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一上册第一课春预习导学案-(共6页).docx
6页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初一上册第一课春预习导学案|[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初一语文第一课春讲述的是什么内容?毕竟是初中语文的第一课,同学们最好提前预习一下下面是的初一上册第一课春预习导学案,希望对您有用 初一上册第一课春预习导学篇一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美的能力 【学习重点】 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学习难点】 作者抓住事物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朱自清有著作7种,共约190万字,包括诗歌、散文、文艺评论、学术研究等《春》、《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2、相关资料 本文大致写于在1928年到1937年之间 1929年10月,朱自清送夫人武钟谦回扬州养病,同年11月26日,武钟谦去世,葬于念四桥祖茔,时年仅32岁,遗下三子三女。
这个时期,正是作者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研究的阶段,因此,对于春天,只能是牧歌式地抒唱 初一上册第一课春预习导学篇二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酝酿 抖擞 应和 嘹亮 稀疏 安巢 撑伞 黄晕 2、《春》是一篇_______作者_______,字_______现代散文家、_______、_______他的散文,清新而真挚,散文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词语 欣欣然: 朗润: 酝酿: 繁花: 赶趟儿 呼朋引伴: 花枝招展: 4、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 ③“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合作探究】 5、朗读课文,思索作者对全文是如何按照盼春-绘春-赞春构思的,在绘春中重点描绘那些图画? 6、学生再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词语画出来,并写出喜欢的理由例如:春草图的描写 喜欢的词语: ⑴嫩嫩的、绿绿的、⑵偷俞地、钻等 理由:⑴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 ⑵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
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分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说喜欢的理由 7、你最欣赏文中哪些段落?试说出理由 8、背诵结尾三段,思索三个比喻句有何作用? 9、大自然是美丽的,而朱自清笔下的《春》更美,这就需要我们用心去品味欣赏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找找你认为写得最好的句子,想想它好在哪里? 如: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明确:这里的“偷偷地”“钻”,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小草在人们不知不觉中破土而出的情形,尤其是“钻”字让我们体会到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 初一上册第一课春预习导学篇三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实践新课标的理念、要求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过程 1、教材从实际出发,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和客观事实发展,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设了良好的课程环境 2、教材注重为题的探索性,例如:比较、分类、统计等部分内容,重点在于经历探索,获取有关知识的体验 3、教材为教师留下创造空间,可结合自身教学需求,生发出新的思想创意,内华自己的教学设计 二、学生情况分析及改善措施: 1、由于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年龄比较小,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陌生感,但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鼓励良好行为,让他们喜欢上课,喜欢数学。
2、刚入学学生个体差异相对较大,可能有些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掌握一些简单数学知识,教师根据班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适时调整教学进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三、教学目标: 1、结合有趣的生活情境,认识10以内的数,把读数、写数与数数活动紧密结合 2、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比较活动,经历比较的过程,体验比较的方法 3、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的含义,通过操作活动,掌握计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4、联系生活实际经历分类过程,体验分类方法 5、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顺序 6、使学生认识简单的立体图形 7、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学习认识钟表,认识几时、几时半 8、借助在趣、现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 9、重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 1、 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通过操作活动,掌握计算方法,算法多样化 2、计算与应用结合起来 五、教学难点: 1、0的认识 2、通过操作活动,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六、教具学具 : 实物投影,图片,幻灯片,口算卡片第 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