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新科技时代研究.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卢卡****7
  • 文档编号:316608860
  • 上传时间:2022-06-2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0.50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高新科技时代研究【摘要题】科技与文艺【正文】1现代高新技术的进步与文学艺术的开展处在深化的矛盾之中,处在命题与实际上的悖论之中我们在研究它们互相关系中的正面影响的同时,有必要注意它的负面效应我们不能不看到,科学技术的开展,在破除了宇宙自然与生命思维的许多神秘的同时,也大大压缩了人类想象的空间,摧毁了不少“诗意栖息〞的社会生态环境,严重冲淡了温馨和谐的人文情感人们惊呼科技产业化时代艺术人文精神的丧失,惊呼现代科技对传统艺术精神和艺术魅力的瓦解,惊呼经典意义上的艺术价值受到越来越大的藐视有人估计,科学与艺术的“整合〞可能成为21世纪的一个趋势可是,科学与艺术毕竟是人类存在和需求的两个相对独立的方式和根本分支李政道博士说:“科学与艺术的共同根底是人类的创造,它们追求的目的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它们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的〞细细想来,单从表达形态、表达方式、文本构造等方面对传统纸媒作品与“网络文学〞作一特性鲜明的划分,确乎是困难的网络文学〞和文学一样,也追求更自由的表达和符合个性的作品,它只是以首发在网络平台为界定方式,在网络这种新的创作平台上面,获得更广阔的传播空间假如这样讲不歪曲事实的话,那么,“网络文学〞虽可以不以纸媒为最终目的,不讲究作品的成活率,对特点鲜明的半成品表示格外关注,但纸媒对它毕竟具有诱惑力,与纸媒的亲密接触,更能激发“网络〞文学的活力,这同网络作者成名之迅捷与流芳之短暂是联络在一起的。

      目前,大批“网络文学〞丛书、网络作品的问世,“网络文学〞不仅从形式上,而且从内容上向传统文学靠拢,并同样日益商业化,相当有力地证明着这一点有研究者把“网络文学〞的特性定在“它的自由,它的随意,它的不功利〞〔注:陈村2001年7月3日在“榕树下〞发的题为“网络文学最好的时期已经过去了〞的帖子〕上,看来是过分理想化了网络文学虽然提供了一个“自由言说〞的空间,这种言说本身是朝向一个虚拟群体的,影响这个空间的实际上是潜在的、更有吸引力、更有力量的所谓“群众〞虽说它是“虚拟〞存在的,却也支配着“言说〞者的观念和话语方式,绝对的“自由〞,恐怕就是在“网络文学〞无法转化为传统纸媒的时候也难以做到网络文学〞这种没有任何阻碍的发表通道已经产生了一种高科技时代的写作焦虑:作品的好坏判断标准到底从何种渠道获得呢?取代获得物质鼓励机制的交流鼓励机制,可以长久吗?在“网络文学〞中,作者“一切自然的、社会的身外之物都剥去了,剩下的只是一个自我人们的行为那么是完全从‘真我’出发的、缺少外界约束的行为〞〔注:严耕、陆俊、孙伟平:?网络伦理?,北京出版社,1998年〕由此,许多“网络文学〞,不仅取消了其价值支点,而且取消了有着统一人格的作者,使罗兰·巴特“作者已死〞的判断真的得以实现。

      网上“接龙〞的所谓“交互式文学〞,也取消了写作上的人格主体记得一位美国学者在?媒体哲学?一书中这样指出:在电子空间中,我能易如反掌地改变我的自我,在我知其无尽的嬉戏中,身份变成无限可塑这一状况无疑使文学抽掉了个人心灵的根基,而代之以“飘游的主体〞这种身份的不断飘移、不断改变,证明着身份认同的艰巨这样一来,“网络文学〞就在相当的程度上取消了传统作者的襟抱与胸怀,也令人无法读到作者的诗情全貌网络文学〞遮蔽了真正具有独立品格的写作,在公众兴趣中,塑造了一种类型化的标准它实际上成了群众的产物而不是个人的产物由此,令它具有传统文学那种特殊的审美品质就很不容易有研究者担忧,在网络文学中,“我们无法领略到独特的思想,深邃的心魂和崭新的存在,相反,有的只是千篇一律,众口一声,他们不像是一个写作者的产物,而像是一个群众工厂的初级产品〞〔注:刘泰然:?质疑网络文学?,?文艺报?,2001年1月9日〕有人说:写情、读情,是“网络文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网民情感生命的大释放,是物欲挤压下的心灵喷火口网络文学〞提供的情感世界是它给今日社会提供的一个可珍贵的重要的发现这应该说是不错的但是,浅薄的“泛情主义〞、逃离社会内容的爱的“呓语〞,同样会带来作品的贫血与苍白。

      3尽管我们可以批判包括网络文学在内的现代电子传媒的“虚拟的世界〞、“电子幻觉世界〞,是以“天涯假设比邻〞的虚假方式掩盖着人与人之间的真实现实,但是,在这一文化群里,“虚拟世界〞所提供的“幻觉现实〞和“自我满足〞,是传统的纸媒体和其他平面媒体所难以抗衡的它在利用“开放、平等、自由、匿名〞的写作空间的同时,也在无意中构造着新的文学观念和历史不过,从现有情况看,“触网的时尚意义在许多时候要远超过其实际功用,被标以网络文学,广告效应超过了作品本身的价值〞〔注:余岱宗:?网络文学:时尚大于价值?,载?粤海风?杂志,2001年第5期网络文学〞其实同都市化进程、全球视野以及某些阶层的生活方式保持着某种同步关系网络文学〞现已成为能指过剩的词汇在“文学〞之前加“网络〞限定,使它的“想象〞空间呈几何级数地扩大,其“科技含量〞也具有诱发好奇心的作用或许,我们今天看到的“网络文学〞,只不过是真正网络文学的前奏和预演,它和传统文学到底会产生多大的区别,其审美特征有可能发生何种“位移〞和“断裂〞,这只有等网络文学进一步开展后才能找到适宜的答案,眼下的网络文学还只是处于一种益智的想象阶段,处于“复制〞传统文学和依赖于纸媒出版的不成熟阶段。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和电脑的“傻瓜化〞,影像、音乐、文字、动画乃至游戏程序共同组成的超级文本式作品的诞生,尤其是将网络特质和文学特质有机地联络在一起的时候,所谓“网络文学〞才可能同传统纸媒作品真正区别开来我们在风行网上的"Flash"中庶几可以看到将来网络文学的苗头和端倪那些自编、自导、自写矢量图形完成的‘东西’几乎涉及到迄今为止我们可以看到的所有文学艺术款式,但又四不像这其中蕴含着那种对传统文学乃至传统文艺的颠覆力量〞〔注:见?网络、功利与文学?,载?文汇报?2001年7月21日〕但是,这也不说明“网络文学〞可以分开对文学根本认识而自行其事理论一再证明,高科技进入文学,仍须服从文学规律的支配,否那么,文学就会被科技异化,就会成为一种简单的宣泄工具,大大降低文学的水准网络是一种新的载体形式,“网络文学〞毕竟还主要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呈现,倘假设对所谓“网络文学〞的认识分开对文学根本认识的标准,使文学失去自己的边界,甚或令有一定文学修养的人看“网络文学〞变成一种痛苦,就有可能在无形中取消真正的文学创作在欧美国家,时下对网络文学的研究多纳入传播学和文化学的范畴如著名学者Howard.S.Backer的ANewArtForm:HypertextFiction一文就是讨论“网络文学〞的出现与传播方式的变革的,作者认为应超越承受美学观念,打破隔绝,将作家、作品和读者承受和研究结合起来,着重从文学传播交流的过程来讨论“网络文学〞。

      还有学者从解构主义立场出发,运用“后现代〞理论分析超文本现象在港台地区,学者们那么多是借鉴西方流行的理论和方法,从网络文学的性质、网络文学与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学的关系,以及网络文学的阅读方式等角度展开有一定理论意义的讨论这对我们的研究是有参考价值的其一,在将来的岁月里,科技伦理的问题可能会越来越突出因此,研究网络文学应更加注重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开展,更加重视科技与人类前途命运攸关的全球性问题在这里,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消费同某些精神消费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的思想,海德格尔晚年对技术理性批判的观念,伽达默尔对现代社会技术统治与高度“合理化〞的忧虑,就显出了新的价值其二,研究“网络文学〞对文学理论的影响也应会成为一个重点网络文学〞对文学的影响,国内已有不少学者给予关注,但是,“网络文学〞对文学理论特别是文学根本理论的影响,研究得还不多网络文学〞的出现,带来文学观念的某种变化是不可防止的,原有的以纸媒体为惟一对象的研究方法显然是不够用了无论是文学的属性特征还是存在样态,无论是文学的主体因素还是创作方式,无论是文学的价值取向还是承受方式,甚至文学的评估角度和研究方法都会同传统的文学理论说法产生一定的差异。

      因此,总结高科技时代的新颖的艺术经历,把握网络化和信息化条件下的艺术规律,亟需要得到新的综合的分析,需要技术理性成分的更加有机的浸透,需要从更全面的高度上去把握高科技与文学理论之间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将推进和丰富现有的文学理论系统其三,有必要改变网络文学开展某种程度上的无序状态网络文学不是真空地带,它不断地同各种网络文化进展对话和交流,因此文化研究的大量思想资源将成为研究的参照,特别是文化批判学派的研究和后现代主义以及解构主义理论,对研究工作都构成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指引4“传播的历史是所有历史的根底〞〔注:转引自丹尼尔·杰·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中国播送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当我们讨论高新技术对文学艺术影响的时候,要保持反思的目光20世纪可以说是文学艺术日益走向滑坡的年代世纪的历史说明,我们似乎并没有从高新科技中获得多少文学的营养,从整个进程看,20世纪文学的成就,让人感到仿佛是“落日的辉煌〞这当然有多种原因,但难道不可以说是科技争雄争霸时代的副产品吗?如今看来,艺术的一定的繁盛期并不同社会的一般开展成比例,也不同仿佛是社会组织骨骼的物质根底的一般开展成比例〔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50页。

      〕的见解是正确的自由是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比起那些真正自由的、直面人类生存困境且充满审美意识的文学创作,网络写作的精神自由是大打折扣的在创作的意义上,它带有“奴化〞的色彩,因为它的“自由言说〞的领域由于对象的“虚拟〞而被束缚在了狭小的范围如激进的“后现代〞理论家鲍德里亚描写的那样,符号制造术所创造出来的景观社会类象内爆,使类象不再是对某个领域、某个指涉对象或某种实体的模拟它无须原物或实物,而只是通过模型来产生真实,一种超真实,而那些通常被认为是完全真实的东西,政治的、社会的、历史的以及经济的,成了眼球的折射物和注意力的玩偶,都已戴上超真实主义的类象特征个人从这些信息渠道中所构成的现实的形象和形式也各不一样,千变万化于是,更多的思想、观念和各种解释涌现到人们的意识当中,悄然而生又飘然而逝,那些被人们认作现实和对现实解释的整体产生的形象开场破裂和消解,产生出令人惊讶的变化信息变成了详细化、个人化的东西,人们控制信息也受信息控制〔注:引自魏家川?语言论立场与视觉中心主义?,?文艺评论?2001年第4期因此,我同意这样的看法:我们必须从“全球化〞的虚妄中抽身出来,恢复我们体察生活的耐心,恢复我们追问价值的执著,恢复我们直面人生的勇气〔注:刘泰然:?质疑网络文学?,?文艺报?,2001年1月9日。

      〕重建个人与生活之间切肤之痛的真实关系,深化理解与洞穿存在的耀眼与迈进、荒谬与苍凉,不取媚于非人化的社会阶层,不取媚于网络这个庞然大物本身,更不急功近利地取媚于虚设的假想群体,也不为了单纯地满足自己的表现欲,为了一个美丽而绵长的夜晚,而应追求品位,追求品格,追求境界,追求新美,这样,网络文学才会在科技理性泛滥的时代获得安康的生存。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