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苏南模式演进历程回顾.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cn****1
  • 文档编号:550432440
  • 上传时间:2023-08-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97.50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苏南模式演进历程回顾冯鹰苏南模式”这一名称是费孝通先生在1983年所写的《小城镇•再探索》中 提出来的当时的苏南地区主要是指苏州、无锡、常州三个地级市及昆山、江阴 等九个县级市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一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发展持续时 间长,在具体的路径选择上具有明显的特征,因而有了 苏南模式”的提法经过30多年的发展, 苏南模式”经历了由诞生、异军突起,到自我改制、创新发展 的艰难历程,始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成为 引领江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面旗帜一、苏南模式的诞生苏南模式诞生于苏南乡镇企业,而乡镇企业的兴起有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历 史条件地处长江三角洲的苏南,交通方便,运输畅通;商品生产起步早,历史 上是商贾云集之地;人口密度高,人均耕地少,有寻找新的就业门路而致富的客 观要求;矿产资源少,除农副产品加工外,工业性加工必然依靠横向经济联系, 供销两头在外”;集镇星罗密布并紧靠上海,易于城乡沟通和发展工业;多年来 的高积累、低分配,使乡村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办工业 上述苏南农村的区域性特 征,集中地表现为这一地区具有较强的商品经济的开拓性, 所以早在60年代苏南就有社队企业(乡镇企业的前身)萌芽。

      但是,在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指导下,农村搞家庭副业也要作为 资本主义尾巴”割掉,因此,在党的^一届三中 全会召开以前,苏南社队企业的发展十分缓慢,苏南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和人文 条件所蕴藏的发展优势和潜力,迟迟得不到充分的开发1978年5月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恢复了实践标准的权威和我 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的重要讲话,针对 左”的思想严重禁锢着人们头脑的现实,强调只有解放思想, 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现代化《“苏南模式”的变革研究》,黄福宁,《江苏统计》,2005年第1期建设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强调要关心人民的物质利益,允许和鼓励 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在辛勤劳动的基础上先富起来 随后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 上来,并在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要求对社队企业 分别不同情况,实行低税或免税政策”所有这些,都为苏南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创造了良好 的思想基础、政治环境和舆论氛围从此,苏南广大干部群众,从偷偷摸摸、躲躲闪闪地干,变成正大光明、大 张旗鼓地干,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在苏南农村。

      乡镇工业的经济总量迅 速增长,1982年的苏、锡、常地区总产值从1978年的26亿元,增加到70亿元, 4年中增加44亿(1970-1978年的8年中只增加了 23亿元),②成为推动苏南经 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1983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苏州地区时,对苏南人民 从实际出发,发挥本地优势,发展集体所有制,发展中小企业,在短短的几年内 解决了人民的吃穿用、住房、就业、子女教育、文化体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业问 题,以及人民精神面貌的极大变化,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赞叹地说:这几条就很 了不起啊!看来,四个现代化希望很大 ”此后不久,费孝通在对苏南的苏州、 无锡、常州地区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 苏南模式”这个词,并将其解释为 以发展工业为主,集体经济为主,参与市场调节为主,由县、乡政府直 接领导为主”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二、苏南模式的异军突起1984年,人民公社取消,乡镇编制恢复,社队企业”正式更名为 乡镇企业” ③此后五年,乡镇企业迎来了高速增长期在 1984到 1988年的治理整顿期间,省 委、省政府牢牢抓住中央对沿海地区 网开一面”的有利时机,鼓励乡镇企业大力 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生产出口创汇产品,发展 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禾U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改造和淘汰落后技术和设备,增强国际市场的竞争 力。

      到了 1989年,全省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1078.41亿元,在全国率先突破千亿 元大关;外贸出口交货额超过50亿元,④其中张家港市、无锡县、吴县、昆山市« “苏南模式”与真理标准》,黄文虎、沈建国,《求是》,1998年第10期《一声“春雷”,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新华日报》,2008年12月18日 《江苏乡镇企业的发展及其经验》,《执政中国》第三卷,中央党史研究室组织编写等四个县(市)出口商品销售额均超过5亿元,⑤成为外向型经济的生力军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发表,苏南及沿江地区抓住浦东开发开 放的机遇,乡镇工业又迎来了持续四年的超常规发展地方政府积极推动设立了 苏州新加坡工业园,苏南地区建立了多个以国家级开发区为领头的各种类型的 开发区引进外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县级市先自费开发后得到国家承认的 昆山国家级开发区各类开发区成为全面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的载体, 率先打开国际市场的乡镇企业成为与外商建立合作合资企业的主力军 这样,苏南迅速成为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台资企业最为密集的区域 在最为鼎盛的1995年,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在全省实现了 三分天下有其二”苏南创造的生产总值占全省的 40.1%,其中工业增加值份额46.3%,第三产业增加值份额42.9%。

      在第三届全国 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评比中,苏南所辖12个县级市全部榜上有名,锡山、张家 港、江阴三市名列前三名⑥在多年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苏南模式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 三为主、二协调、一共同”的基本特征所谓 三为主”,即:一是以集体所有制为主 苏南大部分乡镇企业的创业资本源自社区范围内的集体投入, 其所有制的基本属性是以社区政府为代表的集体经济 二是以乡镇企业为主,包括村办企业三是 以基层政府行政推动为主,经济运行机制以市场导向为主苏南乡镇企业是由镇、 村两级党政组织直接策划和创办的,并根据市场导向进行商品生产所谓 两协调”,即:一是城乡协调,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乡镇工 业实施 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方针,使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建立起来,促进了农 业快速发展,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二是经济和社会协调乡镇企业的发展,提 高了劳动力素质,有利于农民向市民转化,有利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投资教育、环境与福利,苏南教育发达、环境优美,社会保 障健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一共同”,即:以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实行集体所有制,发展乡镇企业,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城乡居民收《江苏经济年鉴》,1990年,W 49o《江苏社会科学》,《认真总结“苏南模式”的新鲜经验,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王霞林, 1997年第1期 入差距减少,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苏南广大干部群众探索适合本地实际发展路子的创造性实践, 极大地解放和 发展了生产力, 对苏南地区乃至江苏全省经济、 社会的发展, 发挥了积极的推动 作用。

      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 打破了传统的以农业为主、 以粮食为主的农村经济 结构,促进了苏南地区从农业化社会向工业化、 现代化社会的转变; 乡镇企业找 米下锅、自产自销的经营方式, 冲击和动摇了一统天下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开 创了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先河; 以工补农、 以工建农, 推动了工农业的协 调发展,避免了重蹈以萎缩农业和牺牲农民利益换取工业化的旧辙; 加强农村基 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的农村城市化、 城乡一体化之路, 避免了有些国家在工业化 过程中出现的城乡对立、 大城市畸形发展与农村一度凋敝形成的反差现象; 坚持 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证实了发展市场经 济和加速物质文明建设并不一定以牺牲精神文明和社会稳定为代价; 坚持按劳分 配、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和先富带后富, 走出了逐步实现社区内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 苏南模式形成、 发展的创造性实践 和历史性贡献, 是邓小平理论在这一地区生动而具体的实践, 并为推进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经验,开拓了思路三、苏南模式的自我改制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范围内的逐步建 立,宏观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国有企业在改革中逐步增强活力, 其他所有制经 济的发展, 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加剧, 以及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 使 在计划经济夹缝中形成的苏南模式逐渐显现出一些弊端:由于偏重强调 “集体经 济为主 ”,几近单一的所有制结构使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缺乏活力;单一的投 资主体经营行为随意性大, 投资缺乏约束机制, 管理不规范, 非生产性开支日益 增加;乡镇企业政企不分,产权不明晰,集体资产缺乏人格化的主体;过度竞争 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 造成资源浪费 在这种情况下, 部分乡镇企业陷入了负 债率高、效益滑坡等困境,直接影响了苏南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势 头在这些弊端日益暴露的过程中,苏南各地先后进行了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 资产保值、 增值和风险抵押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实践, 但这些单纯局限于经营管理 方面的改革未能有效地扭转企业面临的困境面对严峻的现实, 苏南各级党委开始了新的思考和探索: 既然在企业经营管 理的改革上做文章不能走出困境, 就必须另找出路 他们一方面学习现代企业制 度等市场经济知识 一方面组织基层干部和企业家到广东、 浙江、 山东等地参观 学习,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认识到, 改革深处是产权, 要重新焕发乡镇企业 的活力,必须寻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产权制度。

      1992年,苏南乡镇企业进行了第一次产权制度改革,其实质是在维系以集 体经济为主的思维下进行的改革 主要形式有股份合作制企业、 集体控股、 参股 企业,以及 “租股 ”、“租售”企业等通过这次改革,传统意义上的乡镇单一集体 所有制企业已不复存在, 取而代之的以劳动联合、 资本联合为主体的新的集体所 有制企业,所有制结构更具社会个人共同所有的特征但是到了 90 年代末期, 股份合作制又成为改革中的过渡形式,这是因为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效果并不理 想,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在原有基础上形成的股份合作制带有人为色彩, 结果就 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平均主义, 即吃股份的大锅饭 二是市场经济要求资本和劳 动要素具有独立性、 平等性和流动性等特点, 以适应资源有效配置的需要, 而股 份合作制带来的却是封闭性和排异性 三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 股份合作制企 业很难实现所谓的 “双过半 ”原则,即入股人数过半、职工股金过半,因而资产的 支配权仍然掌握在乡镇政府中管理集体资产的少数人手中1997 年以后,产权模糊的集体企业加快了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 此时苏南乡 镇企业按照 “能私不股,能股不租,能聚不散 ”的原则,加大了大中型乡镇企业改 革的步伐,开始了所谓的第二次改制。

      当时苏南乡镇企业主要向两个方向转化: 一是转为私有化, 二是转为混合所有制 一般情况下, 大型骨干企业 (资产 1000 万以上)和大型企业(资产 500 万以上)搞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中小 企业搞股份合作制和有限责任公司; 小而亏的企业实行拍卖和转让, 变为私营企 业苏南乡镇企业还利用存量转股、 拍卖转让、 租赁经营、兼并重组、 划股出售、 分立破产等各种方式,盘活、转换集体的存量资产,吸引企业的干部职工入股;同时,带动个人、社会法人、外商等多元化的增量资本,初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 化的新格局以苏州4531家已改制成公司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为例,总股本中 集体占44. 9%,个人占31. 7%,社会法人占23.4%锡山市的股份合作制乡 企中,经营者、中层干部、职工各占股份的 3: 3: 4⑦至此,苏南乡镇企业的含义已发生根本性转变,它不再是指集体性经济,此时一切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或农民投资为主,。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