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届全国高考全国卷Ⅰ(河北、河南、山西等省)高三语文摸底测试题(八)(解析版).doc
18页2019届全国高考全国卷Ⅰ(河北、河南、山西等省)(解析版)高三语文摸底测试题(八)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郭齐家内容摘要:文明是多彩的,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更是包容的只有倡导交流互鉴,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人类才能在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上,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关键词:万物;文明;并行;相害;大德;民族;中庸;天地;敦化;辩证法作者简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出自于《礼记中庸》意思是说,万物共同在一起生长而不互相残害,道在一起施行而不相违背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哲学家曾将“和”与“同”加以比较,进而肯定“和”而否定“同”西周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这是说,不同性质的材质相和合,可以构成丰富多彩的万事万物以他平他”,指对立事物的和谐统一。
和”是什么呢?春秋时晏婴说,“和”就像羹汤,是五味的调和,“和”就像乐音,是八音的和谐总之,“和”就是有差别且包容着差别的多样性统一有差别、有对立、有矛盾才能产生新的事物,这是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则,也是我国古代和谐辩证法的发端孔子则从人生实践的角度继承了史伯尚“和”去“同”的思想,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里的“和”与“同”指的是两种不同的为人风格君子用自己正确的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目附和;小人只是盲目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和”是万物生存发展的根据,对此,中国哲学家有很多说法如史伯的“和实生物”,《礼记乐记》的“和,故百物皆化”,《荀子乐论》的“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淮南子汜论》的“阴阳和平”“天地之气,莫大于和”等到了张载,又把这种原初的“和”称为“太和”这种“太和”即是现实的“和”与“合”的基础与依据当代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晚年也有过一段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说:“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近代著名教育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说:“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礼记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足以形容之自然有序,人伦有序,相互包容,心胸宽大,和谐以共生共长,相融以相辅相成既是学术自由,又是兼容并包小德川流,大德敦化,这正是中庸的精神《礼记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周易系辞传》说:“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这是在民族融合与文化融合的历史过程中产生并积淀下来的精神动力和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其宽容、平和、兼收并蓄、博大恢宏的品格,正是和谐辩证法的品格文明是多彩的,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更是包容的只有倡导交流互鉴,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人类才能在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上,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 (选自2017年8月14日《光明日报》,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万物并育而不害”的意思是万物共同在一起生长而不互相残害B.“以他平他”的意思就是把互相对立的两种事物统一为一种事物C.“和而不同”中的“和”与“同”是两种不同但都正确的为人风格D. 只要各种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就能绘就人类文明的美好画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自然段既指出了标题出处,解释了标题,又点出了全文的论证中心B.第二、三两个自然段以“和”与“同”内涵的辩证关系为重点展开阐述C.第四自然段引用中国古今著名学者的观点对“和”的重要性展开论述D.最后两个自然段照应开头,指出“和而不同”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人和自然的关系,只有肯定有差别且包容着差别的“和”,才有可能创生万物B.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如果一味强调以人的意志去“同”,结果只可能会一切尽弃C.人和自然都有自身的存在规律,人和自然应该互相和谐以共生共长,相融以相辅相成D.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应该以宽容、平和、兼收并蓄的品格,取长补短,合而为一答案】1.A2.B3.D【解析】1.B项错误是,根据原文,“以他平他”的意思是“指对立事物的和谐统一”,是“有差别且包容着差别的多样性统一”C项错误是,根据原文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语可知,“同”这种为人风格并不是好的D项错误是,原文用的是“只有……才能……”句式,表条件关系;但此项用的却是“只要……就……”这种表假设关系的句式2.B项错误在于“以‘和’与‘同’的辩证关系”的说法,应是“以‘和’与‘同’的异同”。
3.D项错误在于无中生有,文中没有“合而为一”的说法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每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巡山 艾克拜尔米吉提他看到了那顶毡房穹顶般硕大的犄角,在那里纹丝不动居然是在那并不险峻的山脊上他极目望去,竟是一头岩羊卧在一块大圆石上按说,那不该是岩羊歇脚之处以它天生机敏,此时它应该有所动作才好但是,不知怎的,貌似全然无知,一动不动这引起了他足够的好奇自从持枪证和猎枪一同被收缴,他再没有触及过岩羊的皮毛岩羊已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猎获它是要犯罪的当然,在这天山深处,所有的野兽和动物都有保护等级这一点,他心里了如指掌这些年来,他只保留了一个习惯,每到初秋,都要到这山上走走,哪怕是看一眼那些野物他自己将此称为巡山现在山上的野物越来越多了有时候成群的野猪会趁着夜色跑到牧人营盘附近,将草地翻拱一番兴冲冲地离去,压根不理会牧羊犬凶猛的吠声肥嘟嘟的旱獭也会在光天化日之下昂然走过车路饮水上山有一回走在山林里,不经意间一抬头在树杈上见到了狸猫,那家伙没有丝毫的怯意,两眼直视着自己,闪着幽幽的光狼和狐狸他也常见。
有一次,一只狼叼着一只黑花羊从公路旁高高的铁丝网上纵身腾跃而去,全然不顾飞驰的汽车,横切公路越过另一道铁丝网,在公路另一侧的草原上,朝着那条山梁奔去,估计它的窝就在那边,小狼崽们或许正在耐心等待它满载而归他终于从山坳登上了山脊那只岩羊还在,几乎在那个大圆石上一动不动他有些迟疑这是他此生见到的最不可思议的情景一只岩羊,居然还会等着他登上山脊按说以岩羊的机警,早就应该逃之夭夭他下了马,将坐骑用马绊子绊好,向着大圆石走去岩羊依然没动他的心有点缩紧——太奇怪了!真是匪夷所思!那只岩羊丝毫没有逃跑的意思山脊的风很强劲,呼啦啦地吹着,秋黄的草被风撩起一阵阵草浪簌簌作响雪山上的雪线已经开始低垂要不了多久,雪线也会覆盖到这座山脊他环视了一下,对今天的奇景疑惑不解他决定攀上大圆石看个究竟他利利索索就攀上了大圆石那岩羊还是没动走近岩羊的刹那,他惊呆了这是一只已经痴呆的老岩羊,它根本意识不到人的走近,双眼蒙满了眵目糊,牙也掉尽,那一对毡房穹顶般的犄角尖,已经深深地长进后臀皮肉里了他望着眼前这只老岩羊,一阵惊怵像电流般袭过周身天哪,他想,唯有你苍天不老,人和动物都会老去他将老岩羊双眼的眵目糊擦去,老岩羊却对他视而不见。
他心疼极了你怎么会老成这样,他在心里问这只老岩羊难道没有哪只狼来成全你么?但是他又否决了自己其实,他心里清楚,狼也只吃它该吃的那点活物只不过是背负罪名而已哈萨克人那句话说得好,狼的嘴吃了是血,没吃也是血现在,他的心情很沉重他不忍心就这样抛下这只已经痴呆的老岩羊而去生命总该有个尽头他为这只老岩羊祈祷于是,他割下这只老岩羊的首级,将长进后臀皮肉里的犄角尖拔出,面朝东方搁置好羊头,依然保持着它曾经的尊严他把老岩羊的躯体肢解后放在大圆石上,用枯草揩净手和折扣刀,上马离去这时候,他看见天空中开始有秃鹫盘旋,还有几只乌鸦和喜鹊捷足先登,落在大圆石上开始争食老岩羊的肉一个艰难的生命终于终结下山的时候,他的心情多少有些缓了过来他自己似乎突然彻悟了什么 (选自2017年9月22日《光明日报》)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两段从老岩羊的犄角写起,以“他”的好奇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且同后文照应,为显现文章主题做好铺垫B.文章第三、四两段借对“他”的身份的交代,既写出了“他”的较高环保意识,也暗示出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改善状况。
C.文章采用了不少短段,这些短段暗示了“他”心理活动和行为动作的跳跃性,也有利于同老岩羊的表现形成较强对比D.文本通过曾经以捕猎为生的“他”杀死一只垂死的老岩羊这件事情,反映了作者对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深度思考5.文章中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6分)6. 文章结尾说:“下山的时候,他的心情多少有些缓了过来他自己似乎突然彻悟了什么试根据文本探究“他”所彻悟的内容6分)【答案】4.D5. ①“他”从前是个猎人,但自从持枪证和猎枪被收缴之后,再也没有违法捕猎②“他”对山上的动物有着特殊感情,仍保持初秋到山上走走的习惯③“他”热爱并尊重动物,热爱并尊重生命,为了让老岩羊减少临终的痛苦,他心情沉重地割下老岩羊的首级,以保持其生命的尊严④“他”喜欢探奇,对感到迷惑的事情喜欢探个究竟6.①他悟到只有苍天不老,人和动物都会变老;②他为处于生命最后阶段的已经痴呆麻木不知痛苦、失去了往日尊严的老岩羊感到心疼,因而悟到即使在生命的尽头也应该保持尊严;③自然界的一切都应该遵循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为遵循这个规律而高兴,而不能人为地去破坏这个规律解析】4.此项对作品主题的探究表述有误:作品反映的不是对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深度思考,而应当是反映对保持生命尊严的深度思考。
这一点可从作品对老岩羊的生存状态及对老岩羊死后其他动物争食老岩羊情形的描写可以看出5.此题重在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性格,应主要根据文本对该人物所做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为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等文字进行分析6.关于答案的第①点,文本中有此句;关于答案的第②点,从文本倒数第三自然段可分析出;答案的第③点在文本最后一段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毕业于东北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李文星在一家名为“BOSS直聘”的招聘平台上发简历找工作,却疑似落入打着招聘幌子的传销组织的骗局,直至有人在天津静海区一处水坑里发现他的尸体据静海区公安分局提供的“关于李文星非正常死亡警情的说明”,7月14日18时55分,静海区城关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称,在静海西外环与北外环交口沟内发现一具死尸经查,显示人员为李文星,男,山东省武城县郝王庄镇仁德庄村人,后尸体被运往静海区殡仪馆保存当晚,静海区公安分局民警联系到李文星家属,通报了相关情况据静海区公安分局民警介绍,根据李文星随身携带的传销笔记等物证,分析认为其极有可能误入传销组织静海区公安部门承诺,将围绕打击传销工作,加大清理整治力度,对存在非法传销活动的重点区域反复开展打击清理行动,对非法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