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阅读教学之新变.doc
13页论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阅读教学之新变作者:杨伟作者简介:杨伟,男,山东大学文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语文课程和 教材研究(济南250100) o原文出处:《课程•教材•教法》(京)2018年第20183期 第74-80页内容提要: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阅读教学设计有许多亮点和新变:一 是双线组织单元内容,有利于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 践性;二是单元导语、课文导读和习题设计尽可能往情景 化、反思性学习靠拢;三是加大课型区分,发挥学生作为 “阅读主体”的主动性;四是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体系, 改变“半截子”语文的状况;五是重视精读之外的其他多 种读书方法;六是在读写结合上做得更务实这些设计上 的新变,有利于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符合课程改革的 方向,让教材好用、实用期刊名称:《初中语文教与学》复印期号:2018年07期关键词:教材编写/统编本教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一、〃双线组元"有利于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语文教材编排的呈现方式,取决于所设定的教学目标,编排方式可以各式各样各种不同的编排方式往往受时代思潮的影响而各具特征,很难说哪一种绝对好20 世纪50年代的语文教材受苏联的影响,在编制呈现方式上主要考虑以文学史的时代 顺序排列课文,并没有采取单元结构方式。
80年代初人教版初中语文的编排大致上 考虑文体的集中,比如,记叙文、论说文的课文就尽量排在一起,配合有相关文体 知识和语言知识的学习专题,隐约有了文体单元的结构方式到20世纪90年代, 以文体类型来编排单元,逐渐成为主要的编排方式这种编排方式的好处是比较能 照顾学科知识系统的完整性,对于语文教学〃教什么"〃学什么〃,都会比较清晰, 但容易忽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最初颁布时,强 调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当时几乎所有版本的语文教材的编写,都往 人文性靠拢,以人文主题进行组元也就成了主要的教材组元方式以人文主题来组织单元教学,突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问题集中,选 文时可以更多地考虑经典性、人文性和可读性等,对教学设计的引导也更加注重思 想内容但这样的单元结构方式容易〃只顾一头",选文容易只考虑是否适合本单 元的主题,顾不上去对应和完成本学段应当学习的语文知识和关键能力训练,难以 把价值观的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掌握、语文能力的提高进行过程性的融合,导致语文 教学失去必要的梯度和系统性最近十多年,有些版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进 行了补救,如在每个单元练习题和"补白"等形式中夹插某些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内 容。
但这样的补救往往缺少通盘考虑,照顾不到教学的梯度问题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做了明显的改进,即采用“双线组元"的结构方式每个 单元既有宽泛的人文主题,同时又有语文要素,这两条线均衡递进,贯穿整个教材 一方面,按照“宽泛的人文主题"组织单元,所选课文大致都能体现本单元相关的 主题,或者是文体上的类同,但又不像以前教材那样给予明确的单元主题命名,甚 至是有意弱化主题另一方面,加强〃语文要素"设计,即把课标所要求初中必须 达到的语文素养各种基本要求,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 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分成若干^识“点"或关键能力训 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 之中据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编者透露,他们采用〃双线组元"编写,一开始就根据 课标的提示,并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梳理出初中学生必须习得和掌握的知识点与读 写能力训练环节,按照教学梯度,安排到各年级各单元的教学中[1]47统编本教材 努力防止语文教学容易岀现的随意性同时,统编本教材在呈现方式上又有意避免 语文知识过于追求系统化,尽量规避概念灌输和死记硬背,为方便一线教师把握教 学的基本要求,教材尽量多提供"干货",让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
[2]统编本采用双线结构组织单元,体现了语文课程所具有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特点, 有利于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和建构语文素养,落实三维目标[3] 〃双线组 元"既保留比较宽泛的主题,又不完全以人文主题来组织单元在选文上不完全受 主题的限制,单元选文的〃入口"可能是某个方面的主题,但单元课文也可能不限 于这个既走的主题,可能更丰富单元的人文主题相对集中,却不把整个单元的内 容含义〃限死",尽可能多向度地"激活"此夕卜,"双线组元"比以前许多教材 更考虑到了语文教学的需要,考虑如何从课文岀发,把语文教学的要点、重点,按 照一定顺序落实到各个单元中这个新变扭转了以往各种初中语文版本"只顾一头" 的偏向”值得肯定统编本教材的〃双线组元"比较灵活多样,有些单元在设定某个人文主题的同 时,还适当考虑文体的相对集中从阅读教学的规律看,文体类型相对集中的教学 有其必要性不同的文体所要求的阅读取向与方法是不同的比如,小说的读法不 同于散文,诗歌的读法不同于戏剧,记叙文的阅读也有别于论说文,等等所谓〃辨体",是阅读教学不能绕过的问题艾德勒、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 阐释分析性阅读的第一条注意事项,就是"一定要知道自己读的是哪一类书。
……最 好早在你阅读开始之前就先知道” [4]这也说明”辨体”的重要性统编本初中教 材的〃双线组元"并不排斥某些单元的文类相对集中,这是实事求是的做法二、单元导语、课文导读和习题设计尽可能往情景化、反思性学习靠拢20世纪50-90年代的语文教材大多没有采用单元结构,或者只是课文分为记 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不同文体,夹插文体专题的知识学习,单元结构并不明显, 一般也没有单元导语新课改以来的多种初中语文教材,几乎都采用人文主题结构 单元,导语的写法几乎一边倒,普遍偏重人文性一些版本大单元导语虽然在强调 人文导向的同时,也会提及学习的要点,但是大多比较笼统、零碎,难以落实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显然希望在单元导语和课文导读的设计上做些改进,也都 注意体现"双线组元"的要求,既交代人文素养的目标,也交代语文教学的重点和 要点,简明扼要、一目了然教材的写法不再满足于概括内容、激发兴趣,还注意 设定某些情景,留岀一些空间,让学生去做自主性的发挥以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这个单元有4篇课文:《皇帝的新装》《天上的 街市》《女娱造人》《寓言四则》,内容和文体可算比较’杂’,如何在〃主题〃 上大致有个聚焦?导语怎么设计?教学上有哪些基本要求?单元导语是这样写的:想象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
借着想象的翅膀,我们可以超越自身局限, 体验更广大的世界本单元课文有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等,都富于想象力,引 人遐思,能引导我们换一种眼光来看世界本单元学习快速阅读,力争每分钟不少于400字阅读时,尽量扩大一次性进 入视野的文字数量,寻找关键词语以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度还要调动自己 的術佥”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导语的前一段大致介绍本单元内容,聚焦在想象这一点上,提示学生”换一种 眼光来看世界"虽然这也是一种〃指令",但是同时也带有建议和引导,属于不 是那么〃硬性"的要求,学生则更加乐于接受这就把4篇主题多样的课文聚焦到 想象力的培养上这既是人文的,又是"关键能力"的,两者很自然地融汇在一起 这个单元除了想象力的培养外,还有比较具体的所谓"工具性"的要求如速读, 既有速度的具体要求,又有读的方法提示教学是要认真体会和掌握单元教学的重 点和难点的,类似这样的导语就很具体,易于把握教材中每课的设计都充分考虑到了 〃双线组元〃的需要,格外重视落实教学要 点多数课文都安排了 〃预习","预习"的设计简明扼要、操作性强,但不是强 行的规定,而是一种建议,一种略带情景式的学习引导。
如《皇帝的新装》一课的 〃预习〃要求有两个第一段要求回想一下自己听过和读过的童话,看哪个印象最 深第二段要求"快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的故事情节,记录下读完全文的时间, 看看每分钟能读多少字想一想,哪些因素影响了你的阅读速度,以后注意改进" 这样的〃预习"紧扣单元教学要点,要求和方法提示都很具体,又融入情景,能结 合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引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反思学会学习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习题设计也别开生面还以《皇帝的新装》为例,其〃思考与探究"也是〃双线"融合,知识、能力的点合理分布此课共设5道题 第一题要求〃快速阅读全文,把握故事情节,并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对于快速 阅读,教材还有具体的方法提示这道题要求总体理解把握,且能用自己的语言去 复述,其能力点就放在"快速阅读"的理解能力上第二道题侧重对童话〃想象奇 特"的理解,既能激发阅读想象力,又能引导了解童话的特点第三道题揣摩词语, 研讨问题,是语言能力的题,也是内容理解的题第四道题要求结合生活体验,讨 论"说真话",比较偏向人文主题第五道题提岀尝试把童话改编为课本剧这样 的习题设计有分有合,学习的要点是多层次、多向度的,有利于在教学中实现综合 效应,即通过〃语用〃,把思维训练、审美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三方面要求结合起来。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配合组元方式的新变,在单元导语、课文导读以及习题设 计上都有创新,其着眼点在于〃双落实"——既落实立德树人,又落实语用这种 创新设计,方便一线教师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兼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循 舂教材安排的语文知识、能力的这条线,把单元中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等几方 面结合起来三、加大课型区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主动性以往各种版本的语文阅读教材几乎都分精读和略读两类课型但在教学实践中, 课型的区分不是那么明显教师的普遍做法是精读多讲一点,略读就少讲一点,差 别只在于课时的多少很多教师怕完成不了教学计划,怕不能适应考试,进而几乎不怎么区分精读和略读,全都作为精读精讲,并加上反复操练这种以分析性的精讲为主、课型彼此混淆的教学太死板,压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读书的兴趣,应当 改一改课型的区分是非常必要的精读和略读两类课的功能不一样,教法也应当不同 精读课主要由教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就是举例子,给方法,举一 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略读课主要不是由教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 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中,自己去实验、体会,很多情况下,略读课就是自主性 的泛读。
两种课课型不同,功能也有不同,只有配合进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 学的目标[5]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非常复杂,光靠〃懂得道理"远远不够,只有学生作为阅 读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对阅读材料反复接触、多次尝试和反复练习中才能获得统 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加大课型区分,是为了强调容易被忽略的略读课功能,尊重与恢 复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主动性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加大精读和略读两类课型的区分,也是为了克服目前教学"精读"改为"教读"中普遍存在课型混淆的偏向教材干脆把课型的名称改了 :"略读"改为"自读〃这种改变具有更明确的指导性:〃教读"课主要就是老师〃教",〃自读"课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两类课型的设计也有区别:"教读课" 有"预习"提示,也有〃思考探究"题;"自读"课没有这两种设计,却有"阅读 提示"和"旁批"统编本教材中的〃自读"课有些〃阅读提示”写得很有意思,既符合学生的阅 读心理,又巧妙地传授了读书方法比如,八年级上册第19课《蝉》的〃阅读提示〃 是这样的:本文有情节,有描写,读起来更像小故事,是带文学性的说明文我们读这篇 文章时,除了要感受其中的趣味,更要关注作者是如何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客观 记录蝉的习性与成长规律的”要学习其说明事物的独特方法”体会文中所体现的科 学精神。
读了这篇课文,你会发现蝉的生命历程原来如此丰富多彩,相信你对这小小的 生灵会有全新的认识,也许还会产生探究的欲望:它们如何歌唱?以何为食?为什 么要蜕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