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争中的地理知识.doc
7页战争中的地理知识摘 要:在翻阅历史时,常常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事,许多历史事件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从中不难发现当时人对自然现象的思索,并不自觉地利用了这些自然规律在这里首推中国历史上的智慧象征——诸葛亮,知识之丰富可谓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当然,严格意义上讲,天文就是地理中的一部分关键词:战争 历史 地理知识诸葛亮的成名杰作就是赤壁之战的借东风这个故事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 年)ll 月那个时候,曹操率领兵达 50 多万,号称 80 万,进攻孙权部孙权兵马较弱,他和刘备联合起来,兵力也超不过三、五万,只得凭借长江天险,拒守在大江南岸曹操屯军乌林(今湖北洪湖县境),同联军隔江对峙为了减少船舰被大的风浪颠簸程度,曹操命令工匠们把战船用铁链连接起来,又在上面铺上木板这样,连起来的船身就稳定多了,然而, ‘连环战船’目标太大,行动不方便因此,有人来提醒曹操人特别防备吴军会乘机火攻但曹操却坚持认为:‘凡用火攻,必借东风,方令隆冬之际,但有西北风,安有东南风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俱哉?若是十月阳春之时,吾早已提备矣。
’曹操的说法是对的,根据现在季风环流知识来讲,长江中下游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地带,我国的东部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 面对着世界上最大的太平洋,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是非常显著的冬季,陆地气温低,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海洋气温高,形成阿留申低压,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西北风夏季,陆地气温高,形成印度低压,海洋气温低,形成夏威夷高压,同样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东南风然而,西北风只是大范围的气候现象,但在小环境下还会出现不断变幻的天气现象对于气候和天气的区别,气候的变化相对较稳定,可能上万年的变化都不明显,如我国的季风环流自青藏高原隆起后一直存在;控制范围大,如我国的季风气候几乎控制了大半个中国而天气则控制范围小,时间短, ‘天有不测风云’说的就是天气,故才有天气预报,而不是气候预报,即使现在天气预测手段先进,天上有许多气象卫星帮忙,但依然也有预测不准的时候,由此可见天气之多变而曹操混淆了气候和天气,武断地认为冬季不可能吹东南风,正是这认识上的缺陷导致赤壁之败,最终失去了统一全国的大好机会,使华夏分裂成三,战乱不止导致元气大伤,即使晋朝短暂统一也难恢复其被重创的元气,被五胡等外族入侵,华夏进入了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在军事气象上,除了必须考虑气候规律之外,更要考虑天气规律那时,谙葛亮依据天气变化得出了正确的分析,准确地预报出了出现东南风的具体时间在十一月的一个晚上,就果真刮起了东南风,而且风力非常大,东南风愈刮愈猛烈,火借着风力,风助火威,不 出半天时光曹军水寨被火个尽光这时,曹操已无回生之力就率领着残兵败将退向华容 (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 小道没有料到的是,途中又碰上了狂风暴雨,道路泥泞不好走从以下这些事实,赤壁之战中长江江面的东南大风,以及后来曹军败走华容道时的倾盆大雨,推断出当时天气形势是一次锋面气旋天气锋面气旋气候在我国的分布,春季是最多的,秋季很少见它的根本原因一个发展深厚的低气压系统,它的中心气压很低,四周的气压却很高风从外围向中心吹,呈逆时针方向旋转所以可以这样说,在气旋前部(即东部)那些地方,吹的是东南风;而在气旋的后部(西部),吹的却是西北风了(如上图)在气旋的内部盛行叫辐合上升气流,它能造成大片的降雨区﹙见下图﹚因此,当连续吹东南风时,往往预示将要出现云雨天气。
另外,从现代天气图上看,在北半球当一个地方受到移动的反气旋影响时,风向是顺时针转变的这也就是说,当冷的高压开始移向海上时,高气压的后部流行的东南风就可能暂时控制长江中下游一部分地区因为冬季的冷气流高压南下过程中移动特别迅速,而尾随向南侵袭的后一股冷空气又很快又到;所以,冬天东南风持续的时间会很短,一般人往往会忽略可是, ‘诸葛一生惟谨慎’却没放过这个细节,最后在赤壁之战中终于大展神威由此看来,诸葛亮在冬初的十一月份,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当时的天气变化,预测将有东南大风出现,并推断了天气的进一步变化,这是符合天气演 变规律的虽然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充分利用气象武器取得了成功,名垂 千古,成就了智慧象征的美名然而他在对魏作战的时候,却因天气现象而使蜀国军事行动功亏一篑,这真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啊这就是著名的葫芦峪火烧司马懿一役当司马懿来攻取祁山时,被魏延诱入谷口他们在赶到时发现谷内并没有伏兵,山上却皆是草做的房子司马懿认为此地虽是隘地,但诸葛亮并无克敌制胜条件,所以放心进谷烧粮。
可他千算万算,没算到条件是可以创造的,诸葛亮利用干柴、火箭,用火攻,从而创造条件,以弱制强而当时遍山燃起大火,连司马懿都以为完了最可惜的是,当时突然天降下了大雨,诸葛亮还是功亏一篑熊熊大火使此山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四周空气向中心流动而形成气旋,其中心因空气辐和上升,在空中冷却凝结而形成云雨天气,此为典型的对流雨﹙见上图﹚而这些诸葛亮恰恰不懂,使司马懿死里逃生,最终使蜀汉为司马氏所灭当然,也有人不在意自然现象,不重视自然规律最典型的就是元朝忽必烈的大军,在对日作战中忽视了这些,而使对日作战失败1274 年 10 月,忽必烈第一次征日,从朝鲜半岛出发东征日本,11月 19 日在九州佐贺博多湾及福冈强行登陆晚上,有寒潮挟带着狂风暴雨袭卷而来,数百艘战船就被惊涛骇浪吞没掉了,有 1.3 万名官兵在此遇难,第一次征伐日本彻底失败了 1281 年,忽必烈重新开始了第二次远征日本的行动在这次行动中,他接受了上次的教训,抓住没有寒潮的盛夏季节,总共派遣出15 万大军,分两路从高丽和宁波启航,踏着黄海的万倾波涛,浩浩荡荡向东驶去。
7 月 30 日至 8 月 1 日,五龙山海面突然风起云涌,12 级台风挟带着滔天海浪,铺天盖地压向船阵蒙古勇士随着战船的一排排倾覆,15 万官兵雨点般地消失在海中忽必烈第二次远征日本失败‘神风’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台风,其实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它活动频繁期就是夏秋季,元军第二次征日时间恰在此时期,狂妄的元军自认为自己纵横亚欧大陆无敌手,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横行无忌虽然说元军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受气象影响是不可回避的.其结果是必然的,台风用行动告诉蒙古人,在我面前你啥都不是即使现在科技发达的 21 世纪,人们遇见台风也只能退避三设,何况科技落后的 13 世纪征日行动的失败主要原因是天灾﹙台风﹚,但日本人却把台风当成自家养的宠物,当成自己的能耐所以在以后经常依赖于神风最典型的一次就发生在二战末在二战后期,日本人被美国人打的节节败退,无奈之下企图利用神风再次拯救大和民族有人发现,在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带 1 万米左右的高空存在一个由西向东强大而恒定的大气环流层,风速约为300 公里/小时日本和美国处在相同的纬度上,而日本处于上风位 置,美国在下风位置,若释放悬挂炸弹的气球,气球炸弹便可以顺风飘到美国轰炸美国本土。
自 1944 年冬天开始到这场战争结束时,日本一共施放出了近万个气球炸弹,只有六名美国人死于一次气球炸弹的爆炸中,而大部分的气球炸弹都沉入了茫茫大海之中确实,在南北纬 30°-60°之间存在一股盛行西风,同时,日本和美国也在这个范围,巧合的是美国西海岸就在日本的西侧故日本人就以为这样就可以报复美国,岂不知盛行西风是一个受各种自然因素影响的大气环流﹙如地转偏向力,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下垫面性质等﹚,而不是小日本自家养的宠物,想咋样就咋样,只能徒留笑柄日本人虽然利用地理武器失败,但美国人依然我行我素,只是美国人很聪明,他利用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制造气象武器在 1966 年,美国‘麦金莱气候实验室’开发的武器开始用在越战,美军共出动飞机 2.6 万架次,在越南上空投放了 474 万枚降雨催化弹,向云层里倾泻了成吨的碘化银,实施大规模人工降雨,造成越南部分地区洪水泛滥,冲毁了大量桥梁、水坝、道路和村庄,粮食大面积减产最严重的是,洪水使越军最关键的补给线———‘胡志明小道’变得泥泞不堪,而几乎所有的中国援助都要经过该小道,严重影响了越军的作战行动但是,战争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越南属于热带季雨林气候影响,虽然高温多雨,利于美国的气象武器,但是同样森林茂盛,不利于 美国卫星侦察。
而这个就严重影响了它的战争结果而伊拉克就不一样,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为温带荒漠景观,地表几乎没有遮挡,地面目标几乎完全暴露在美国的卫星下,最终赢得了战争我们从以上历史事件就可以发现,这些先辈们的确善于学习,很好实践了‘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思想但是,你要利用自然规律,你就的了解自然规律,诸葛亮借东风借的很成功,从一定程度上讲是他了解这个天气现象然而,在火烧司马懿时,却不理解对流雨这个天气现象,最终功亏一篑,遗憾终生你虽有善假于物的先进思想,但糟糕的科学素养限制了你的发挥,即没有很好的利其器对于忽必烈大军,用毛主席的话来说就是:‘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 ,这样的军队只能劳民伤财而无一所用,否则日本早是中国一少数民族,何来甲午之耻,八年抗战之难至于日本人虽然善于学习,喜欢学习先进事物,但有些时候非常疯狂,如快失败时就疯狂挣扎,啥方法都敢用,如上面利用西风攻击美国而美国人利用两次世界大战迅速成为世界老大,军事技术全球第一,其利用先进技术制造地理武器,最有名的就是气象武器,除了越南外,还把飓风走向改变,引到洪都拉斯,给该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但是,从世界史看,世界上没有久盛不衰的王朝,美国也一样,不是制造几件先进武器就能改变的。
另外,人类能力虽然强了,但是地球环境却严重 破坏,尤其一些军事强国模拟地理武器,自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岂不知自然有自然的规律,现在看起来无事,是没触到大自然的底线,一旦触到其底线,大自然将以雷霆之威毁灭之即“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立即就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