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瓯骆遗粹解说词.pdf

67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4267958
  • 上传时间:2018-09-10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67.15KB
  • / 6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 瓯骆遗粹——广西百越文化文物精品展广西博物馆陈列部2008 年 8 月2 序厅:1. 进门即搭建一个拱形通道, 寓意为时间隧道, 通过时间隧道进入广西古代历史2. 通道两旁以灯箱形式展出广西境内著名的遗址、墓葬和重要的文物及其纹饰3. 通道尽头为一块屏风,屏风上为大型铜塑——龙舟竞渡[ 背景: ⑴一条大河从远处奔腾而来;⑵广西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远景);⑶河岸边有青竹、芭蕉树、木棉树等(近景);⑷以贵县罗泊湾一号汉墓及西林普驮粮站出土的翔鹭纹铜鼓上的龙舟竞渡纹为范本,营造一个龙舟竞发、 奋勇争先的场面;⑸屏风正中为铜制展标:瓯骆遗粹——广西百越文化文物精品展] 照片:1.照:柳江通天岩1958 年 9 月在柳江县新兴农场通天岩出土的“柳江人”头骨化石,是目前在广西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人类化石柳江人”是南方蒙古人种的早期类型, 为迄今在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发现的最早的现代人的代表,距今约5 万年图为柳江通天岩2.照:柳州白莲洞白莲洞位于柳州市南郊莲花山上, 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早期的文化遗址,距今30000—7000 年1956 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室华南调查队, 在裴文中、贾兰坡两位教授带领下,3 在柳州发现了白莲洞古人类遗址。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经多次发掘清理,共发掘出土石器500 多件、人牙化石2 枚、动物骨骼化石3500多件、人类用火遗迹2 处,说明“白莲洞人”已会缝制衣服,用火和熟食白莲洞文化及附近的“柳江人”遗址在古人类学和旧石器考古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3. 照:麒麟山盖头洞1959 年在来宾县桥巩圩麒麟山盖头洞出土的“麒麟山人”头骨和牙齿化石麒麟山人”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很进步的人类,其体质特征与现代人基本一致,距今约2 万年图为麒麟山人”化石出土地点——来宾县桥巩圩麒麟山盖头洞4. 照:甑皮岩遗址甑皮岩遗址位于桂林市南郊独山脚的一个洞穴内,1973年试掘,2001 年再次发掘,出土有丰富的石器、陶器、骨器、蚌器,洞内有墓葬、烧坑、制陶场地、石器制作场和石料贮存点人骨鉴定证明甑皮岩人骨属蒙古人种 出土的动物化石证明, 甑皮岩人是中国最早饲养家猪的人该遗址年代最早到距今12000年5.照:百色革新桥新石器时代石器加工场遗址1 幅百色革新桥新石器时代石器加工场遗址位于百色市百色镇东笋村百林屯南其第五层发现大型石器制作场出土各类遗物数万件其规模之大、 遗物之丰富和保存之完好在全国也是罕见的该遗址发掘成果曾被评为 2002 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6.照:顶蛳山遗址1 幅4 顶蛳山遗址位于邕宁县蒲庙镇新新村九碗坡地,是广西境内保存面积最大,出土遗物、遗迹最丰富的贝丘遗址之一,也是目前岭南地区发现墓葬最多的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邕宁顶蛳山遗址的发掘,发现了一大批包含各种葬式的墓葬(屈肢葬和肢解葬) 和展示渔猎采集生计的遗物 , 集中表现了南宁市及其附近地区河旁贝丘遗址的文化特征发掘者据以提出了“顶蛳山文化”的命名,从此结束了没有以广西地名命名考古学文化的历史该遗址发掘成果获1997 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殊荣7.照:晓锦遗址 1 幅资源晓锦遗址属桂北已知海拔最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处于五岭南北文化交流的孔道上1998—2002 年先后进行四次发掘,出土成套石制工具、多处完整的圆形居住遗迹、陶窑、彩陶及大量的炭化稻等其中, 炭化稻的发现,在广西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尚属首次,也是目前广西发现的最早的粳米标本, 对研究稻作农业的起源和稻作文化的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遗址年代距今约5000年8.照:感驮岩遗址1 幅感驮岩遗址位于那坡县人民公园后龙山脚下的岩洞中,1959 年及 1997 年先后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和炭化稻、炭化粟等文化遗物,其中炭化粟在广西属首次发现。

      该遗址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距今5000—3000年9.照:花山壁画 1 幅左江沿岸绵延 200 公里的悬崖峭壁上,有许多赭红色图画画面5 以人像为主,兼有器物、动物和自然物这就是举世罕见的左江岩画群出自二千年前骆越人的这些艺术杰作,是巫术文化的遗迹10.照:灵渠 1 幅公元前 219 年,为进军岭南提供军需补给,秦始皇命史禄在兴安开凿沟通湘、漓两江的灵渠灵渠是一个设计巧妙、结构完整、施工艰巨的水道工程,主要由铧堤、大小天平、南北渠道、秦堤、泄水天平、石堤、陡门等组成从秦代到清代,灵渠一直是岭南同中原水路交通的重要通道,对于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前言战国秦汉时期, 江南以及岭南各地居住着众多越人,因其支系繁多,故统称“百越”西瓯和骆越是“百越”中的两大重要支系西瓯人主要生活在今广西西江中游及灵渠以南的桂江流域,骆越人则主要聚居于今广西的左右江流域、 贵州省的西南部以及越南的红河三角洲地区秦统一岭南后,西瓯、骆越聚居的广西地区隶属桂林郡,秦末汉初,又一度纳入南海郡尉赵佗所建的南越国,直至公元前 111 年汉武帝灭南越,并在该地重设九郡,岭南的郡县制才最终稳定下来。

      瓯骆地区属于当时的苍梧、郁林与合浦三郡西瓯、骆越早在商周时期即与中原地区已有交往随着中原势力的不断深入,中原文化随之南传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西6 瓯、骆越不断吸收中原文化因素,丰富和发展了本民族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历史的尘埃落定, 一切归于沉寂之后, 唯有文化遗物可以印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奋斗历史, 记忆着他们曾经的轰轰烈烈与辉煌这里展示的每一件文物, 也许包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场激烈的战斗,一串幸福的欢笑, 一幅美丽的画卷 ,, 就让我们通过这些精美的文物,一起去探寻广西百越文化的秘密吧!第一部分琢石为器──玉石器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筚路褴褛,艰苦创业,使用粗糙笨重的打制石器,过着集体采集、渔猎生活约1 万年前,广西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在这一时期,人们制造和使用磨光石器、骨器、角器、蚌器,发明了陶器,经营农业和饲养业,过上定居的生活玉石具有质地坚硬、色泽莹润、美观雅致的特性瓯骆民族对于玉石质料的认识,在先秦时期即已形成器型主要有镯、玦、管、环等,多为灰白色,质地虽较坚硬,但色泽欠佳两汉时期,玉石、水晶、玛瑙等工艺品林林总总,异彩纷呈广西滑石工艺肇始于汉代,延至南朝,颇具特色。

      滑石主要由角闪石、辉石变化而成, 多为灰白色, 也有淡绿色、 褐色、红色或黑色,具有光泽柔润晶莹如珍珠的特质,手触有滑腻感 西汉晚期瓯骆民族7 已开始用滑石镂刻成杯、盘、璧、仓、铺首、鼎、囷等模型明器,创造了独特的墓葬文化1. 照:百色旧石器遗址1 幅百色旧石器遗址分布于百色盆地右江沿岸高阶地上,目前发现石器分布点近百处,经科学发掘的遗址有20 多处发掘和采集的石制品 23000余件,计有砍砸器、手斧、手镐及刮削器等2000年 3 月,中美科学家对百色旧石器的研究成果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该遗址年代最早到距今约80 万年▲2. 物:手斧 2 件旧石器时代百色坛河、百谷遗址出土手斧,又称两面器,是一种两面打制的重型工具,主要用于屠宰大型动物和挖掘植物根茎等百色手斧的发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从根本上纠正了莫维士人为地将早期的非洲、中东和欧洲的人类同亚洲人类分割开来,把亚洲大陆贬低为一个“文化滞后的边缘地区”的错误观点,彻底动摇了“莫氏线”在国际学术界的统治地位3. 物:砍砸器 2 件旧石器时代百色上宋遗址出土砍砸器用砾石直接打制而成,绝大多数为单面加工, 两面加工者很少。

      根据刃数及刃缘特征,可分为单边砍砸器、双边砍砸器、多边8 砍砸器和盘状砍砸器器形简单,制作粗糙,一般用来砍伐树木和制造木棒4. 物:手镐 2 件旧石器时代百色百谷遗址出土手镐也叫大型尖状器,用砾石直接加工而成其形状类似手斧,但它是两面打制的,具有类似手斧的功能和用途制作简单,多为单面加工,两侧不加修整,把手也不加修理, 而尖部则经过刻意的修整5. 物:刮削器旧石器时代百色百寨屯遗址出土刮削器主要用于刮剥兽皮和修削树枝6.文:桂南石铲石铲从双肩石斧演变而来,是一种小柄、双肩、束腰、舌面、弧刃的劳动工具,多用页岩、板岩、砂岩和石灰岩制作,少数用燧石或玉石制作,形体硕大,棱角对称,打磨光洁,造型优美从石铲的形制和其出土时刃部朝天、 直立圆形排列的状况来看, 大多数非实用器,而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祭祀活动的用品广西石铲遗址主要分布在红水河流域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古学界习惯上称其为“桂南石铲”7.物:束腰形双肩石铲1 件(土 01300)新石器时代长 35.1、刃宽 15.8、厚 1.8 厘米9 1963 年邕宁长塘公社采集▲8.物:楔形双肩大石铲1 件(土 03299)新石器时代长 66.7、宽 27.2 厘米、厚 1.9 厘米隆安大龙潭采集该铲器身扁平,弧刃,直腰,双重肩,上端有短把,体形硕大,形制规范,平整光滑,磨制精细,工艺精致,造型美观。

      9.物:楔形双斜肩长石铲1 件(土 03263)新石器时代长 25.6、刃宽 10 厘米、厚 1 厘米1957 年隆安双邓农场出土10.物:束腰形双肩石铲1 件(土 03240)新石器时代长 35.6、宽 21.6 厘米1975 年武鸣潭勃出土11.物:楔形双肩长石铲1 件(土 03214)新石器时代长 62.8、宽 16 厘米1973 年扶绥那淋屯出土12.物:直腰形双重肩石铲1 件(土 03246)新石器时代长 23.2、宽 9.6 厘米10 1975 年玉林潭良小学出土13.物:双肩束腰玉石铲1 件(土 00743)新石器时代长 16.2、宽 11.2、厚 1 厘米1964 年隆安大龙潭遗址出土广西出土的石铲数量极多, 但以玉制铲者较为罕见 该石铲采用青玉石磨制, 器身扁平, 束腰,刃口呈弧形, 两肩平直,上端有短把,器形规整,磨制精致,是广西新石器时代晚期较有代表性的器物,对了解当时岭南地区的原始农业经济、农具种类以及玉石加工工艺等有重要的意义14.物:穿孔石戈 1 件(土 02596)战国(前 475—前 221年)长 18、刃宽 2.6 厘米1974 年平乐银山岭出土▲15.物:谷纹高足玉杯1 件(土 10822)西汉(公元前 206年—公元 25 年)高 11.3、口径 4.5 、足径 3.3 厘米1976 年贵县罗泊湾 1 号墓出土器呈红褐色。

      平口,深腹,腹下部内收成柄,小底,空心圈足外撇口沿及下腹部刻划细弦纹和勾连云纹,杯身中部满饰排列规整有序、大小均匀、凸起的勾连云纹玉杯的装饰,以阴刻与阳凸交错,有较强的立体感, 同时又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 此类造型的玉杯在秦11 代阿房宫遗址、西汉咸阳马全墓以及西汉初期的南越王墓中均有发现16.物:谷纹玉璧 1 件(土 11000)西汉(公元前 206年—公元 25 年)直径 13.9、好径 4.3 、厚 0.35 厘米1976 年贵县罗泊湾 2 号墓出土玉质为淡绿色, 间有紫斑两面皆为谷纹瓯骆民族对于玉石质料的认识,在先秦时期即已形成器型主要有镯、玦、管、环等,玉质多为灰白色,质地坚硬,但色泽欠佳17.桥钮“夫人”铭玉印1 枚西汉(公元前 206年—公元 25 年)高 1.5 、边长 2 厘米1976 年贵县(今贵港市)罗泊湾2 号墓出土黄色玉质,覆斗状 印面篆刻“夫人”二字据《汉书·外戚传》及《文帝纪》记载,以汉代制度,只有丈夫享有相当高的政治地位,妻子方能称作“夫人”因此,罗泊湾2 号墓随葬“夫人”玉印,其印主生前应是一高级贵族18.物:云雷纹青玉玦1 件(土 01425)西汉(公元前 206年—公元 25 年)直径 5.2、内径 2.4、厚 0.3 厘米1955 年贵县(今贵港市)火车站出土19.物:蟠虺纹白玉璏1 件(土 00807)12 西汉(公元前 206年—公元 25 年)长 7、宽 2.6 厘米1955 年贵县(今贵港市)风流岭出土20. 物:谷纹。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