系,引发用户创造内容,增强用户黏度在这里,网民具有较 大的自主操作空间,不仅可以自定义小站的背景,进行导航分类,自定义功能模 块位置等,而且也具有关注功能在小站中,同一・个群组里的网民构成了一个常 态互益型的网络“类民间组织”,通过这个平台,成员之问交流信息、分亨体会、 增进认同,满足自己的需要临时公益型网络“类民问组织”往往是基于某个社会热点事件而形成的,网 民由于对某个社会热点事件的网络围观和参与而临时聚集(可能是线上聚集,也 可能延伸到线下),通过社会舆论的形成或付诸实际行动影响社会事件的进展, 一般也会伴随着社会事件的结束而解体如2011年3月,由黄健翔、孟非、陆 川等多位知名人士通过微博发起的“拯救南京梧桐树”活动,南京市政府予以正 而回应,表示愿意公开征集民意,进一步优化建设方案事件告一段落后,围绕 这一话题形成的“类民间组织”便自然解散临吋互益型网络“类民间组织”是网民基于某种暂吋需要在一定吋期内(往 往吋间较短)进行的网络聚集与互动,组织存在的Fl的主要是满足内部成员的共 同利益。

      如大四学生在考研阶段组成网络交流群,而在考研结束后,交流群通常 也随Z解体在前两种常态型网络“类民间组织”中,组织H标相对同定,组织形态相对 稳定,而相较之下,后两种临吋型网络“类民间组织”的组织FI标不固定,成员 结构变动性较强,组织形态也不太稳定如图1所示,按照常态型、临时型、公益型、互益型四个维度可以将网络“类 民间组织”划分为四种理想类型,分别用英文字母A、B、C、D表示,其中A为 常态公益型,B为常态互益型,C为临吋公益型,D为临吋互益型A与C、B与 D之间的双向箭头表示两种类型的民间组织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相互转 化如上文所述,各种类型之间有时也会出现重叠和交叉,常态型和临吋型“类 民间组织”对能会随着事态的推进和变化相互转化如因为某个社会热点事件临 时形成的网络“类民间组织”没有因为事件的结束血解体,反血发展为一•种常态 化的公益型或互益型“类民间组织”,而常态化的网络“类民间组织”中的成员 也会因为对某个社会热点事件的围观和参与发展成为临吋型的网络“类民间组 织”,然后,随着事件的结束乂重新返回各自的常态通过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到,网络“类民间组织”虽然有别于现实社会中实体 形态的民间组织,但是它对现实生活正发挥着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在人类 社会网络结构变迁的过程小,诚如卡斯特所指出的那样:虽然社会织织的网络形 式己经存在于其他时空中,但新信息技术范式却为其渗透扩张遍及整个社会结构 提供了物质基础,甚至这种“网络化逻辑”可以在全球以一个“即吋”的状态运 行,而且,网络化逻辑的扩散实质地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与文化过程中的操 作和结果网络“类民间组织”的存在意义现阶段,以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为支撑的网络“类民问组织”已成为信息沟 通、民意表达和公共参与的重要组织形态罗们特•帕特南曾经从社会资木的角 度论证了社会组织的重要性,他在成名作《使民主运转起来》一书中指出:“社 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 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④帕特南认为,任何社会都由一系列的人际沟通和交 换网络构成,其小i些以“横向”为主,把具有相同地位和权力的行为者联系在 一起;还有i些以“垂直”为主,将不平等的行为者结合到不对称的等级和依附 关系之中他认为,邻里组织、合作社等类型的公民参与网络都属于密切的横向 互动,这些网络是社会资本的基本组成部分在一个共同体中,此类网络越密, 其公民就越有可能进行为了共同利益的合作。

      费孝通先生曾将中西方社会结构的差并归结为“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 O 在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中,维护社会稳定的不是中国式的亲情,而是团体之 间的契约,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