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实用”与“论述”的分类.doc
4页谈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实用”与“论述”的分类关于“实用类文本”“论述类文本”,教育部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里就已经提出了要求:“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捉高阅读效率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关于“论述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提法,最早是在2007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在内容上有了较大改变,将现代文阅读按文本分成了三类一一论述类文木、实用类文木和文学类文木其中,实用类文木和文学类文本出现在选考部分以前高考试卷中将“文学作品阅读”之外的“小阅读”分为“一般社科类文章阅读”和“一般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确实宥它的局限性,比如新闻、传纪、通讯等文体就不包含其中,也就没法考查,而新闻、传记、通讯等“实用类”文本在现实生活的阅读中很普遍,也更贴近高中生,命题者对文本重新分类,将新闻、传记、通讯等加入进来,符合实际需要,也是对“新课程标准”的很好的呼应但究竟什么是“实用类文本”什么是“论述类文本”,《新课程标准》没有给明确的定义,只是将三种文本的阅读指导的侧重点提了出来:“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 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 密性、语言的准确性。
阅读实用类文本中的新闻,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木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讲到阅读实用类文本时,只是讲了 “新闻”的阅读,并没有一一列举有哪些“实用类文本”各地“考试说明”对“实用类文本”所包含的文体的表述大同小异江苏省说“实用类文本”指传纪、新闻、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山东省说“实用类文木”包括新闻、传记、访谈、调查报告、社科论文等,福建省说“实用类文本”包括现当代人物传记、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人物通讯、人物专访、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还有的说“实用类文本”可以分为科普论文(包括实验报告)、文艺论文、政论、通讯、访谈等至于“论述类文本”,各地“考试说明”的说法基本一致,那就是“论述类”文本指论文、杂文、评论等目前最让人困惑的不是将文体分为“文学作品”“论述” “实用”三类,而是“论述” “实用”两类文体中冇些文章的归属例如,“社科论文”算不算“实用类文本”?从一个角度看,当然算,但有好多“社科论文”是论说性的,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论述类文本”,这也就是各地“考试说明”在界定归类时有所不同的原因吧看江苏省高中选修课程《实用阅读》的目录,里谢除了有“科普文章的阅读”“书序的阅读”等之外,竟有“论述类文章的阅读”,在“条目的阅读”里面选了钱仲联先生的《唐宋古文运动》一文。
《唐宋古文运动》放在《实用阅读》这本书里已经不好理解了,“论述类文章的阅读”竟也放进这本书里作为一个单元,那就 更不好理解了可见“实用类”与“论述类”存在一个“交集”,有些文 章,特别是社科性的论文,就很难将它们归到哪一类再以高考选文为例,广东省曾经选用了梁衡的新闻作品《让法律来保护阳光》作为阅读考查文本,是归到“实用类文本”的,可是《让法律来保护阳光》论点、论证清楚,论述层次清楚,分明是“论述类文本”笔者认为,将现代文阅读分为三块一一 “文学作品”“实用类” “论述类”,这是相对合理的,关键是要将“实用类文本”与“论述类文本”做一个让人感到比较清晰的划分,让两者“交集”的部分变得越来越小,这样就少了很多麻烦,体现出分类标准的科学严谨具体建议是这样的:对两类文本,从文章功能出发,我们不妨将它们的内涵稍加拓宽,作一个基本的诠释什么是实用类文本?就是一种偏向于实际工作所需要用到的文章它们广泛应用于我们生活中,具有简洁易懂、时代鲜明、实用性强等特点它主要是具体切近实川的甚至是实在的人、事、物的介绍说明,告诉人们一些实际的价值、使用、性质、功能的冇关内容的文本,通过这些文本的阅读知晓一些具体实际的功用价值常识。
什么是论述类文本?就是主要是依靠逻辑的力量、理性的光芒来使人抽象概括、分析推论、明白道理、幵启思考、提升认识能力的文章这类文章必须有鲜明的观点,有具体的论证过程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实用类文本则常常强调表达的晓畅通俗、明0简洁,以期不产生歧义且能够很快被理解吸纳大量的有效信息为主要冃标,跟以前的“说明文”靠得近而论述性文本常常多用复句,多用关联词语,甚至多重复句去进行严密的表达,且喜欢长句和复杂单句 的使用,以期达到滴水不漏的谨严,与以前的“议论文”靠得近在内容的呈现上,实用类文本重在价值与方法,论述类文本重在观点与材料由上面的诠释,我们对两类文本就有了一个基木的界定实用类文木主要包括科普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人物传记、通讯、访谈、新闻报道、综述、书序(跋)、条目等,如2013年广东高考卷中的《山水画中的地质学》(赵野木)、湖北卷的《罗曼?罗兰》(徐志摩)等等要说明的是,“人物传记” “书序(跋)” “条目”等从功能上看应该归到“实用类”,但它们的文章是丰富多样的,要因“文”而异,该归到文学作品的就归到文学作品,该归到论述类文本的就归到论述类文本论述类文本主要包括论文(一般考查的是有论点论证的社科论文的节选)、杂文、时事(政)评论、艺术评论、文艺杂谈等,如高考试卷中考过的《论名声》(叔本华)、《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贺麟)等。
因此,我认为江苏选修教材《实用阅读》不应该收入“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文章,更不可以编力一个单元;钱仲联先生的《唐宋古文运动》也不应该收入,那是论述类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