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花》王安石原文注释翻译赏析5则范文(可编辑).docx
18页《梅花》王安石原文注释翻译赏析5则范文第一篇:《梅花》王安石原文解释翻译赏析 《梅花》王安石原文解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梅花》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为国家强盛而不畏排挤和打击的人 作品原文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作品解释 ⑴凌寒:冒着严寒 ⑵遥:远远地知:知道 ⑶为(wèi):因为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作品译文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创作背景 王安石变法的.新主张被推翻,两次辞相两次再任,放弃了改革这首诗是王安石罢相之后退居钟山后所作 作品鉴赏 “墙角数枝梅”,“墙角”不引人注目,不易为人所知,更未被人赏识,却又毫不在乎墙角"这个环境突出了数枝梅身居简陋,孤芳自开的形态体现出诗人所处环境恶劣,却依旧坚持自己的主张的态度 “凌寒独自开”,“独自”,语意刚强,无惧旁人的眼光,在恶劣的环境中,依旧屹立不倒。
体现出诗人坚持自我的信念 “遥知不是雪”,“遥知”说明香从老远飘来,淡淡的,不明显诗人嗅觉灵敏,独具慧眼,善于发现不是雪”,不说梅花,而梅花的洁白可见意谓远远望去十分纯净洁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诗意曲折含蓄,耐人寻味暗香清幽的香气 “为有暗香来”,“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气谯溢 首二句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末二句写梅花洁白鲜艳,香气远布,赞颂了梅花的风度和品格,这正是诗人幽冷倔强性格的写照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抚州(今江西抚州市东乡县上池)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第二篇:《春夜》王安石原文解释翻译赏析 《春夜》王安石原文解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春夜》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宋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及第,公元1059年(嘉祐三年)上变法万言书,未被采纳直到公元1068年(宋神宗熙宁元年),神宗准备实行新法,到四月才召他进京面对经过二十六年的漫长岁月,王安石屈居下位不算,最大的憾事是变法主张未能实现 此时形势突变,遇到了赏识他主张的锐意变法的新帝,正是龙虎风云、君臣际遇的良机,大展鸿图,即在眼前因此,他在值宿禁中的时候,面对良宵春色,剪剪轻风,金炉香烬,月移花影,一派风光,激起了思想上难以自制的波澜,为自己政治上的春色撩拨得不能成眠 作品原文 春夜 王安石 金炉香尽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作品解释 1、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 2、翦翦:形容初春的寒风削面,尖刻刺骨。
作品译文 夜已经深了,香炉里的香早已经燃尽,漏壶里的水也快漏完了后半夜的春风给人带来阵阵的寒意然而春天的景色却使人心烦意乱,只看见随着月亮的移动,花木的影子悄悄地爬上了栏杆 作品鉴赏 这首绝句和杜甫的五言律诗《春宿左省》属于同一题材:“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这首诗的前两句相当于杜诗的前两联,都是写景首句是视觉加听觉,以动衬静王安石写的是春天拂晓时的景象;杜甫则因仿佛听到有人开宫门的钥匙声,和百官上朝的马铃声而睡不着,其意义相对要小些,这是由于两人的地位悬殊太大造成的次句以触觉写出了香尽漏残、黎明破晓时分的夜寒意第三句叙事夹抒情,诗人所追求的是杜甫所想要的`“君臣已与时际会”,这激动人心的时候就要到来,他不只是像杜甫“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那样睡不着觉但诗人留下问题:为什么“眠不得”,春色为何“恼人”,诗人故意不说原因恼”字在此处是反义正用,不能作恼恨的“恼”理解,应作“撩”解,杜甫诗“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中的“恼”字即是“撩”的意思,绝不是苦恼得不能成眠最后一句以景结情:但只见月亮移动,照出花影,斜映在庭院里的栏干上。
诗贵含蓄,此诗除第三句外,字字写景,情隐词外 这首诗的内在抒情曲折而深沉,外在表向却是春夜清幽美景,创作手法高明诗中处处紧扣着深夜,却又没有一句直接说到夜已如何,而只写夜深时的种种景象诗人没有正面写对人的怀念,而是通过香尽漏残、月移风寒,写出时光的推移,从而表明诗人徘徊之久和怀想之深表面上是这庭院夜色搅乱了诗人的清梦,实际上是由于对远方的人强烈的思忆,使诗人感到眼前的春色倍加恼人,感情表达得含蓄、曲折而深沉,有着余而不尽之意 诗人所描写的皇宫春晓的迷人景色,和杜甫“九重春色醉仙桃”,贾至“禁城春色晓苍苍”,岑参“莺啭皇州春色阑”的用意是一样的,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大好的景色象征大好的形势如果没有“月傍九霄多”,就不会有“花影上栏干”,由此可见,王安石是参透了杜甫《春宿左省》后才动笔的 所以说,这一首政治抒情诗王安石是借用爱情诗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春风得意之情 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西)人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临川先生唐宋八大家之一,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 公元1067年(治平四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公元1069年(熙宁二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方面,词作不多,但其词能够“一洗五代旧习”,境界醒豁今传《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 第三篇:《元日》王安石原文解释翻译赏析 《元日》王安石原文解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作品原文 元日⑴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⑵,春风送暖入屠苏⑶ 千门万户曈曈日⑷,总把新桃换旧符⑸ 作品解释 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作品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作品鉴赏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代替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江右民系,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邓家巷)人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嘉祐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熙宁九年(1076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执政期间,曾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解释《诗经》《尚书》《周官》,时称《三经新义》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第四篇:《登飞来峰》王安石原文解释翻译赏析 《登飞来峰》王安石原文解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