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滕王阁序》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docx
12页《滕王阁序》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问题探究《滕王阁序》历来是一篇公认的杰作,但也是一篇极有争议的作 品,例如,历代注家对《序》中于阎公和座上诸公的赞词,看法就大 相径庭,有人斥之谀词,以为与王勃恃才傲物性情不符,视为病笔, 有人誉之谦恭有礼,不失分寸,以为不如此,反而不合情理对《序》 中用典的出处、含意,以及涉及的人物,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例如孟学士是不是阎公女婿等对这些争议,有的涉及到较深的学术 问题,我们中学生没必要深究,有的没有定论或者对理解课文关涉不 大,可以置之不理但有些是不能回避的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无论 是对于正确理解课文,还是对于提高我们的阅读鉴赏能力,掌握正确 的读书方法都很有益处下面提出两个问题,供大家研究第一个问题,课文中有些词语和句子的解释,传统的说法可能不 够准确,本书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主要有:(1)雄州雾列,俊 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2 )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3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4 )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5)望长安于日下,目吴 会于云间6)时运不齐,命途多舛7)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 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8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 袂,喜托龙门。
请你把本书的解释和课本的解释进行比较,说说哪一 种解释更妥,为什么?立即豁然明朗:将来,我一定恭敬地来到您们的府上,像接受父亲训 示一样地聆听诸位长辈的教诲;今天,我很高兴有机会拜见诸位,使 我身价倍增,好比鲤鱼跳过了龙门第二个问题:研究题目,实际是为了研究文章的体裁题目不同, 体裁有别文章有四个题目,每个题目都示意了一种体裁《滕王阁序》之题,《唐摭言》首用,《古文观止》沿用,现行 教材亦用但诚如有人所言:“流行的是此题,不通的恰恰也是此题 滕王阁为一建筑物,唐人文例,对建筑物有“记”(《庐山草堂记》), 有“赋”(《阿房宫赋》),惟独没有“序”所以,文章的体裁不可能 是什么“阁序”《滕王阁诗序》,《四部丛刊•王子安集》采用此题那么,体 裁是诗序吗?文章结尾写道:“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请洒潘江, 各倾陆海”,说明与会诸公写了诗作了赋,而且也传下了王勃的《滕 王阁诗》诗序”之说,并不全是空穴来风教材注释:王勃“即席赋 诗,并写下了这篇序”,暗示了这是诗序《教师用书》则说得明确: “是《滕王阁诗》的序文”但是,《滕王阁诗》是一首写景诗,于中 完全看不出与此次“盛筵”有何联系至于“群公”之作,亦无蛛丝马迹 可见。
诗序”说,无具体证据,难以令人信服那么,属“赠序”吗?有人说:“文题中已有嗾别'二字,内文'临别 赠言,幸承恩于伟饯,,这,临别赠言,四字,点明了此篇体裁”粗一看, 好像言之成理,细一想又大有问题赠言”者只能是宴会的主人阎公 向出席宴会的客人赠,因此,只能用阎公的口气但是,通观全篇都 是王勃的口气,丝毫听不出阎公的声音而且文内又说“登高作赋, 是所望于群公”,大家都写了,那么谁向谁赠呢?难道是大家互赠?本书认同“饯送序”的说法饯送则往往宴集赋诗,序以引之撰 序之人文完诗成,与会诸人更作唱和”这与文内“临别赠言,幸承恩 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请洒潘江,各倾陆海”等语完全吻 合况且文题原本就是《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宴滕王 阁序》此说应该可以作为确论将文章的题目和体裁确定下来,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直接关 系到对文章内容和结构的解读如果说这是一篇“赠序”,那么本应是阎公向赴宴的客人赠言,但 是王勃作为一个客人,却做了“越俎代庖”的事情为什么出现这种怪 现象呢?合乎逻辑的解释只能是阎公请王勃代言阎公何以会请王勃 呢?进一步的推想,王勃与阎公必是老相识乃至老知交于是便可能 引伸出种种匪夷所思的猜测。
如果说这是一篇“饯送序”,题目是《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那么题目和文章的内容便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作者运思谋篇,都紧 扣了这个题目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即第1段,历叙洪都雄伟 的地势、珍异的物产、杰出的人才以及尊贵的宾客,紧扣题中“洪府” 二字第二部分即第2、3段,展示的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 图,近观远眺,浓墨重彩,写出了滕王阁壮美而又秀丽的景色,紧扣 题目“秋日”、“登滕王阁”六字第三部分即第4—6段,对宴会的描写, 中间插叙对人生的感慨,紧扣题目中“饯”字最后第7段,写自己“临 别赠言”,望群公各呈“潘江”"陆海"之才,这是紧扣题中“别序”二字 全文层次井然,脉络清晰;丝丝入扣,层层扣题总之,作者借这篇文章吐心中块垒王勃所处正当所谓“唐尧之 朝”、“圣明之代”,但他却逢圣代而遭坎坷,即《序》中所说:“屈贾 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于是内心充满 牢骚与不平,所以文中以怀才不遇为中心,将自己的自负与失落,壮 志与感叹,安贫知命的豁达,不甘沉沦的豪情,报国无门的苦闷,乃 至飘蓬江海、他乡作客的愁烦,表达得极为委婉而曲折,代表着李唐 王朝鸿业初开时期部分失意的知识分子的思想情绪。
第二个问题,对于文章的题目及体裁,历来说法很多,莫衷一是 教材用的题目是《滕王阁序》,在注释中又补充说:“原题作《滕王 阁诗序》,一作《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教师用书》说:“《滕 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 滕王阁序》但有许多选本用的是《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或 者《宴滕王阁序》,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分析,究竟以哪个题目为确?探究思路:第一个问题:(1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这四个句子,课本和历来大多数选本在“星驰”后面加句号,本书 认为这个句号当改逗号原因是,这本是连贯的两句话,只是作者用 合叙的手法,调换了句序正常的写法当是“雄州雾列,台隍枕夷夏 之交;俊采星驰,宾主尽东南之美”调换句序可以使句式由单一的 四六、四六句杂以四四、六六句,避免了呆板这四个句子在文中有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雄州”、“台隍”句,通过续写洪府位置,以煞 住上文对古人的追索,“俊采”、“宾主”句,通过夸赞人才之多,以引 起下文对时人的铺叙,很自然地把文章收回到了滕王阁宴会如果用 一个句号,前后的这种关系就全被掐断了2)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潦水,传统的注释都说指蓄积的雨水潦,1云0对于“山”,则没 有注释虽然《楚辞•九辩》有“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的说法,但是,这 到处都有的“潦水”和“寒潭”又与滕王阁有什么关系呢?《教师用书》 说:“'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两个句子都是因果性的 推论,’而'字前为因,后为果这种说法,只是越说越糊涂其实,潦水,潦,当读Liao ,乃是水名,指南昌县境内赣水尽头 的一条支流《水经注•赣水注》:赣水总纳十川,中有一潦水,“浊 水又东至南昌县,东流入于赣水......又有缭水入焉......其水东北径昌 邑城而东出豫章大江”寒潭,也是指赣水,《水经注•赣水注》:“大 江南,赣水总纳洪流,东西四十里,清潭远涨,绿波凝净,而会注于 江川暮山,傍晚的山这里指西山,又叫南昌山,距南昌四十余 里弄明白了上述词语所指,这个句子的意思就非常清楚:赣江的尽 头有一条支流是潦水,深秋的江水寒冷而清澈;傍晚的西山烟笼雾罩, 呈现出一片紫色前一句写赣水的特征,后一句写西山的特征,合起 来描写滕王阁秋日的水光山色,把读者带入如诗如画的审美境界,所 以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对于这一点,应宗强先生在《滕王阁序揭秘》一文中有详尽的论 述。
3)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这个句子有两个问题第一,“层峦”,有的版本是“层台”哪一 个好?本书认为“层台”比“层峦”好我们看一看作者行文,前有“烟光 凝而暮山紫"访风景于崇阿”,已经写过了山,接着“临帝子之长洲, 得仙人之旧馆”,因此文章写到这里应当紧承“旧馆'二字写滕王阁,不 可能上句回过头又去写山(峦),下句再接着来写馆(阁)再说, 如果是“层峦”,这个句子的意思,向上看,重重叠叠的翠绿山峦耸入 云霄,向下看,流光溢彩的滕王阁面临万丈深渊那么,对滕王阁为 什么就只有向下看,而没有向上看呢?如果是“层台”,那么,这几个 句子既写了向上看,滕王阁怎么样,又写了向下看,滕王阁怎么样, 这才符合情理和逻辑此四句出自梁朝王巾的《头陀寺碑文》:“层 轩延袤,上出云霓;飞阁逶迤,下临无地王勃把“层轩”改为“层台”, 易一字而意义相同第二,这几个句子同“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 宾主尽东南之美”一样,也用了合叙的手法,正常语序当是“层台耸翠, 飞阁流丹,上出重霄,下临无地”全句的意思是,重重叠叠的台阁, 耸起一片翠绿碧瓦;凌空架起的阁道,朱红的油彩鲜艳欲滴;向上看, 滕王阁直插云霄,不见屋顶,向下看,滕王阁悬浮半空,深不可测。
前两句描写滕王阁的豪华绚烂,后两句描写滕王阁的险峻雄奇只有 这样解读,文章才一气贯通4) 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近日有人考证:“落霞”,不是指“晚霞”,而是指“飞蛾”要了解王 勃这个句子的意义,当时当地的风物不可不晓对此,宋代吴曾在其 《能改斋漫录•辨霞鹫》中说:“落霞非云霞之霞,盖南昌秋间有一种 飞蛾,若今所在麦蛾是也当七八月间,皆纷纷堕于江中,不究自所 来,江鱼每食之,土人谓之霞,故勃取以配鹫耳宋代俞元德也在 其《莹雪丛说下》中说:“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 共长天一色’,世率以为警联然落霞者,飞蛾也,即非云霞之霞, 土人呼为霞蛾至若鹫者,野鸭也野鸭飞逐蛾虫而欲食之故也,所 以齐飞由此看来,“霞”不是云霞,而是一种飞蛾落”在句中与“孤” 相对,也不是“飘落”的意思,当是“成群聚集”之义群聚的霞蛾被孤 单的野鸭在水面上追捕,就形成“落霞与孤鹫齐飞”的千古绝唱由此 看来,我们把“落霞”释为“晚霞”,乃是不明当时当地的生态文化,而 导致望文生义5)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对文中的“云间”、“日下”,传统的解释是将“日下”、“云间”看作地 名,“日下”复指“长安”,“云间”复指“吴会”,全句译为“遥望长安,远眺 吴会”。
教材采用了这一说法持这种观点的依据是《世说新语•排调》: 隐士荀鸣鹤、陆士龙相会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曰:“日下 荀鸣鹤咽为《周易•乾》有“风从虎,云从龙”句,所以陆士龙自称“云 间陆士龙”陆是吴地松江人,因此典故,松江后来别称“云间”荀隐 是洛阳人,洛阳是西晋都城封建社会以帝王比日,以皇帝所在之地 为日下故荀隐自称“日下荀鸣鹤”后来“云间”对“日下”,成为诗家常 用的骈语但是近年来,许多人不同意这种说法,把这两个词看作古今意义 相同,将“日下”理解为“夕阳之下”,“云间”理解为“云海之间”句子的 意思是,向西北遥望长安,远在夕阳之下,向东北眺望吴会,远在云 海之间,形容滕王阁离京城和吴会距离遥远持这种观点的依据是《世 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 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 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后人常引用这个典故,取其“举目见日,不见长安”之意,比喻向往帝 都而不得至,寓功名事业不遂,希望和理想不能实现(参见《常用典 故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有些参考资料坚持第一种说法,却又 用错了典故,是逻辑上的混乱上述两种说法,应该取哪一种?本书以为当确认第二种说法为是 因为第一种说法疑点很多,不能令人信服,最直接的是无法将解释。









![2019版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