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张仲景之重阳思想探讨.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08837307
  • 上传时间:2021-11-0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3.12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张仲景之重阳思想探讨郑泽鹏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南京210023摘要:张仲景的重阳思想源于《易经》、《内经》,强调临证当顾护阳气,在 《伤寒论》中有诸多体现,木文通过对《伤寒论》中相关条文的辨证施治和遣方 用药规律的总结,来阐述张仲景的重阳思想关键词:张仲景;重阳思想;《伤寒论》1. 《伤寒论》中重阳思想的体现1.1在六经传变中的体现《伤寒论》六经病分别取名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正是借 用《内经》三阴三阳之名,尽管《内经》是以生理特点为依据,《伤寒论》以病理 特点为依据,但都能体现相关经络脏腑在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素问?夭元纪大 论》云:“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阴阳之气的“三、二、一”不仅 有定量、定性的含义,也体现出人体正气阴阳盛衰的程度,同时也动态的反应出 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阴阳消长的情况,从伤寒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 及伤寒三H,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从发病过程来看,其具体H数虽不必拘泥, 但却含有疾病由表入里,由阳转阴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病势发展的趋势,以机 体阳气的强弱起有着重要的关系机体阳气的盛衰决定着六经的传变,而《伤寒 论》中影响阳气盛袞、影响六经传变往往以邪气的轻重,体质的差异,治疗是否 得当等因素有关。

      1.2邪盛,阳损,则传《伤寒论》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 若烦躁,脉数急者,为传也风寒之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脉静,此处 以太阳表证正邪相争的浮脉相对比,说明邪不胜正,阳气未损,正气存内,邪不 可干,阴阳调和,所以机体不受邪气侵犯颇欲吐,烦躁,脉数急,说明正邪相争,邪气己经入里侵袭阳明胃经,故欲吐,邪气入里化热,内扰心神,故烦躁, 正邪相争,故脉数急,正不胜邪,卫阳受损,故而传经太阳表证中以“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为主要临床表现无论是太阳伤寒之无汗、脉浮紧,或是太阳 中风之自汗、脉浮缓,主要病机都是感受风寒,正不胜邪,表阳受损、太阳失司 的表现麻黄汤、桂枝汤分别为治疗太阳伤寒证和中风证的主方,在太阳篇183 条中,属麻黄汤证者7条,属桂枝汤证者16条,皆是借麻、桂之辛温助阳祛寒, 驱邪达表,扶正祛邪,以恢复卫气司开合之功能从太阳篇所用的75首方剂来 看,有温阳祛寒作用者竟达42首,足以说明阳损对六经传变影响的重要性,充 分体现了张仲景的重阳思想理论1.3体虚,阳不足,则传阳气素虚,复感寒邪,卫外不固,病势由表入里正如日人丹波元坚《伤寒 广要》所云:“凡人琪气,各有盛衰,假令累冇寒者,多变阳虚阴盛之疾,或变阴毒也。

      第68条芍药甘草附子杨证亦系素体阳虚,但无水饮内停,感受寒邪,更伤阳气, 本不宜单发其汗,故汗后病不解,反恶寒者,非表邪之恶寒,乃阳虚之恶寒故 用甘草,闩芍酸甘化阴,附子辛温助阳若系肾阳不足,水饮内停之人,汗之则 非但病不解,反致心阳受损,造成肾水乘虚上冲之势,如第65条获等桂枝甘草 大枣汤所治的欲作奔豚证但究其内因,亦都与素体阳虚有关1.4误治失治,首伤阳气,而致坏病《伤寒论》六经病因误治、失治使机体受损,以阳气受损首当其冲喻昌《医 门法律》提到邪在太阳表证之吋,因治疗不当,或过用苦寒之药,或勿用下法, 损伤机体阳气,导致邪不胜正,邪气由表入里,而用附子冋阳者即有九条如第 21条太阳病因过用发汗之法以致漏汗、恶风等用桂枝加附子汤,第84条太阳病 误汗以致心下悸、头眩、身瞷动等出现的阳虚水泛而用真武汤,第68条太阳病 体虚发汗反恶寒而出现的损阳伤阴所用的芍药甘草附子汤,第69条发汗、若下 之,以致外虚其阳,内虚其阴,出现日夜烦躁而用的茯苓四逆汤,至于160条的 附子泻心汤证,180条的甘草附子汤证,虽皆非误治,但其病机则分别为表阳虚 和湿盛阳微,故都用了附子以冋阳说明张仲景在治疗伤寒杂病吋对顾护阳气很是看重。

      2. 重阳思想在《伤寒论》治疗方法中的体现2.1温补上焦之阳上焦之阳主要为心阳,胸阳,《伤寒论》第64条曰:“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 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汗为心之液,汗出过多,内伤心阳, 心中阳气受损则心下悸动,喜得按捺,故叉手冒心方中用桂枝入心,辛温助阳,甘草甘温益气,再助心中阳气复生二药合用,辛甘化阳,阳复而阴济,使心得 以安宁此外还当当伴有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胸闷、短气,,脉细无力等一派阳虚 之象本方的服法以一次性顿服,通过快速服用药物达到急复心阳的效果,从而 缓解悸动的临床症状此外《伤寒论》中炙甘草汤,桂枝去芍药汤,枝去芍药汤 加附子汤等,均采用温补上焦之阳的方法来治疗上焦阳虚所致胸闷和惊悸等症状2.2温建中焦之阳中焦之阳主要为脾胃之阳,《伤寒论》102条曰“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 小建中汤主之本条为中焦虚寒,肝脾失调,阴阳不和的证治,由中焦虚寒,阳气 失于温煦,土虚木乘,因阳虚血弱,不足以温养精神,故乏力,心悸小建中汤, 能够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本方以甘温为主,偏重于阳虚,药用重用胶饴为君药, 配以桂枝、生姜、芍药、甘草、大枣,重用甘温,用以扶阳,以建立中气。

      另外理 中丸也有类似用法,以人参、干姜,甘草、白术,温中祛寒,补气健脾,用于中 焦阳虚之大病差后喜唾等症状,《金匮要略》中讲,病痰饮者当与温药和之,这 是张仲景中焦虚寒导致痰饮的治则,无非都是注重顾护人体阳气之法2.3温通下焦之阳下焦之阳主要以肾阳为主,第82条曰:“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 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因太阳病发汗太过,耗伤阳气,导 致阳虚水泛,水气上逆凌心,进而导致心中悸动方用附子之辛温回阳气,茯苓之 平淡渗水利湿,白术健脾袪湿,生姜之辛散以通阳散水结,芍药益阴气和营卫,从而达到温阳利水的功效另外附子汤也用于下焦阳虚之身体疼骨节疼等证2.4宣通郁闭之阳郁闭之阳即阳气郁结不得布达全身,《伤寒论》第318条曰:“少阴病,四逆, 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四逆散证主治 阳郁厥逆和肝脾不和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肝脾气郁证, 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因肝气郁结,疏泄失常,阳气内郁,土虚木乘,心阳 不振,导致心悸心慌/冶当疏肝理气,宣透郁阳,调和肝脾,舒畅气机,药用枳实、 柴胡、芍药、甘草,入肝经,疏肝郁,畅气机,散郁结。

      尽管方子中并没有辛温之 要,但是枳实、柴胡都可以升发阳气,透邪外出,亦是重阳思想2.5发透在表之阳风寒侵袭机表,腠理被风寒之邪闭郁,卫阳被遏,阳气郁闭不得布散,必须 发透在表之阳以驱邪达表,《伤寒论》以六经分证,其中以太阳病篇最多,太 阳病篇中又以表证最为突出表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以“恶风寒”为主所谓解 表法就是通过发汗的方式,开腠理,邪随汗去,使得在表之寒邪,还从表出,从 而使卫阳通达,布达于外,从而恢复其正常防御外邪的功能因此,解表即可 通阳张仲景在《伤寒论》太阳病篇中以解表通阳之法最为常用,常用辛温发散 之品,驱邪达表,通达卫阳,如麻黄汤证、桂枝汤证均是发表通阳的代表方剂3. 总结重阳思想源于《易经》、《内经》,张仲景寻求古训,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 并iL收获颇多,阳气对于维护机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在疾病的诊疗过 程中予以高度的重视,积极汲取重阳思想在《伤寒论》中治疗方法,在疾病的诊 疗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维护机体的阳气,而不能盲0过用苦寒之品随着吋代 的变更,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已经有着巨大的改变,现代人的体质和当今的 疾病谱和古代相比已发生了很大变化,“阴盛阳衰”是时下众多疾病所呈现的发 展趋势,因此,我们更应当注重阳气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 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从《伤寒论》中,我们 不难发现张仲景遣方用药是很是注重顾护阳气,并i临床疗效可靠,因此在今后诊疗疾病的过程中应用重阳的思想相信也能够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参考文献:[1】《内经选读》第九版.[M]翟双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01.01[2]《伤寒论选读》第九版.[M]王庆国.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07.01。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