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_环境破坏论_的生态史评议_侯甬坚.pdf

10页
  • 卖家[上传人]:简****9
  • 文档编号:115505373
  • 上传时间:2019-11-13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431.80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举例来说:竺可桢先生是中国物候学、气候史研究的开创者,可谓一代宗师但即使是他 的那篇历史学者引用频率最高的著名论文,亦并非无懈可击,其中把竹林分布变迁作为气候变 冷的重要证据就是一个可以驳议的事实判断在他看来,温暖的气候使古时竹林能在黄河流域 大量生长,气候变冷导致后来竹子分布北限向南退却,他甚至更具体地指出:“ ……自五千年前 的仰韶文化以来,竹类分布的北限大约向南后退纬度1—3 °,如果检查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各地 的月平均温度及年平均温度,可以看出正月的平均温度减低 3—5℃,年平均温度大约减低 2℃ ”①然而竹子是喜温植物这个 “ 常识”并不准确,因为竹子是一个庞大的植物家族,属种众 多,有的种类比较耐寒故能在华北地区自然生长,个别竹种甚至自然生长在库页岛根据竹类 专家对竹子生长特性的研究和我们对古代华北环境变迁的了解,华北竹林减少一方面是由于人 类长期砍伐,另一方面是环境变迁所致— — —但并非因为气候变冷,而是由于地表水资源渐趋匮 乏竹子笋期 ( 春夏之交)生长迅猛,需水量很大,没有充足的水源供给就不能正常生长遗 憾的是,他的这个失误一直被不少气候史家和森林史研究者所沿袭 具体的自然历史事实判断尚且如此,自然与社会交错的复杂历史事实判断就更须审慎而行。

      就前述争论而言,假如接受豪格研究小组特别是张平中团队的科学研究结论,即不仅要承认唐 朝后期气候长期干旱,而且要承认其衰亡与气候干旱具有必然联系,还要承认气候在中国古代 多个王朝和玛雅文明衰亡中都 “ 发挥了关键作用” 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具体事实判断,而是关 于国家文明兴亡与气候波动因果关系的一种抽象性认识了! 自然科学家具有独特的专业优势,他们把思想触角延伸到自然变化对人类历史影响的考察, 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思路和技术方法,值得充分尊重和认真学习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生 态史研究特别关注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命活动的影响,但并不认为人类只是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 的消极承受者,不能过分低估一个庞大帝国和复杂文明体系对自然变化的应对能力;人与自然 之间是双向作用的关系,至少从历史学的范畴来看,社会变迁不单纯是由于自然力量的推动, 王朝兴衰和文明起落终究是由人类主导,不能把历史的主角— — —拥有文化的人类等同于其他动 物正如张德二所批评的那样:仅用一个钻孔的测量数据来揭示太平洋东西两岸人类文明的兴 衰问题,把某一自然因子 ( 如降水量)十年尺度的变化指认为一个王朝或文明崩溃的原因,未 免过于简单化。

      环境科学家周力平清醒地指出:“ 朝代兴衰、更替的原因这一考古学家与史学家 们一直关注的重大问题不会轻而易举地被自然科学家们解决,而是需要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对特 定时段的气候变化、环境背景、政治格局、经济形态、文化基础等高度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进 行综合研究 ”②过分简单化的事实判断和因果解释不但无助于揭示历史真相,而且可能重新掉 进 “ 环境决定论”的陷阱,甚至导向历史 “ 宿命论” “ 环境破坏论”的生态史评议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 侯甬坚 从2 0世纪7 0年代国人开始重视环境保护起,我国历史上以农业为主线的开发方式及其过程 · 52 · 当代史学思潮与流派系列反思·环境史 ① ② 竺可桢:《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 考古学报》1 9 7 2年第1期 《 周力平教授读 〈N a t u r e〉Y a n c h e v a等和张德二等论文有感》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 0 0 8年第2期  本文系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2 0 1 0 C B 9 5 0 1 0 3)项目成果 的研究,皆是 “ 环境破坏论”的评价,此种观点影响甚大,至今已延续3 0多年,成为历史学研 究中亟待讨论的议题。

      本文尝试对其展开生态史意义上的评议,以此作为征求学界内外意见的 一次机会 一、历史上开发活动的阶段性评价 1 9 7 0年代,当时世界各国有关环境保护的大量信息陆续传入中国,这些信息毫无例外地是 同全球遭遇诸多生态灾难的噩耗一起传入的,迅速给予当时跟外部世界联系还非常少的国人以 最初的环境保护方面的启蒙教育和诸多启示1 9 7 2年6月,中国政府派团参加联合国在斯德哥 尔摩举行的人类环境会议,次年8月国务院在北京又召开了 “ 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并于 1 9 7 4年1 0月2 5日成立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这是被后人称道的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环境 保护机构①到改革开放初期,环境保护已确定为基本国策,环境问题为更大范围的更多人士所 认识,敏感而富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专业人士,如生态学家马世骏先生为国家提出了建立 “ 社 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与生态工程的重大理论,②经济学家许涤新先生也率先倡导建立 符合现代生态规律的 “ 生态经济学” ,③他们连同许多环境保护的知名人士和积极分子,推动了 8 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行动 历史学领域内与环境关系最密切的学科当属历史地理学。

      1 9 7 9年1 2月1 8日,接受邀请参 加 “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学术讨论会的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在会上做了题为 《 我国西 北风沙区的历史地理管窥》的报告④报告一开始就强调 “ 在我国历史时期,由于植被破坏所引 起的后果真是触目惊心特别是在西北干旱区、半干旱区,尤其是这样因此,对现有植被进 行保护,实在非常重要所以,今后在建设 ‘ 绿色长城’的同时,也要保护好现有植被” 报告 所引用的一份研究论文,即另一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撰写尚未发表的 《 历史时期黄河中 游的森林》 ,根据此文缩写的 《 黄河中游森林的变迁及其经验教训》也发表在这一年 《 红旗》杂 志第5期,史先生的另一篇 《 论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生态平衡的失调及其影响》刊登在 《 生态学 杂志》1 9 8 2年第3期,都是当时结合实际展开历史地理论述的颇有影响的论文 由植被破坏所揭开的中国环境变迁研究动向,从黄土高原推向全国各个地区除植被破坏 外,有关历史上的垦荒开发、草场破坏、矿山破坏、河湖围垦、地貌变化、动物减少和灭绝、 气候影响等内容,在各种报刊上发表的专题文章如滔滔河水,席卷而来采用文献资料论证历 史上的环境恶化和生态破坏,成为此一时期中国环境变迁研究的基本特征,与前一个时期赞扬 历史上农业开发活动的声音形成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

      八九十年代里,“ 环境破坏论”的声音越 来越大,可以说涉及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其矛头指向同时也是其最主要的学术建树,即指出 了人类开发活动在地理环境方面的负面影响1 9 9 6年国内问世的一部颇有代表性的论著为美籍 · 62 · 历 史 研 究2 0 1 3年第3期 ① ② ③ ④ 《 中国环境保护行政二十年》编委会编: 《 中国环境保护行政二十年》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 9 9 4年,第9页 马世骏、王如松:《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 生态学报》1 9 8 4年第4卷第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 生态经济问题研究》编辑组编: 《 生态经济问题研究》 ,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1 9 8 5年 侯仁之:《 我国西北风沙区的历史地理管窥》 ,史念海主编:《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辑,西安:陕西 人民出版社,1 9 8 1年,第1 1 0—1 2 1页 华人赵冈教授撰写的 《 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①这本书 “ 内容简介”的第一句话就是 “ 中国的生态环境今天已恶化到可怕的地步” ,书中细述了中国过去两三千年间生态环境剧烈变 化的内容即便在2 1世纪初期,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史角度展开的专门论述,得出的看法 也是中国古代为有限的人口活动和环境的平面型破坏,近代仍然是人地粮关系紧张化对生态环 境破坏的历史延续,现代则为无节制的人口活动和环境的立体型破坏这样的结论。

      ② 进入2 1世纪后,虽然体现 “ 环境破坏论”观点的论著还在发表和出版,但转变之风也在悄 悄出现,这种转变首先是从对开发引发破坏的学界常态化论述现象表示怀疑开始的这应该而 且必定是历史学者的声音,不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历史实际情况进行的单纯的环境变迁研究, 对历史学意味着什么?可以为历史学研究做出什么样的概括和展望? 首先应就历史给予历朝历代提出的时代任务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给予细致的说明和阐 发;其次应考虑历代政府和民众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来组织、从事生产活动的,仅仅以落实 “ 环境破坏”的史实为研究目的,很难把研究工作引向深入;再其次因历史环境影响评价属于复 杂性研究课题,“ 环境破坏”的事实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成立,需要予以证实实际上,国内外有 关环境变化领域的研究,比较中性的表达为 “ 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 、③“ 人类社会对环境变 化的各种主动和被动的反应与响应” ,④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人已经认识到,基于历 史开发作用下的环境变化展现的是多方向性,除了环境恶化、退化的情形外,还有环境改善、 环境修复、环境优化等内容,对此绝对不能再予以忽略 二、何以 “ 环境破坏论”的观点相当盛行 对我国历史上的开发活动,学界做出了大量倾向于 “ 环境破坏论”的评价,实际上意味着 学界从过去赞扬类似农业生产活动的观点转过来了,那么,这个转变过程是怎样完成的呢?“ 环 境破坏论”的出发点是什么、立足点在哪里?产生这一论点的思想根源又在哪里? 尽管学界发表或赞同 “ 环境破坏论”的论著较多,但要从中找出比较系统的阐述,实际上 又是相当困难的。

      为了研究的需要和方便,笔者不得不对其进行一些尽管初步却很有必要的归 纳和提炼,草拟出来供学界分析参考 第一,良好的环境意识和保护愿望,为提出 “ 环境破坏论”观点的基本出发点持这一观 点的作者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很有社会道义,有感于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方写出代表自己 思想观点的论述作品他们甚至对历史上的腐败政府和官吏怀有极大的义愤,因为许多古代工 程的兴建,就是在腐败习气中把事情搞糟了 第二,现实社会里存在大量环境问题,为提出 “ 环境破坏论”观点的一个现实出发点近 代工业在各国的发展,尤其是各种化学产品的投入使用,会带来不易处理的 “ 三废” ( 废水、废 渣、废气) ,在工业区及其周边产生环境污染,大量农药的使用则影响到相应的农业区对现实 · 72 · 当代史学思潮与流派系列反思·环境史 ① ② ③ ④ 赵冈:《 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 9 9 6年 邬沧萍、侯东民主编:《 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史》( 第2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1 0年, 第2 1 4、 2 2 6页本书第1版出版时间为2 0 0 5年 《 日本I G B P国家计划》 ,参见孙成权、张志强、李明主编:《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 ( 地区)计划及相关计 划》 ,北京:气象出版社,1 9 9 3年,第1 9 1页。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 《 过去2 0 0 0年中国环境变 化综合研究预研究报告》 ,1 9 9 9年1 1月,第4 0页 中此类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的报道、检查、监管、整顿乃至影响评估,会引起论者对历史上环 境问题的警觉和反思,①从而把问题的源头追溯到过去能将自己的专长和社会责任感结合起 来,从历史开发中寻找伐木垦荒、围湖造田、田地上山、矿山开采的资料,形成对现实社会可 以参考的借鉴意见,便成为许多学者的研究重点 第三,所有人类活动皆有改变自然界资源环境原貌的某种结果,这是 “ 环境破坏论”观点 得以产生的思想根源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不可能不 “ 动土” ,不采用自然资源,这样势必会在 自然界留下一些痕迹或某种结果,便被视之为环境遭到破坏的证据论者习称这样的垦殖活动 为 “ 滥垦” ,与之并提的还有滥伐、滥牧、滥采和滥用水资源,合称其为 “ 三滥” ( 指前三种) 或 “ 五滥” 论者常用 “ 开发活动或过程”来表述,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